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政策实践论文

时间:2022-05-09 01:22:53

区域经济政策实践论文

[内容提要]区域发展失衡是困扰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历时半个多世纪的英国区域政策的实施,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倾斜、企业布局合理化以及发展小企业等。尽管未使以主导产业衰退、高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乏力为主要症状的“英国病”有大的转机,然而,英国人面临的处境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社会人类所极易遇到的难题,英国人在区域政策上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阶段性、局部性成果则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区域经济,区域失衡,区域政策

一、区域失衡的一般原因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许多国家发展经济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解决区域失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区域失衡的一般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相对较低

新古典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一是自由竞争;二是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三是劳动力和资本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因此,从理论上讲,区域不平衡只是一般经济均衡自动调节系统中出现的暂时现象。但古典理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一方面,工人并不能对工资差异迅速作出反映,其反映往往缓慢,滞后于需求;另一方面,资本的流动性由于受重置投资、扩大现有企业和对“健康区域”的偏好以及GNP总量和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制约也非常之低。劳动力对生产成本差异反应的极强刚性,和资本的低流动性会导致区域收入和区域就业长期存在很大差异。

(二)地理要素

从广义上讲,形成区域差异最普遍的解释当然是地理状况。地理状况首先指那些远离国家经济中心的地区的所在地理孤立状况。周边地区通常是所谓的“带病区域”,它可能表示一个地区在经济方面具有下列劣势:

(1)高出平均运输成本,导致较高的价格,较低的利润或有限的市场;(2)极差的运输联系;(3)到达那些规模很大、具有专业化服务的中心城市比较困难;(4)缺乏市场信息与消费者的联系,对销售和可能产生的革新有不利影响。另一种地理要素就是某些地区具有对发展经济不利的自然环境,山区及土地贫瘠的地区即属于此种地理要素。另一方面,某些地区曾经或者现在能够从丰富的煤炭、铁矿、原油、天然汽以及其它地下矿产资源上获益。此外,若以经济的部门组成而言,每个地区都有其典型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中以滞胀或衰落部门为主的地区会产生严重的就业问题,经济结构中以增长部门如机械、化工、电子、银行为基础的地区,在通常情况下对劳动需求增长得相当快,经济也相对活跃得多。

(三)制度因素和政治分裂

制度因素应广义地理解为包括狭义的制度(集权与分权、民主与专制)、体制(计划与市场)、经济政策等因素。其中经济政策的随机性较大,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焦点。政治分裂可能包括区域上的意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意大利的统一对其南部地区的影响;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南北朝鲜的分裂,把区域差距推到了悬殊地步。

(四)派生因素

1外部经济。包括技术外部经济、基础设施外部经济、金融外部经济。这些外部经济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常常很大,某些地区能在其它地区所缺乏的外部经济中获益。

2人口状况。农业部门移出大量劳动力与教育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人口出生率高,劳动力供应数量自然增长也相应较高,那些经济结构对工作机会增加影响较小的地区会出现就业困难的局面。

3成本和价格惰性。E·Y·摩根认为,区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种巨大的惰性妨碍着市场经济随供需变化而调整的正常方式。这种惰性来源于工会组织的力量和企业集团对全国各地生产的产品实行统一价格控制等。因此,无论从劳动生产率、生活成本或供需条件是否有差异,落后地区的工资率仍然要向在全国或在核心地区范围内的协商中所讨论确定的标准看齐,这就会有效地遏止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外流,消除能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的有利条件。

4回流效应(赫尔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指由于贫富地区相互作用而贫困地区更加恶化的一种决定力量。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来说只会使区域间的差距拉大,而不是缩小。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流动使人口流失地区丧失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本的流动使“带病地区”资本大量输出;市场的扩大常常会增强核心区域工业的竞争,“带病区域”的企业发展可能会更加困难。与回流效应相对应的是扩散效应,也称“涓滴效应”,指通过核心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欠发达的邻近地区增加农产品和原材料销路,推进技术进步等,从而对欠发达地区的改进起积极作用。过去,在大多数情况下,回流效应要强于扩散效应,将来也可能仍然如此。在扩散效应超过回流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之前,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区域经济间的互补性必须特别强。

