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

时间:2022-05-08 01:21:55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

摘要: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而技术则是改变世界。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关键词: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点;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向来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而且在许多著作中都明确表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他们把科学技术纳入了生产力的范畴,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的论断。在马克思的的理论观点中,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是一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而且不同于物质生产力存在的直接生产力的潜在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化了的知识力量。科学技术把人们从繁重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人们的体力和时间,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都在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着无情的批判,但是他们也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创造出的先进技术表示赞赏,认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那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中蕴藏这样的生产力呢?”。[1]

一、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的诞生与发展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具有深厚自然科学基础和深刻的理论渊源。19世纪被人们称为“科学的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让自然科学从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宗教神学中解救出来,告别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自然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提出宇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无时无刻都在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之中,太阳系由微小的尘埃物质演化而来,天文学最先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恰合时宜地对宗教神学以沉重打击,细胞学说提出了生物的有机联系的关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出了物质的统一性和物质各种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指出“即使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自然界不断演化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副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2]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理论学说,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自然科学离开了认识论的指导,就会成为混乱的材料;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空架子。”通过以上的分析,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这门理论学说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他们除了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之外,而且身体力行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恩格斯曾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其实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

在各种发明层出不穷和机械化大生产的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科学中不断孕育着新的理论,科学不断创造着新的社会文明,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高度关心和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科学技术看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去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考察自然科学,在不断的探索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研究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并一一作出论述,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主要在以下几部著作中体现出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还有《反杜林论》当中。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他们的理论思想为广大无产阶级描绘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虽然马克思在高度赞扬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方面比其它社会形态的雄厚与强大,但是,重要的是这些生产力进步的资本主义背后都是由机械大工业化生产、新的发明创造和新的科技的运用所带来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4]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革命。”[5]“世界市场促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的扩展。”[6]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痛恨资本主义,但是他们仍然肯定资本主义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其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进性,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效率,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最终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了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产阶级在主观上是以提高自身利益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整个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产阶级和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都分别作出了实际的、客观的评价,即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杠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8]这表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明和创造,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售的价格会越来越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具体分析了技术的本质,人类的历史在实质上就是不断改造自然的历史,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着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新物质以满足人们自身需要。劳动使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区别开来,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开启了人类历史的大门,“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9]科学技术其实是对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一种扩展,然而科学技术是和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的活动的方式联系着,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10]人们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来改造自然,生产生活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人类发明的技术也紧紧围绕着自身需要。

三、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的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存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由于过度的采伐自然资源而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恩格斯表示“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1]科学技术本身是无害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科学技术的看法不同,从而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很难扭转的不良后果,对待科学技术,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去看待和对待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然而,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带给社会好的方面是主要的,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创造和使用,把人们从手工业时代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使生产的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蒸汽机被电力的发明创造所替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进入了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应用拉开帷幕,这次革命极大程度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是人类迈向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里程碑。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部分理论学说一样,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不断遭受资产阶级学者的攻击和诋毁。许多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等同于技术决定论,许多西方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断章取义,关于技术决定论的理论含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是这样定义的“技术决定论常指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的一种思想。技术决定论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12]这是中国学者对技术决定论比较典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不等同于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在于它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人说,什么都是技术决定,不要完全迷信这个。当然,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技术是要吃亏的。但是,把电子计算机看成能代替全部指挥职能,那不可能,那样人的能动性也就没有了”。[1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陈芬.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伦理维度[J].伦理学研究,2005.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着眼官兵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 下一篇:课程改革,勿让基础教育远离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