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价值衡量研究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2 10:42:26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价值衡量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之《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之迹象。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之损失,对可能发生之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之,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本文从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上市公司之资产减值运用实际情况分析,分析其发展路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

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之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之为“资产减值”。其中,“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之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之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之现金流入。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之《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之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之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之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即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之损失,对可能发生之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之,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该准则还对不同资产之减值适用不同之准则规定如下:(1)存货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之投资性房地产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3)消耗性生物资产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4)建造合同形成之资产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5)递延所得税资产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6)融资租赁中出租入未担保余值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7)《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之金融资产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8)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之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企业资产真正符合资产定义之要求。资产是指过去之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之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之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资产减值会计也为资产之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会计上对资产之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之核算方法,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我国上市公司之资产减值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1998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之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二是1999年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之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三是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之《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之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之损失,对可能发生之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四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财政部2006年底颁发之新企业会计准则一直到现在,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之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之,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新会计准则衔接规定,上市公司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2007年1月1日)以前取得之资产,先要对各项资产进行一次资产减值测试,并追溯调整外,对于实施日以后形成之资产减值按照本准则规定执行。基准日期为2007年1月1日,具体做法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2007年1月1日以后形成之资产减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执行。其中,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如下:(1)2006年底颁发之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之概念,规定“准则中之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之概念,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之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2)扩大适用范围。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竖立了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之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但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缺乏详尽之实务指导性规定内容,新会计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之其他减值之处理”,例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之投资等,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之同时,明确“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之,从其规定”。(3)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会计准则要求更加明确。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之可收回金额”。(4)可收回金额之计量原则更具实务操作指导性。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之计算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操作指导规定。(5)新会计准则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过去企业已经普遍根据老会计制度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具体情况界定之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之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之选择空间。资产减值准备之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其中,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之主要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而引入之公允价值很大程度是靠人为判断,新会计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之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之现象。因此,中国之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之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之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之态度。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较大之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按照资产减值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后,价值恢复之可能极小或不存在,发生之资产减值应当视为永久性减值,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往往被少数企业作为调节利润之手段,所以,中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6)新会计准则引入了总部资产之概念。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之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之现金流入,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之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之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之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7)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企业合并形成之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只要有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平价值,就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之账务处理。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实施过程平稳有效。首先,大多数上市公司较好地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从2006年末至2007年初之新旧转换。上市公司在首次执行日(2007年1月1日)基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较好地实现了新旧准则之转换和过渡。主要调整之内容如下:(1)长期股权投资差额;(2)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之投资性房地产;(3)因预计资产弃置费用应补提之以前年度折旧等;(4)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之辞退补偿;(5)股份支付;(6)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之重组义务;(7)企业合并;(8)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之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9)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之金融负债;(10)金融工具分拆增加之权益;(11)衍生金融工具;(12)所得税;(13)其他。上市公司新旧准则转换时点尽管上述某些项目调整金额幅度较大,但增减相抵后总体持平,实现了平稳转换和过渡。实现新旧准则转换后,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运行平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有增长,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为13,634.02亿元和10,117.64亿元,2006年分别为9,201.22亿元和6,765.08亿元,利润总额增加了4,432.80亿元,净利润增加了3,352.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8.18%和49.56%。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增长主要源于营业利润,从而奠定了2007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长之基础。2007年上市公司之净资产也取得增长。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12月31日净资产合计为68,389.71亿元,2006年净资产合计为52,221.07亿元,同比增加了16,169.38亿元,增幅为30.96%。上市公司对企业会计准则具体项目执行情况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得到了有效实施。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692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之44.08%)披露了对长期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其中,161家上市公司根据本公司情况披露了各项资产减值之迹象,占1,570家之10.25%。70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确定资产减值时对资产组进行了认定。1,15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之确定依据。多数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公允价值之确定方法、预计之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涵盖期间和折现率等信息。计提减值准备之资产主要是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也发现有极少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之情况。451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之28.73%)存在商誉,其中,373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业务公司数之2.71%)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资产损失风险,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制定了本公司之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如下列两个典型例子:

例一:某某上市公司之资产减值准备制度:

(一)资产减值准备之计提项目:(1)坏账准备;(2)存货跌价准备;(3)金融资产减值准备;(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在建工程减值准备;(7)无形资产减值准备;(8)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准备之计提方法:

1、坏账准备根据期末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之余额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具体计提比例如下:

(1)账龄1年(含1年,以下类推)以内之,按该部分余额之1%计提;