二、产业失衡导致区域失衡:英国区域政策的特殊性及其演变

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动的过程,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又由于产业分布是和一定的区域分工相紧密联系的,因此,一种产业的兴衰,必然伴随着区域的兴衰与区域不平衡的产生和放大。产业失衡引起的区域失衡,是英国区域政策的深刻背景。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所产生的极化效应是显著的,因为市场自发作用使合意的要素流动受到限制,非意愿的要素流动加快,长此以往,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和损害。这是区域政策制定并实施的必然性所在。早在20年代末,英国主要出口工业生产持续过剩而陷入经济停滞,造成大量失业。同时由于这些工业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于某些地区,使这些地区成为失业集中区,经济社会状况也急剧恶化。在此背景下,使得英国政府长期面临着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解决“带病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也决定了英国区域政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演进。

(一)英国区域政策目标:由创造就业机会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英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制定实施了“特别地区法”,对落后地区实施支持性政策,促使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1945年的“工业布局法”及后来类似的法案引入了各种政府手段,包括为企业提供各种信贷、动力、土地及其它基础设施,同时还有政府直接投资。由于许多经济政策手段强加于工业布局,导致了1945年到1947年企业大规模迁往受援地区。总之,这一时期区域政策考虑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就业,盖慑于失业引起的社会矛盾和丧失政治支持。60年代英国区域政策围绕另外两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一方面是注重经济增长,认为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落后地区经济活动量小,导致劳动力闲置;第二方面是大伦敦地区经济过度增长,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损害整体的社会的利益,必须加强地区布局调整。因此,60年代区域政策取得了大发展,用于区域政策的资金大大增加。政府采取了布局诱导性投资和其它措施,支持和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企业到受援地区设立工厂企业。

(二)英国区域经济政策手段:微观领域调整要素布局与宏观领域企业区位控制、产业选择相结合劳动力布局调整和资本布局调整是微观区域政策的两个主要方面。劳动力政策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流动政策,即以“移民就业”方式,促进劳动力区际流动。另一类是就地转移政策,使区内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移向高的行业。流动政策的目的是减少区域间劳动力供需差异;就地转移政策目的是促进本地区劳动力在行业间转移。资金政策的目的是诱导资金向落后地区投放,一般有三种政策手段,即财政手段(如税收和补贴)、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和行政控制。通过这些办法,落后地区企业可以获得与先进地区企业大致相同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补贴鼓励企业在特定区域成长,限制它们在其它地区发展。英国的工业区位控制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限制工业企业在发达地区布点建设,以促进它们到待开发地区布点。主要措施是对企业投入(如土地和劳动力)和产出增加税收、实行工业开发许可证制度。此外,在地区产业选择上,英国政府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创造就业机会和能力,注重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种做法很快受

到挑战,英国区域政策随后出现了新的发展。

(三)英国区域政策的新发展:促进新企业创建和小企业成长、更加注重技术革新、发展自由经济区在英国,促进小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已被看成英国经济复兴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小企业被看作未来经济大发展的“种子”。同时,小企业为新一代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锻炼机会。通过小企业振兴落后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小企业生成速度的特殊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小企业技术领先战略,政府花费大量财力加速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生成、培养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持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革新起重要作用,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是引起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何促进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建立技术引进机构,为落后地区搜集技术资料、发明与设想,帮助落后地区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装备。建立专门的技术和金融机构,帮助那些想利用先进技术但自己又没有足够资金和必要技术与人才的企业。对落后地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给予优惠,促进落后地区企业在技术上有所跳跃,特别是新建企业,应更多地采用新技术,使这些企业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以便于在市场竞争中保

持一定的优势。

70年代后保守党取代工党成为英国执政党,一反工党的经济干预政策主张,扩大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放松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对企业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开发区和自由港,刺激这些地区的发展。经济开发区和自由港政策逐渐成为区域政策的一个新的有利的工具。在这些自由经济区中,政府采用更加自由的经济政策和提供多种优惠条件,促进经济增长。自由经济区内首先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小企业常常无力自己搞基础设施,因而具有特别吸引力。区内对新建企业的优惠待遇包括三类:一是减免税收,二是简化组建新企业的审批程序,三是大大缩减管

