老年居 大不易

时间:2022-05-15 09:35:18

老年居 大不易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有关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的一些问题也愈发显现出来。在绝大多数老社区或一些以中青年上班族为主流居住人群的新社区中,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中老年退休人群的需求。

老年人渴望改善居住环境

在郑州市秦岭路北段的一个院落,64岁的陈新年每天都会带上矿灯、戴上头盔,身穿迷彩服,拎着抓钩、盆,走进挖掘出的巷道里向前掘进。他已经挖了整整4年,目前已挖掘出50平方米空间,初步实现了扩大居住空间的想法。陈新年做过多年的矿工,深谙地下巷道的挖掘技术――他按照煤矿标准设计,预留两个通风通道,便于空气流通,在墙角及承重重点部位,浇灌混凝土加固――这才得以让他自建的地下居室足够安全。而这其实是陈新年的无奈之举,他的房子在女儿尚未出嫁前还能容纳下一家人生活,而现在有了女婿、外孙,住房成了问题。附近的房价每平方米五千多元,以陈新年的退休金基本上不敢问津。

自己动手改善居住条件的退休者并不是个别现象,他们的初衷也不尽相同。今年夏天,浙江省嘉善县83岁的吴步湘在自家门前建造了一个亭子,目的是给老邻居们提供一个活动点。当地城镇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说,这个亭子使用的是自家住宅,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就建筑的质量、安全性而言,不建议别人效仿。

江门市白沙街道杏苑社区的十多名老人在小区内的一块空地上自建一个小公园,并取名为“开心公园”。可是律师提醒他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小区内的绿地属于小区业主共有,如果将其改成花园,要在业主大会上通过,即大多数业主同意才可以实施,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这些形形的新闻都关涉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房地产市场近十年来繁荣发展,却很少与社会养老模式的探索一起推进,出现了老年住宅供应量不足、住宅适老程度不高的现状。

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不难看出,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还是期待在普通的社区中养老。这意味着许多城市的老社区、新楼盘的住户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将非常庞大。

早在十多年前,许多专家学者便开始了对老年住宅的研究,包括对国外经验、理念的引进,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设计的优化等。但是,真正涉及老年住宅的房地产项目还十分有限。

尽管老年人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出于消费观念保守、经济实力有限等原因,无法形成有效的实际购买力。同时也难以对旧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而新建住宅小区也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老年住宅纳入“保障房”建设

针对以上情况,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有所动作,发掘这片潜在“金矿”。已有房地产商就提出把一居室和二居室结合起来建设的想法,把“老人房”和“子女房”建在一起,推进老年公寓建设与商品房建设配套化、一体化。

同时,政府部门基于老年住宅问题的急迫性,也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政策。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原建设部、民政部联合了强制性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上《建筑无障碍设计》、《老年人居住建筑》、《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3年版)等涉及养老设施的相关设计规范,构成了现有老年住宅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体系。

在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荣海明确在提案中建议将老年住宅建设纳入“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体系,各地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优惠提供土地,加大供应量。同时,要在设计与管理方面进行分级明确,依据实际情况确定老年人专用住宅、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和托老院等在居住区中的配置比例。深圳市在2010年4月也明确提出在日后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中划定一定比例的房源用作老年公寓。

可见一些城市的“保障房”建设已经考虑解决老年人口的供需矛盾,即加大老年住宅的建设量。

老宅改造谈何容易

对于更多舍不得搬家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对自己居住几十年的老宅进行改造。比如社区增加老年活动中心、庭院改造、社区绿化,甚至包括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

北京71岁的徐老先生和老伴住在北京市亚运村安慧里南社区,一晃18年过去了,当年一口气上4楼不费劲的他如今爬楼不仅要紧紧抓住栏杆,到家门口儿膝盖还会隐隐作痛;而还有一些和他们年龄差不多大的老同志,更是由于腿脚不便,连出门遛弯儿、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都很少,他们称自己为“坐楼监”。

他所在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有很多功能,从免费的文化活动、权益保障咨询,到收费的生活照料、康复医疗、老年教育等,可谓面面俱到。可徐老先生说:“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吃饱穿暖,楼道进行无障碍化改造方便进出就可以了。社区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老年餐桌可以送饭到家;社区还组织团购,大米、水果直接送到小区门口,省却了我出门买菜的不便。可是最要紧的上下楼问题,却是社区服务解决不了的。”

北京市残联、老龄委、规划委、建委等多家部门2010年在部分区县选择具备改造条件的多层住宅楼开展安装外挂电梯试点,相关法规政策也正在酝酿出台。但很多老旧小区由于建筑结构的局限、物权问题、邻里隐私等原因,无法进行系统性改造,成了改造的“死角”。据了解,曾有某小区的电梯改造项目设计、资金都已到位,甚至地基都已经挖好,但仅因一户居民强烈反对,便造成改造工程搁浅。

类似的情况在广州、南京、上海等老龄化严重的大中城市都存在。住房是时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老年住宅不仅仅是个产业课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老年住宅问题,必须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责编:孙展)

上一篇:专家提醒:“贴秋膘”别贴出脂肪肝 下一篇:读不懂的儿女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