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卫生护理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探讨

时间:2022-05-12 03:05:18

高职卫生护理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卫生职业院校培养临床实用护理人才的目标和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根据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从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分析了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临床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 卫生护理专业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么金平(1974- ),女,河北唐山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外科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学教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56-02

医学临床课是高职卫生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学生进入临床工作的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临床课实践教学现状,按照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实际要求,试探讨如何提高临床课实践性教学质量。

一、卫生职业院校临床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①,能力培养是其核心,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生产实践,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这与普通本科教育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截然不同。而卫生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在我国新医疗体制管理下主要面向乡镇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服务培养实干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完成从人出生到终老和全方位包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的转变②。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的则是培养学生以整体护理为根本,以能为各科患者有效提供疾病预防、评估、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咨询、指导,协助患者接受各种诊断性检查、各项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协助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和预防残障为目标的新型护理人才,③使其能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而目前临床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仍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考核仍以一个试卷分数为准则,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弱、适应工作能力差、发展潜力小的结果。

2.教学模式落后。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仍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目前的教学情境是注重照文理解,忽视怀疑求新;注重知识积蓄,忽视能力素质;注重概念内涵,忽视形象直观,很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此外高职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动力,也影响了教学实施。整个课堂基本以教师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工作情境的思考,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不能学以致用,课堂实效性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学习的动机,而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情境和教师角色的转换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3.临床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医学院校教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从学校毕业直接加入了教育行列,虽然毕业前有过一年的临床实习,但真正独立处理患者的能力还很差,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都是在临床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起来的,因此部分年轻教师实践能力弱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完成效果。其次,医学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医学专业教师未经过师范学院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及讲课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因此讲课更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和效果,长此以往难以形成教育技能。

4.考核评价与技能培养目标不适应。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考核应着重于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质培养。目前多数职业院校考试仍以理论测试为主,一卷定胜负,技能考核只占很少比例,而且考核方式不规范,实施程序不严密,只测试模拟操作,摆架子,评定不严格,以致考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另外,考后评价反馈不及时,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反馈激励作用,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导致毕业生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实际工作,影响其就业,也降低了职业院校的形象。

二、实践性教学改进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新型医疗体制下,卫生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基层医疗服务的行列中为社会所用,因此在校期间要完成系统的医学体系学习,熟悉社区人群中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掌握其基本的处理措施。医学知识体系庞大,知识面广量多,而职业院校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改变教学观念,以职业行为作导向,并与职业工作过程密切结合,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先知其然,再知所以然,积极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临床课知识量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筛选,精简学习要点,根据学生情况联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做到所授知识实用、耐用。

2.依照工学结合模式设计教学环节。第一,教学模式的采用。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在行动中教与学”的过程,目的在于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行,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融为一体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搭建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各种职业技能和岗位实践经验;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提升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这对于目前的医疗环境来讲非常重要,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纠纷频发,除了患者和家属因素外,医护人员本身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也是部分原因,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应先摒除自身因素,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就是提前让学生进入工作环境,熟悉操作规程,完善技术,培养责任心和职业态度,把从学校向医院这段过渡期提前在学习中完成。

第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它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做出自我调整,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⑤。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目前的教育条件是在理论教学期间与临床患者之间联系较少,无法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情境,而实习期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患者的救治中,使得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转变,会不断出错,心理恐惧,甚至面对患者手足无措。这时实验室就成了沟通课堂和临床岗位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之相关的职业情境,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和过程。如模拟病房、处置室、抢救室、换药室等,学生着职业装上课,使学生一进入“病房”就有种严肃、真实感,既提高了学习的好奇心,也增强了责任感。例如在阑尾炎患者术后护理的实践课上,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极尽表现术后呕吐、头晕、疼痛、发热等不适,而“护士”则尽自己所学处理随时出现的这些问题,要求做到临危不乱,耐心细致,态度亲和,直到患者满意,然后双方互换角色。这样,每位同学既能体验到患者的痛苦,又能领会护士工作的琐碎、细腻和护士工作的不易,增进了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理解,也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在一个真实并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向实际工作中迁移,真正达到理论向技能的转化。

其次,转换教师角色,改变以往传授者的认识,把自己定义为引领者。实践性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负责地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筛选知识要点,设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情境,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寻找知识,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再次,案例导入教学,把知识技能目标化。在以往的传授性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重复听课、作业、考试的过程,往往不知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因此也就缺乏主动性。医学护理生临床专业课主要讲授系统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缺乏直观性和衔接性,常造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节,学生之前积累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不能适时地应用于患者。运用案例导入的方法,选取真实典型的病例作为知识载体,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结合传统讲授进行分析探讨,再把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之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即任务驱动,并讨论其可行性和改进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开拓了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感到学有所用。案例教学法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鼓励教考分离,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考核根本。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前都有一年的实习期,可以以实习成绩为主导,改变以往任课教师一卷定结果的习惯,让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为考核官,重点评价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对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做一综合评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清职业方向,促进职业发展,也使考核更具客观性。

3.加强实践教师的水平培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完成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没有经过师范学院的专业教学能力培训,不善于琢磨学生心理,教法不清,所以存在一定的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平时教学任务又繁重,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和知识的更新速度缓慢,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投入,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具体做法包括:(1)自主培养,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学校给予高度自,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其到相关医院兼职,参与社会服务,积累实践经验,并依据相应绩效标准给予监督和奖励⑥。(2)院校联合,定期进行进修培训。医院和学校加强合作,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临床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增加临床经验,提高操作技能。(3)增加师资途径,聘请临床一线中有教授能力的医护人员来校上课,制定激励措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要突出实践技能,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应了解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形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中,与时俱进,为教学改革不懈努力。

[注释]

①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127.

②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③熊云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

④刘伟忠,张宇.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924.

⑤胡大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83.

⑥陈伟,田国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组合选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65.

上一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应然策略 下一篇:高职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