理机构。

三、英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启示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英国区域政策,其实施效果显然与政策供给者——政府的意愿相距甚远,也未使以主导产业衰退、高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乏力为主要症状的“英国病”有大的转机。然而,英国人面临的处境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社会人类所极易遇到的难题,英国人在区域政策上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阶段性、局部性成果则具有借鉴意义。英国区域政策对我们的警戒与启迪都是深刻的。

(一)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的设定,通常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根本性的特征

任何单一的政策目标,往往只注意到现象,而忽视了本质。60年代以前,英国区域政策只是把减少失业作为核心目标,这固然是缓解国内矛盾、维护“福利国家”形象以及获得最大政治支持的客观需要,但由于没有触动引发失业的根源——产业不平衡发展与经济衰退,因而收效甚微。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政策的选择问题。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设定,必须在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整体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从西部的实际来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是西部大开发基本着眼点,同时,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适时调整经济结构,重视扶贫开发,系统、整体推进西部开发。

(二)区域政策应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

自由市场经济本来就具有自发扩大区域差距的倾向,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及时制定和贯彻执行区域政策,防止区域分化。英国政府虽然较早地注意到了区域失衡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但其区域政策缺乏连续一贯性,经常为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和执政党更迭所打断,从而使失衡在某些时期以放大了的效应复归。我国自建国以来,先后两次把战略重点转移到西部:“一五”时期,围绕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在西部大规模投资重工业;“三线建设”阶段,形成了中国工业建设在地域上的一次空前规模上的西移。通过这两次在的开发建设,在西部形成了一大批生产科研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形成了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进入80年代,我国实施了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重点向东部地区倾斜。区域政策的这种战略性改变,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对西部地区的投资锐减,一些大项目、大企业配套资金不到位,企业技术改造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大大降低了原有投资的效益。西部大开发,要吸取这个教训,一方面要注意政策的连续一贯性;另一方面,也不能靠牺牲东部的利益来发展西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英国由于受援地区缺少必要的投资基础,无论投资软环境还是投资硬环境都不够理想,资金投入效益差,造成对受援地区的补贴性投资支持政策浪费了国家资金。在我国,促进西部经济振兴,缩小东西部差距,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科学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必须先行一步。

(四)落后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和农牧业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一方面,它能提供比工业企业多得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的作用。英国传统区域政策支持和资助的重点主要是落后地区的工业部门,试图通过工业振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忽视了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终究遭到谴责。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也自然很大,因此,在加速中西部落后地区工业发展的同时,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另外,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的现代化,能收到高经济意义上的释放劳动力和吸纳劳动力的双重效应。

(五)英国区域政策新发展对我们的重要启迪国有制经济由于其产权特点,经营机制先天缺乏灵活性,只适合在公共物品生产行业,资源、产品垄断行业,产品关联度极大且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中采用。在我国国有企业变“胖”为“壮”、有效收缩战线的改革总趋势中,西部地区应抓紧时机,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大发展,走以经营管理灵活高效的小型企业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由于落后地区发展小型企业存在着许多难题,如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和有技术、懂管理的工人供给不足;区域内轻型工业发展滞后使小企业难以获得原料和市场;区域经济未形成多元化发展等,政府应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信贷政策、人力政策等给予扶持,以使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国中西部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制度创新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个“老大难”,就是技术工艺普遍落后,为此,国家要资助这些地区建立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机构,规范和发展技术市场,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并对企业引进技术实行优惠和鼓励,走技术立国、技术立区、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

此外,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香港本世纪中叶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英国政府提供了建立“自由经济区”、刺激后进地区发展的思路和经验,设立“自由经济区”政策逐渐成为英国区域政策的一个新的有力的工具。事实上,“自由经济区”在世界各国普遍作为振兴地区经济的有效方式,在西方国家主要分布于落后地区,用于促进和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如美国有近400个这类“自由经济区”,公布遍及东西部广大地区,成功地帮助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也有发展特区的丰富经验,在进一步借鉴国际国内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在中西部选择合适位置,开辟“自由经济区”,必然会成为搞活区域经济的兴奋点,大大加速缩小东西差距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上一篇: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论文 下一篇:论WTO反倾销协议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