(2)账龄1-2年之,按该部分余额之10%计提;

(3)账龄2-3年之,按该部分余额之20%计提;

(4)账龄3-4年之,按该部分余额之50%计提;

(5)账龄4-5年之,按该部分余额之70%计提;

(6)账龄5年以上之或有确凿证据收不回之款项,按该部分之100%计提。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或预计难于收回之应收款项,要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之,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帐面价值之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帐准备。

2、期末存货跌价准备,按不同情况进行计提:

(1)受托代销商品不提跌价准备;

(2)其他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确定存货跌价准备之计提金额。

3、期末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之金融资产以外之金融资产之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之,应当提取减值准备。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之客观证据,包括以下各项:

(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之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之债务人作出让步;

(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

(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之某项资产之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之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之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之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之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7)债务人经营所处之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8)权益工具投资之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

(9)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之客观证据。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应收款项,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之,根据其帐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之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注重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否持续下降,如果该金融资产之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之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之,则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4、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之、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之,其减值按照上述第三条规定处理;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资产存在减值迹象之,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将估计之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之差额,提取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资产存在减值迹象之,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将估计之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之差额,提取减值准备。

6、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

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司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之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之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之利益,应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减计递延所得税资产之账面价值。

(三)资产减值准备之计提时间

公司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之情况下及每年年末需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其可回收金额,确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四)资产减值准备之计提程序

公司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之情况下及年末由财务部负责拟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书面报告,经总经理审核后,由总经理报董事会决定。报告中应详细说明提取减值准备之依据、方法、比例、数额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影响等。各项减值之计提准备经董事会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董事会同时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符合公司之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五)资产核销之程序

资产确需核销时,公司财务部应提交拟核销资产情况之书面报告,经总经理审核后,由总经理报董事会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资产核销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核销数据和相应之书面证据;

2、形成之过程和原因;

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

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影响;

5、涉及之有关责任人员之处理意见;

6、董事会认为必要之其他材料。

(六)金额巨大或涉及关联交易减值与计提及核销程序

单项资产减值准备之计提金额超过100万元(含100万元),核销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或涉及关联交易之,应由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交书面报告,由股东大会表决决定。董事会之书面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核销和计提数额;

2、核销资产形成之过程和原因;

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

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影响;

5、对涉及之有关责任人员之处理结果或意见;

6、核销或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涉及之关联方偿付能力以及是否会损害

其他股东利益之说明。

(七)监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之监督

公司监事会应对董事会有关核销或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决议是否合法、依据是否充分等进行监督,并形成决议向股东大会报告。

(八)本办法由XX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行。

例二:无锡XXX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之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公司2010年3月4日召开之第六届董事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议案》。根据相关规定,现将具体情况公告如下:

一、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情况概况

为真实反映公司截止2009年12月31日止之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基于谨慎性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事项之通知》规定,经过认真分析,公司对2009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内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0,294万元,主要为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增加8,861万元,存货跌价损失减少38万元,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增加1470万元,主要情况如下:

1、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主要是本公司控股子公司XX进出口有限司本年应收账款坏账个别认定法计提金额合计2,604万元(对俄罗斯XX公司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2,012万元,其余客户计提592万);本公司控股子公司XX营销有限公司本年应收账款坏账个别认定法计提金额合计3,326万元(对苏宁、国美等连锁大卖场以前年度无法收回之应收款项)。

2、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因公司整体搬迁后,原XX路67号地块上之房产已破损且无法继续使用,公司计提减值准备1,278万元。

二、董事会关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合理性说明

董事会认为: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公司相关会计政策之规定,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依据充分,公允之反映了公司资产状况。

三、独立董事意见

作为公司独立董事,对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发表独立意见如下: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是为了保证公司规范运作,坚持稳健之会计原则,规避财务风险,能公允反映公司之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没有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同意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四、监事会意见

公司监事会认为: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符合公司之实际情况,计提后能够更加公允地反映公司之资产状况,同意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特此公告。

无锡XX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10年3月8日

在核算方面,上市公司基本按照资产减值损失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1、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之减值之,按应减记之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2、资产减值损失确定:(1)可收回金额之计量结果表明,资产之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之,应当将资产之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之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之资产减值准备。(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之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之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3)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可收回金额之估计应当根据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之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现值之间较高者确定。

