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原则和组织形式

时间:2022-05-11 08:32:44

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原则和组织形式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合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技巧。根据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内涵,阐述合作学习的原则和组织形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合作学习;学习原则;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在以小组成员的合作为前提,以任务目标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主体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小组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英语课堂中使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中学生毕竟不像成年人,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原则,合作学习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学生难以当众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甚至在其中吵闹,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导致合作学习目标达成不理想,笔者认为,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

一、合理的分组原则

合理分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前提。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

小组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也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在不同组间进行人员互换,也可以在同一组间进行角色互换,还可以根据目标任务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新鲜感,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句型操练时,可组织二人一组的“pair work”,而在进行如讨论、调查、辩论等复杂的交际活动时,可采取四到六人一组的“group work”。而在进行如单词竞赛,故事接龙等规模较大的竞赛时,可以采用大组模式。

二、目标依存性原则

1.任务目标互赖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部分。以牛津英语8A中一个单元为例,引入 “What’s it made of ? It’s made of... What’s it used for? It’s used for... Where is it made? It is made in...”等句型之后,用投影列出如衣服、邮票等实物,下达任务目标“根据句型和所给材料进行小组对话。”在这个活动中,各小组成员都负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学会使用这些句型,二是通过会话角色的互换促使其他同学学会这些句型。领受任务以后,各小组间就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可以是一个学生提问,其他学生回答或补充回答;小组间轮流对话问答,直至每个学生都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2.协作角色互赖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常有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务,其他成员无所事事,这种“搭车”现象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缺乏积极的角色依赖。在小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没有你,我不行,没有我,你不行”的观念,在有多个角色的情景对话或者英语小话剧中,角色的分工必须明确,任务要细化。小组内还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

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圆满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奖励互赖

要树立小组各成员“荣辱于共”的观念,全体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小礼物、英语贺卡、口头或书面表扬、减少相应作业量等,奖励可以是给予全体组员的,也可以特别嘉奖表现突出的或进步明显的学生,通过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三、趣味性和教育性结合的原则

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往往只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以方便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任务的教育性原则。如:在学习“Zhalong Nature Reserve ”这一课时,在分组活动中,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讨论“Where is Zhaolong Nature Reserve? What does the reserve provide for the birds? What do the birds eat in the reserve? ”这些问题虽然能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但忽略了学习本文的教育性目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应安排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来探讨,如:“Why should we protect wetlands?What will you do to protect nature reserve?”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湿地、保护濒危动物,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用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从中得到感悟。

四、情景性和多样性原则

任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开展,脱离情景的任务,是枯燥乏味的,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单一的活动形式同样会使学生生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任务和课型选择合适的分组学习的方式,常见的活动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表达式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观点。如:要求运用新学句型 “I love/like(I don’t love/like) because...”就某一话题表达个人观点。学生可以这样表达:I like winter best because I can play with snow and skate on real ice. I don’t like spring because it often rains here.

2.成果展示式

小组成员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分工合作,将合作成果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共同分享。如:分组制作一张海报“TITANIC”。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欣赏海报的创意、设计、文字、美术等。

3.小组讨论式

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由报告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角色表演式

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通过情景创设,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如:学习有关“购物”的话题时,教师让小组创设商店购物情景(事先准备好不同型号、颜色、款式的衣物),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操练以下有关购物的交际用语:What can I do for you? I’d like...for my son. Do you like this one? Can I try it on? It’s(not)cheap enough, I’m afraid. I can’t decide which one to buy. That’s fine I’ll take it.

5.探究式

如:在教授“Move to Mars” 这一课时,先提供学生一些课文中的关键词,如:“transport, gravity, air, food, life, school, entertainment”等,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生活在火星将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为学习课好铺垫。

6.辩论式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运用思辨情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Festival”等相关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辩论题: “Should we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in China?” 让学生们采用辩论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活动,首先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再以4-6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15分钟后,两大组各抽4名同学到台前辩论,最后由老师总结。

五、任务设置的阶梯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时应考虑阶梯性原则,设计时要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设置任务,有低级任务逐渐过渡到高级任务。在任务的初级阶段,可以给学生布置问答、转换、扩展等一些简单的重复率较高的活动,强化与巩固所学内容,在高级阶段任务,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句型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诸如角色扮演、辩论、采访、讨论等一些联系社会实际的任务。

六、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将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只做一名旁观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参与合作的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当然”的学习主体,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七、科学评价的原则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总之,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地学习、探究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快乐地竞争。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它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进行多角度思维,优化改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远振.论合作学习的定位实施与意义.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35).

[2]孟顺莲.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湖南教育,2005(5).

[3]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5).

[4]朱旭兵.小组讨论的误区及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北厍中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策略 下一篇:初中物理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