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世界 第3期

时间:2022-05-09 05:00:09

文化世界 第3期

项目地址 德国科隆

项目面积3600m2

设计单位ATELIER BR U CKNER GmbH

Rautenstrauch-Joest博物馆位于德国科隆,该博物馆的来由可追溯至19世纪。1897年,出生于科隆的探险家Wilhelm Joest将他从世界各地搜集的约3500件民族文物遗留给了他的妹妹Adele Rautenstrauch。后来,Adele为纪念她的哥哥以及她丈夫Eugen Rautenstrauch,出资修建了这个以Rautenstrauch-Joest-Museum命名的博物馆,并于1 906年在科隆南部开馆。历经多年后,博物馆决定重新修整以便为馆内陈列的近60000件展品提供足够的储存和展览空间,而这次的重修由德国知名设计公司ATELIER BR U CKNER负责。ATELIER BR U CKNER表示,内容决定形式是这一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理念。如舞台般设置的奇妙空间能直观地指引参观者走进各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民族主题。

创新的展厅理念摒弃了传统展厅做地域划分的惯用手法,相反,设计师依据不同的文化领域用不同的主题定义各个展示空间。这种划分方式将各种文化置于平等的地位,不同的文化主题配以独特的展览氛围也能更好地突显展品。正如设计师所说:“我们想实现展品与参观者自主地交流、讲述它们的故事。”参观者从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一段探索文化世界的探险旅程,他们将通过观看一系列充满活力的主题空间对各地文化进行更深的了解。

第一章:理解世界

展览空间共分为三层。地下一层的大堂是一个宽敞而明亮的空间,在大堂中央,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来自印尼苏拉威西岛的、独具历史意义的大型谷仓,这也是博物馆所收藏的最大的展品。参观者可通过这座谷仓上密布的信息模块预览整个展厅的总体参观路线。走进入口,是参观开始的序幕――半“U”型多媒体展示区,在这里可以通过展厅提供的画面了解所有主题展区的情况。沿参观路线前行,参观者首先欣赏到的是一场由众多金光闪闪的加麦兰乐器(一组印尼的民族管弦乐器)以及影子剧场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其华丽的阵容加上喜庆的红色背景令参观者既流连忘返又期待后面的旅程。在印尼,向来只有地位高贵的客人才配欣赏这种音乐。而这里,游客还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吹奏其中的乐器。

进入博物馆的一层,这里分布了四种不同文化的展厅。在主题展区“跨越文化界限”(Encounter and Appropriation:Orossig Borders)中,以受教育阶层的人们渴望跨越自身民族文化,通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从而扩大自身视野的向往作为主题。该展区包括一间图书室,参观者可通过交互式电子书探索征服世界的历史;单册的书籍则着重讲述了远古世界中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等探险家们的故事;而镶嵌在墙内,以字母A到Z依次排列的抽屉则展示了诸如爱斯基摩人的厚夹克、中国文化中的龙以及阿拉伯数字等外来文化对欧洲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的资料。

在相邻的展室里,设置了关于收藏家Wilhelm Joest和Max von Oppenheim的遗物展。以他们生前家中的室内场景作为空间背景是这一空间的主要特点,现场摆放了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展品,墙面上悬挂的地图以及室内随意堆叠的木制展示盒不禁令人对那段神秘的探险旅程充满无限遐想。

同在一层,以“陈列柜中的世界:博物馆”(The World in a Showcase:Museum)为主题的展示区则聚集着来自新几内亚Trobian群岛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按不同类型陈列,参观者可就某件具体的展品随时查看博物馆的收藏清单。室内正中放置了一张长方形展览桌,向人们展示了博物馆的基本工作:搜集、保存、调查研究以及沟通交流。在长桌的上方悬挂有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被拆解的储藏屋。其独特的外形将吸引室内的参观者和窗外的路人驻足停留。

再往前行,是以“扭曲的观点:偏见”(The Distorted View:Prejudices)为主题的立方体展览空间。这里以非洲为例将“种族偏见”的种种一一呈现。“本能驱使”、“乡村”、“奴性”、“需要帮助”、“单纯”、“同类相残”、“野蛮”、“懒惰和贫穷”等词通常是人们形容这片“黑色”大陆的带有偏见性的词语。从立方体的外部看,若干玻璃陈列柜镶嵌在金属色的外部墙壁中,这些陈列柜中陈列着附有详细介绍的展品。走进室内,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立方体空间则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视野。有关非洲的主题影像被投影在散布的可开合的多媒体窗门上。

走出立方体空间,来到了以“关于认知和观点:艺术”(A Matter of Perception and Opinion:Art)为主题的展区。这里利用展品所体现的纯粹的美感吸引了参观者了解外来文化的好奇心。设计师通过采用一个信息需求供应系统从而使其区别于一般的艺术展厅。如果参观者触摸位于信息载送器旁的玻璃陈列柜,陈列柜的后墙将会变成一个放映区展示这件作品置于原始环境中的模样。

第二章:塑造世界

在一层展览空间,参观者穿过一个由多道开合门组成的空间进入了一个以“塑造世界”(Shaping the World)命名的展览区域。这一区域分设了五个区,主要向参观者传达了各种生活方式的不同表现及意义。第一个主题展区名为“生活空间一生活方式:生活场所”(Living Spaces-Ways of Living:Living Places),主要讲述不同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不同的生活空间。展区内陈列着阿司马特族、大草原、图阿雷格部族以及开塞利等地的居民的生活用品。参观者还可通过一张设置有多媒体播放器的圆桌了解诸如音乐的起源、衬衫的制作过程等问题。

二层的“服装和饰品”(The Body as a Stage:Clothing&Adornment)展区延续了前一展区的主题,讲述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区内,设计师利用薄纱窗帘区分各个主题展区,在走道中央设置了一个公共展区,利用投影技术将3D服装投射至陈列的人体模型上,以此展现多样的服饰变化。

参观者穿过薄纱窗帘进入以线帘为特征的“无声室”,经过“无声室”到达了以“死亡和来世”(The Staged Farewell:Deathand Afterlife)为主题的展区。这是一个沐浴在耀眼光芒中的白色世界。室内陈列的各种光彩夺目的展品见证了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文化和仪式。展厅的中央是来自巴厘岛的一口与天花齐高的牛饰石棺以及莲座,四周是透明的玻璃陈列柜,陈列着各种相关展品,置于玻璃陈列柜中的小型显示器为展品的展示提供了背景图,而如同书本一般可任意翻看的白色地板不仅具有视频功能还具有吸音效果。

接下来的主题空间“信仰的多样化:宗教”(Diversity of Belief:Religions)以模块化结构为设计元素,便于随时更换展品。这一主题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参观者可通过密布在墙上的小槽观看各种宗教仪式的相关图片和影像。

文化之旅的最后一站以“仪式”(Intermediary Worlds:Rituals)为主题的展厅。这里的一大亮点就是其中陈列的大量珍贵的面具。面具作为一件奇特的物品不属于任意一种单独的文化,它是通过各种宗教仪式与世界各种文化相联的。在这里,设计师用各式大大小小的面具装点着原本略显诡异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呈现出有如3D电影般的奇幻效果。最后的结尾与开始的序幕相对的半“U”型多媒体展示区,同样以影像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文化之旅。

在Rautenstrauch-Joest博物馆的文化世界中,亦真亦幻的叙述式场景令每位参观者恍如来到了各个未知的世界,跟随探险家们进行了一次次奇妙的探险,而当探险结束后,他们也都能带着对各种文化的深刻了解满载而归。

上一篇:花卉迷宫 第3期 下一篇:瑞士“粒子世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