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 促文化自觉

时间:2022-05-07 11:25:30

以文化自信 促文化自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为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电视剧,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永远的忠诚》、《中国1921》、《开天辟地》等等。这是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以文化自信促文化自觉并走向文化自强的重大举措。概括起来,具有以下诸方面启示意义。

文艺工作者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做时代的观察者、思想者。

一切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现时代的生活纷繁芜杂,文艺工作者的文艺作品理所当然不能作生活的简单呈列,而不赋予思考。不能在所谓的矛盾丛生中迷失应有的对历史功绩和美好现实生活由衷赞美,也不能在反映大发展大繁荣中回避矛盾丧失思考,给观众传递应有的历史智慧,从而塑造具有思考力的文艺受众。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永远的忠诚》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名优秀村官”、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展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图景,艺术再现了他在小岗村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神圣职责的感人事迹。该剧大气深刻,蕴含了主创者们礼赞崇高的自觉的人文精神和担当意识。

该剧深刻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农村生活。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广袤农村发生的历史剧变,在中国历史上恐难有出其右者。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中国农村是迄今为止在这场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前沿阵地。这三十余年的农村变化,理所当然地为一切文艺创作提供了需要真实反映的活生生的生活图景。诚如剧中“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干部一茬一茬来,群众各干各的事”就是沈浩担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时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恰好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的时代特征。该剧的深刻性就在于贴近了这一时代特征,反映了这种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该剧体现这种深刻性运用的并非是直白的“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的创作法,而是以“莎士比亚化”的跌宕的故事和令人信服的情感逻辑将沈浩的精神磅礴于美的天宇。就个人而言,沈浩初到小岗村还带着个人的情绪:“自己在机关里混了二十多年还是个科员,没出息,总想自己能成就点事业”,而当他到了小岗村,知道这是“大包干”的发祥地,但至今还非常贫穷,这更加激发他去任职的信心,他要给小岗村带来希望,并认准了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随着他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到为广大农民谋福利的事业中去,逐渐认识到急需摆脱贫困又深知感恩的农民(如余奶奶、余胜利、巧珠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渴望,而这,正是他为之不懈奋斗的真正动力。这一切表明,只有激活了的“动真情”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忠诚,才是永远的忠诚。

当然,该剧深刻之处还在于并不避讳甚至是着力突显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农村生产关系的矛盾,正如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他的作品“符合农民的愿望”、“成熟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摆脱过去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耽于幻想、缺乏政治素养、革命意志不坚定这种不成熟性。”《永远的忠诚》亦然,不仅写出了沈浩个人与家庭、与小岗村的情绪与矛盾,更写出了现实农村的复杂性,诸如剧中村委主任贾治国是恶势力的代表,一些当年摁“红手印”的生死突围的生产力的解放者,到后来反而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者……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之间形成的不和谐的生产关系及其反映这种关系的情节,足以令观众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层思考。

具有思想发现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促进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审视“五四”以来百年文化建设而得出的重要经验。现在,文化自觉已是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它与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命题一道,构成当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重要课题。而文化自信理应贯穿于文化自觉的始终,因为只有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流光溢彩的建设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力,才能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自觉地注入精神、提升格调、弘扬正气,从而完成文化自强的历史使命。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追求独立自主为国请命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促当下影视文化建设自觉的自强之举。

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势必导致创作上的盲目、传播中的倾轧、审美时的迷失。毋庸讳言,当下由于一些创作者对文化的不自信,盲目创作了一些令人堪忧的影视文艺作品。其主要表现是,由于对文化的精神构建功能的不自信,出现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社会效益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过分强调票房价值的“唯收视率论”,殊不知“资本生产对于精神生产的某些部门,如艺术、诗歌从来就怀有敌意”;由于对民族审美优势的不自信,出现了不注重内容而只注重形式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过分强调“观赏性”而营造所谓的“唯美奇观”、“视觉盛宴”,殊不知浮动的电光声色侵扰了观众对艺术的从容接受和淡定浸润,当然也断难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相映成趣;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出现了对历史过度解构、崇尚虚无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乱改”成瘾、“戏说”成风、错捏历史人物、嘲笑崇高精神,殊不知这些“三俗”作品往往抽空经典人物形象的精神内蕴,势必导致支撑民族精神大厦脊梁的坍塌;由于对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妙的创作法的不自信,出现了抛弃“典型概括”、轻视“宏大叙事”的创作观,其具体表现是作品人物“行走在个人经验的轨道上”,殊不知一些作品刻画人物性格醉心于恩格斯当年批评的那种“恶劣的个性化”、畸形的细节描摹、软乎乎的幸福显摆,把个人的偶然际遇说成历史的必然归宿。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澡雪精神,则源于主创者对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革命文化的自信。新时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景观。从《长征》到《延安颂》,再到《解放》及至《解放大西南》,可以说完成了荧屏上的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历史。这不能不追本溯源到以王朝柱为代表的主创集体对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充分自信与高度自觉。而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也正是脉承了这种弥足珍贵的创作理念,这不能不是对上述种种倾向的有力匡正。

文化自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的始终。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时代,理应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而“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建设要靠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任何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都有悖于文化发展的规律,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充分的自信力为国家、为民族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涵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丰厚土壤。只有通过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文化自强,才能建设与大国、强国地位相称的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进一步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民族生存发展智慧和文化建设策略,使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前进得更加坚实。

最近所播放的一系列电视剧当然是“献礼剧”,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文艺工作者创作水平、思想境界的检阅,是伟大时代伟大成就的集中展示。这不仅是文化软实力所散发的异彩,也是当下凝魂聚气之亟需,更是以优良的人文精神涵养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力的真正所在。这些影视剧的主创者具有的担当精神的选材意识和精妙的艺术呈现,国家电视台的弘扬主旋律的播放风范,广大观众为剧中人物的“谁主沉浮”的气魄所感染(如《中国1921》中的“中国少年”群体)为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的钱学森等)和感人至深的高尚情操(如《永远的忠诚》中的沈浩等)所倾倒,回应了对“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时代呼唤,合力营造了振奋精神、激发活力、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文化建设氛围。这些作品就是要使在某些方面失衡的人文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一种切实的、有效的调控,让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在一种真正的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里。但需要指出的是,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艺术创作,不应仅仅成为节庆的献礼之作,而应成为文化自信力推动下的文化自觉之举,常态地贯穿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全过程。文化建设的规律更在常态。因为只有创作众多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前进之路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才能实现文化自强,才能真正全面建成与之相应的政治优越、经济强大、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中国人民所成就的丰功伟绩,书写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辉煌画卷上,而反映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伟大业绩需要更多的具有思想的文艺工作者,最近亮点频出的影视剧就是这些有思想的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思想的文艺工作者在文化自信中促进文化自强,并将这一文化自觉的行动贯穿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始终,我们定将有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为优秀作品鼓舞的民族未来定将充满希望。

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金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师

上一篇:重解“应物象形” 下一篇:体验.创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