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时间:2022-05-14 07:40:1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摘要】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及加强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控制与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收入管理、结余及其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几方面内容:

1、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预算的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事业单位正式下达执行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导致预算执行结果重大偏差的可以调整预算;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弹性预算机制,鼓励预算执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对于预算内的资金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对于预算外的项目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支付程序执行,对于无合同、无凭证、无手续的项目支出,不予支付。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报告制度,要求各预算执行单位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财务管理部门应责成预算执行单位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管理措施和建议,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利用财务报表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预算执行偏差,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预算与决算相互反应、相互促进的机制;事业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支出管理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相关制度没有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自行规定,并报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审批、审核、支付控制,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对于重要的支出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单位资产行为。

3、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对实物资产实行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对于国有资产,按照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程序、审批权限和程序;对固定资产应当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及固定资产台账,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产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产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报废的控制,严禁随意报废固定资产,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定价,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二、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有效实施,合理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各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各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行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各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人员不再是简单的记账和报账,而是要为单位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各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型财务人才,增强其竞争意识、时间价值观念、现财观念。各事业单位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财务人员更要注重自身的职业操守,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3、建立内部和外部双重审计监督制度。各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政府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浅谈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内控体系的途径 下一篇:秋瑾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