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教育知识,搞好家庭教育

时间:2022-05-13 10:45:02

多学教育知识,搞好家庭教育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学生与家庭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可或缺。因此,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中,要多学教育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疏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实现健康成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保持理性,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时时留心孩子的成长;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公正、理性的理念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 教育知识 家庭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学生与家庭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不可或缺。裴斯泰洛齐强调:“关于道德任务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中的教育。”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奏,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发展素质的第一场所,只要留心,教育无处不在。当然,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用教育的角度审视孩子的成长。要使孩子实现健康成长,家长就应多学教育学知识,学习并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疏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品德”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行为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都比较强,因此,家长要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要善于自觉地利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和影响子女。事实证明,父母的人格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子女的一生,而婴幼儿处在个性萌芽的时期,所以这种影响效果将更为显著。婴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志趣爱好、价值倾向等都会打上父母的印记。因此,如果父母平时自由散漫,甚至行为不轨,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的“身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二、父母要了解孩子,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一定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如果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的孩子在幼儿期通过玩扑克游戏的办法,很快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听“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快掌握了加法交换率的原理,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特长,因此,家长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好“角色置换”,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其所思、所为及心理需求。研究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尊心,但有些父母从未在意这一点,往往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在不经意中伤害了他们。教育实践家斯霞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父母必须尊重孩子,保护并呵护其自尊心,要注意将他们的点滴进步和优点不断放大,以形成特点,并内化为良好的品质。同时,还要经常正面激励孩子,使之趋向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而有些父母总是无休止地纠缠于孩子的缺点,这就是负强化。这不仅难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加剧他们的缺点。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提前介入,不可娇惯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成人的基础,孩子要成才就应该先成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德育应在邪恶未占心理之前及时进行,并“希望德行的实践能够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和最基础的阶段,此时可塑性最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心理就易于取得成效。同样,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但是,如果错过了幼年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许多初中学生家长反映孩子难教育就是这个道理。幼小的孩子就像细嫩的小苗,对他进行怎样的设计,他将来就会长成怎样的材料。因此,在孩子小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促其自然成长,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当今的独生子女在智力、体力、营养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过多地溺爱和娇惯则可能致其唯我独尊,不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团结协作。教育家陈鹤琴在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的素质要求中,就指出要有“能够合作”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是我们民族的诟病。未来是社会化、信息化的世界,要完成一项重大课题,大家就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单靠个的孤军奋战是做不成大事的。学校教师、家长尤其应重视这方面的疏导教育。

四、父母应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确定发展方向

许多家长思子成才心切,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长,剥夺了孩子之间正常交往和玩耍的机会,给他们过多的学习压力,使之整日在作业和补习中度过,从而心情郁闷、性格抑郁。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冷漠、不善交际,在社会化过程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因此,家长应根据实际,帮助孩子设计合理的目标,并重视启发、疏导、强化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学会根据特长设立目标,从而成为“好之者”、“乐之者”。这样,孩子才能在将来立足社会,否则,只能扼杀他们的天赋,羁绊其健康成长。

五、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赫尔巴特指出,儿童管理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有不少父母只喜欢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就会很不高兴。当他们自己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也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不提出。此外,在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有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别的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当确认自己的孩子有错时,也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开脱、辩解。这种做法会带来很多弊端,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则由于有父母护短,孩子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则别人也不再反映情况,不利于全面了解孩子;三是不利于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正常交往。然而,孩子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某个时候总会表现出来。此外,有的家长为了使子女将来有较强的竞争力,还刻意培养孩子的“霸气”。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将来任何事都敢干,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结果只会害了他们。实践证明,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问题也会越积越多,父母最终往往追悔莫及。

六、重视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

中国传统家庭往往对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疏于指导,尤其12~15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身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也会迅速显现。孩子们一方面感到困惑、烦恼,另一方面,也渴望了解相关的生理知识。这一阶段是孩子生理及心理变化最大的阶段。调查显示,有64.14%的初中生家长在孩子来了月经以后才告诉她应注意性卫生保健,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家庭性教育常常是在孩子出现青春期变化后才进行的,显得简单、被动而且滞后。卢梭指出:“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性的适当工具,对于性问题既不能特意回避,也不有心刺激,要引导青少年多多投入到学习和劳动中,防止懒散、孤独,此外还应在择业、交友、阅读和衣着等方面避免不良的影响。”伴随着孩子青春期出现的变化,家长们对性教育有很强的意识,但实施起来的确存在一定难度。笔者认为,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可以用谈心的方式,从青春期发育、青春期心理、性生理知识入手,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学会注意青春期保健。此外,家长还可帮助孩子就网上聊天、追星现象、吸烟、喝酒和吸毒等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培养他们分辨事物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防止其出现行为偏差或误入歧途。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要理性对待,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时时留心他们的成长;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学习教育知识,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用科学、公正、理性的理念来教育孩子,才能在他们的教育中获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华夏.父亲教育与诺贝尔天才[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上一篇:运用创新性教研模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下一篇: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