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子支付的消费者保护

时间:2022-05-09 09:10:39

国外电子支付的消费者保护

在美国市场,消费者购物时可选择多种支付工具完成交易,如现金、支票、信用卡、签名借记卡、密码借记卡、预付卡、电子化支票等等。这些支付手段在功能与使用方法上存在差异,选择某种支付工具时可能产生的与消费者保护相关的后果也不相同。

消费者选择某种支付工具所受到的保护并不包含在某部单一的法律中,或者在银行提供的支付工具使用协议中,而是潜在地受到来自联邦法律、州法律、支付网络规则、银行相关政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保护。每种支付工具都存在一套复杂的法律、法规、政策集,消费者遇到问题时能够寻求相应的保护或挽回损失。

消费者可能遇到与支付相关的主要问题包括:

欺诈,指非授权人对支付工具所关联价值的访问。

差错,指非恶意或无意的商家差错,如重复扣账。

争议,指支付发生后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发生的争议,如商家未向消费者交付所承诺的商品,或商家交付的商品与消费者的期望(如质量、尺寸、数量、颜色)不一致。

消费者遇到这些问题时可寻求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保护自身利益。信用卡是最成熟的零售电子支付工具之一,所提供的消费者保护也最完善。

联邦与州法律

1968年国会颁布的《诚实借贷法》关于消费者保护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免承担因非授权使用其信用卡导致的责任,并要求债权人针对消费者提出的记账差错主张应进行调查并立即纠正。国会授权联储理事会制订的《Z条例》是该法案的实施法规。

《Z条例》规定,持卡人因各种非授权使用的责任不超过50美元,而不论持卡人什么时候通知发卡行。该条款具有的一项前提为发卡行应已提供手段(如签名或密码)对持卡人或账户的授权使用者进行验证,这意味着无卡交易情况下,例如非授权用户通过互联网或电话订购商品时,受害的消费者可不负担任何责任。

持卡人发现其账户记账差错时,不论因非授权使用、任何日期与金额的差错、以及任何非恶意或无意的商家差错时,可根据《公平信贷账单法》(《诚实借贷法》的一部分)提出“记账差错”主张。《Z条例》也允许“记账差错”主张,并要求债权人立即纠正持卡人账户的任何差错,同时不能影响到借贷人的信用评分。消费者质疑其账单差错时,必须在债权人寄送账单后60日内向债权人提供书面通知以提出主张,口头通知无效。

债权人必须在接到消费者账单差错书面通知的30日内书面告知收到,除非差错在此期间内已调查和解决完毕。债权人必须在完整的2个记账周期内(但不长于90天)或者纠正记账差错并通知消费者(消费者不需负担任何费用);或者向消费者阐明账单是正确的并告知消费者任何可能的收费细节。账单差错主张解决期间债权人不应催收争议资金,或向任何人提供关于消费者信用的负面报告。

如果消费者通过信用卡购买了有缺陷的商品或服务并因而拒绝接受,不论是当面交易或无卡交易,或者商品未交付或未及时交付,并且商家不能满意地解决问题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向发卡行提出“记账差错”主张;或者向发卡行提出针对商家的异议要求拒绝支付。如果消费者接受了商家的商品或服务,但后来发现对其质量不满意,则只能选择后者。

《公平信贷账单法》要求消费者提出针对商家的异议并拒绝支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必须已有诚意地尝试与商家解决问题;2)争议交易涉及的金额必须超过$50;3)争议交易必须发生在与持卡人当前住址相同的州,或不在同一州而在该地址100英里之内。对于无卡交易如何确定交易的发生地点各州有不同的适用法律,但通常认定为发生于消费者进行购物时所处的物理位置。

卡组织规则

卡组织不直接发行信用卡,但要求其成员银行发行的卡产品包含一定的消费者保护条款,这些条款通常超出了联邦法律的要求,在卡组织网站以及卡营销资料中多层次地呈现。卡组织通过协议维护与收单行及发卡行之间的关系,与发卡行协议中的一些条款为保护消费者起到作用。

卡组织最为广泛宣传的消费者保护措施是欺诈交易的“零责任”政策。两大卡组织(Visa & Mastercard)都有该项规定,不仅针对信用卡,还包括借记卡与预付卡。该政策将消费者为欺诈交易负担的最大责任从《Z条例》规定的$50降低至$0,但通常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账户应有良好的记录、消费者应充分地保护自身信用卡,以及消费者应在交易日后一定的时间内报告欺诈使用。

卡组织允许发卡行对一笔交易进行逆转(或扣款,Chargeback)的规则也有利于消费者。如果发卡行判断某笔交易为错误、欺诈、或争议有利后可发起扣款程序。

对于消费者来说,因欺诈与错误交易获得的银行扣款权利并没有太多效果,因为《Z条例》与卡组织的零责任政策已经提供强大的保护,但对于购物争议消费者能够从中获益。尤其当《Z条例》的“记账差错”主张期限已过,或者交易超出《Z条例》的“拒绝支付”规则(如发生于消费者居住的州外或超过其住所100英里、或消费者已付款的少于$50的交易)。

如果发卡行决定支持消费者,将可能尝试直接联络商家以非正式地解决争议。如果这一步骤成功,涉及的各方可以避免卡组织收取的扣款处理费用(每笔可能上至$25)。如果不成功,发卡行可以启动交易扣款处理,通常以电子化方式通知收单银行并收回争议资金。

商家及其收单银行可选择接受或拒绝扣款并提出反面证据。如果商家拒绝扣款,发卡行将评估消费者与商家提供的证据,并决定再次扣款(Visa为“预裁决”)或驳回消费者的主张。发卡行再次扣款的决定是最终的,商家通常也会再次拒绝扣款,此时交易将被提交至卡组织仲裁小组操作。但是,通常很少有争议达到该处理程度,因为从商家立场来看,尽管消费者不直接参与仲裁旁听,仲裁处理也大多倾向于消费者,而且参与方都不愿承担高达$400以上的仲裁败诉费用。

通常卡组织允许发卡行在交易日后120天内处理扣款,但扣款规则针对不同类型的交易也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声誉更好的发卡行与商家也在有效期限过后以良好的态度接受扣款。扣款流程还可以用来挽回记账错误(如重复扣账)的损失,消费者在《Z条例》允许的60天后至扣款规则允许的120天期限内提起扣款程序。

银行业惯例

出于竞争需求,发卡行可能提供比联邦法律与卡组织政策更强的消费者保护措施。

银行在实施卡组织零责任政策方面通常具有灵活性,主要体现在通知时限方面,很多银行会为交易日后90天内报告的非授权交易提供零责任保护。另外,发卡行通常会代表消费者联络商家以协助解决争议。

更“慷慨”的银行还可能自行吸收《Z条例》规定消费者应承担的$50以内责任,或者发卡行一旦决定支持消费者的争议主张,将立即贷记消费者账户,而不论能否在后续的仲裁中胜出。当然,也有一些银行在执行扣款方面比较保守,如严格地执行通知时限、更严格地审查消费者提供的证据等。

对比国内,出了事故,银行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总是埋怨消费者缺乏安全意识,国外从立法、卡组织、还是银行自身都毫不犹豫地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的做法值得借鉴。

上一篇:UML业务建模实例分析 下一篇:数据恢复市场探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