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在“延时评价”中更精彩

时间:2022-05-15 05:36:29

让数学课堂在“延时评价”中更精彩

【摘要】延时评价是相对即时评价的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把对学生的评价的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本文从延时评价的定义入手,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例,分三个方面阐释如何灵活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自我纠正错误,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生成更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延时评价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53-01

“延时评价”是相对“即时评价”的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把对学生的评价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逐渐认识错误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智慧水平的提高。

教学片断一:

在苏教版第五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老师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蛋糕分成四份,每份一定是它的四分之一。学生很快判断是对的,而且大部分说对。看到这些我没有立即给予评判,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思考后分成两组,教师指明两组学生(同意的一组,不同意的一组)到讲台争辩。老师说,谁对谁错,老师也搞不清楚,你们相互提问解答。老师故意隐去“平均分”,有意引起学生的争辩,两组同学一问一答的争论非常激烈,好似一场精彩的表演,争论结果突出了“平均分”。

教学片断二: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相对行驶,6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5千米,问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法1 甲乙两车的速度和是630÷6=105(千米),甲车速度是(105+5)÷2=110÷2=55(千米),乙车速度是55-5=50(千米)

解法2 假设乙车与甲车速度相同,共计算5×6=30(千米)甲车2小时行(630+30)÷6=660÷6=11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110÷2=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5=50(千米)

……

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是开拓学生思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发展智力。

教学片断三:

师:我们已经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下面请同学举例说明。生1:课桌的边缘可以看成线段。生2:铅笔可以看成线段。生3:文具盒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生4:一根头发可以看成线段。这时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一些学生开始小声议论,教师决定让问题继续下去。此时,师继续追问: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吗?生5:一根头发可以看成射线,因为发囊可以看成是射线的一个端点,发梢可以无限延长。生6:我认为掉下来的头发已经停止生长,所以是一条线段。生7:我认为掉下来的头发应是一条曲线,因为它是弯曲的。师:大家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

本案例中,生4突然提出了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及时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应用延时评价,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工程应用题例题一条公路长600米,由甲工程队来修需20天,由乙工程队来修需30天,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学生列出算式600÷(600÷20+600÷30)=12(天),解答后我改变题目的条件用多媒体出示:

就在学生逐个列式计算时,老师突然发问:先猜一猜,当总米数发生变化,两队合修分别需要多少天?,短暂的沉默后,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

生1:当总米数为300米时,两队合修需要的天数要比12天少,应该为6天。(师追问:为什么?)

生1:因为现在总米数是原来的一半,所以现在两队合修需要的天数应该是原来合修天数的一半。

生2:当总米数是1200米时,两队合修的天数应为24天,因为现在的总米数是两个600米。

师:他们猜得对吗?大家列式计算检验一下。

学生列式计算后发现当总米数变为300米、900米、1200米、2400米时,两队合修的天数仍为12天,这时学生感到奇怪,产生了悬念,就在学生发觉自己猜错、思维受挫时,教师又趁热打铁追问了一句:修路总米数变了,两队合修需要的天数不变,这又是为什么呢?又是短暂的冷场,但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想猜中老师答案的愿望却更强烈了,他们再一次陷入沉思。有学生发现了秘密,一些小手先后举起。生3:总长度变了,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也在变,我认为两队合修的天数与这条公路的总长度的具体米数无关。生4:我猜想当总长度为1200、2400米时,只要甲完成的时间和乙完成的时间不变,总天数仍为12天。多么精彩的发言,全在一个“猜”字。这一猜,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对学生理解单位“1”,列式解答奠定了基础。这一猜,使枯燥乏味的例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处理学生的课堂答问,实际是对学生的评价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或有不同见解后,教师不能仅用对与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要灵活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探究、讨论,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思中自我纠正错误,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同时教者也能从中感悟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加以改进,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徐铮,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延时评价(J),新课程研究,2011.(12)

[3]吴巧敏,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2008(3)

[4]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作者简介:

张玉文,女,1968年2月出生,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徐庄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学成绩十分显著,在历年全镇统考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区政府嘉奖。

上一篇:浅析我国比较体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对政治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