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信息披露规范之操作性及透明度,证监会2010年初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了修订,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之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之一般规定》(2010年修订)。2010版规则首次制订表格化之财务报告披露格式,完善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并新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反向购买情况下每股收益计算规定。此次修订关注到了近两年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出现之新情况,并注意与新会计准则趋同,对于过去不太合理之细则也重新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提升了会计信息披露之质量,使之更具有决策价值。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5月份“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报告说,截至2010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计1,77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9年年报,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与整体经济运行状况是协调之,体现了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向好之态势,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已有三年历史,会计准则实施之经济效果已经凸显,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之若干系列会计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上市公司之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限制了企业之短期行为。其中,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了减值政策,要求企业之各项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应如实反映其真实价值,防止资产价值泡沫导致利润虚增;同时规定,长期资产计提之减值损失不得转回。2006年上市公司计提之资产减值损失为442.70亿元,2007年会计准则实施后,三年计提之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432.64亿元、3,963.48亿元和1,689.67亿元,三年平均计提之资产减值损失为2,361.93亿元,与会计准则实施前2006年计提之资产减值损失442.70亿元相比,增长了4.34倍,大幅度地挤掉了上市公司各项资产中之水分,为企业发展增强了后劲。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三年中基本上杜绝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之情况,有效地扼制了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之行为。但是,也有少数上市公司在具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对准则理解存在差错。少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格式不规范,信息披露不规范或不充分,部分公司对各项资产之减值迹象披露不够充分,说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之信息披露还有待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之规定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表明,资产减值非但没有达到准则制定者之目之,反而成为管理层保护自己之手段和工具。公司管理层利用减值准备准则有关规定之原则性,任意计提和转回减值,使得会计信息之质量受到影响。个别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都会通过减值准备来调节盈余,减值准备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操纵盈余之常用手段。连续亏损之公司之所以会避免采用减值来调节利润,可能是由两个原因导致之:一是操纵减值准备可能已经不足以调节利润了;二是现行之准则体系为管理层之利润操纵提供了其他之空间。当然,资产减值准则本身也存在问题,如:资产减值之确定需要会计人员之职业判断,具有很大之不确定性;减值准备计提之公允性难以衡量,公允价值之确定没有统一之标准,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五条之规定,存在下列迹象之,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1)资产之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之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之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之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之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之证据表明资产之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之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之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之迹象。这七种资产发生减值之判断标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利用可量化之标准,如市价、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利用有关人员之判断或相关证据,如对企业经营所处之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市场之判断;对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之判断;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之判断,以及表明资产之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之企业内部报告等。对于利用可量化之标准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具有较强之客观性,信息透明度也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之不对称。而对于利用有关人员之判断或相关证据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则对企业之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之素质提出了较高之要求,同时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当企业资产之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之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之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之,应当以该资产所属之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之可收回金额。就我国之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之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之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一,资产组概念之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之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之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之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之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其二,资产组之划分缺乏明确之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三,我国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另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电脑化程度参差不齐,采用资产组将给中小企业造成沉重之负担。其次,资产可收回金额之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之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资产之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之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之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现值。如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准确判断固定资产之可收回金额,而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之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之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准确判断固定资产之可收回金额涉及以下两个因素:固定资产之公允价值、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现值。这两个因素确认与计量之难度较大,成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之应用难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之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之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之金额”。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最大之特点是在公平交易之市场,参与市场交易之双方在理性地考虑了市场信息之后对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之金额所达成之共识,本质是交易双方基于市场信息而对资产或负债价值之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八条之规定,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按照以下顺序确定:(1)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2)资产之市场价格。从我国之现状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固定资产市场并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固定资产之公允价值难以获取。其次,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公允价值之哪种表现形式,除了准则之界定和指引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之职业判断能力。第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应用较难。《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之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之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之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之金额加以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合理之折现率,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之基础之上。

综上,财政部将从会计准则执行之角度密切关注每一家上市公司之年报情况,对净利润或净资产变动显著之典型公司和不符合新会计准则规定之,将加大监管力度,对于违反准则之行为进行严厉之惩处,同时,在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之情况下,2010年开始再次全面修订企业会计准则,保证会计准则能够不断地得以完善,尤其是完善公允价值等相关问题,以使准则能够真正地指导实务运用。其中,最主要需修订之内容是如何确定企业之专业判断范围和企业会计政策之选择权。另一方面,财政部不断要求各部门、上市公司加强会计人员之素质,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尽快熟练掌握会计准则之概念框架,准确把握现行会计准则之精髓和实质,有效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上一篇: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于人民币升值相关影响研究... 下一篇: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汇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