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措施

时间:2022-05-07 05:00:50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措施

一、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是地区整体发展的治本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性投资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地区发展。教育经费投资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投资领域里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西部省市教育投资达到GDP的4%的区域只是极个别。西部地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但在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重最大,财政拨款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真正用于添置教学公共用品的资金并不多。所以,务必把握好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几大原则。

1.注重投资比例兼顾投资数量的原则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主要参考指标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多少,也不是资金总量是增还是减,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的多少,占GDP的比例是升是降。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并举的原则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增加教育投资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一些城镇中小学人员臃肿,机构重叠,而乡村中小学师资短缺,聘请人员较多;公用经费紧缺而有些学校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校舍维修管理不善和一些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都会降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要与其他投资同步增长的原则一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快,平均每年在10%以上速度增长,而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下。

(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狠抓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根基工程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分布极不均衡,城镇教师人员臃肿,乡村教师十分紧缺。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乡下初中升学率远远低于53.3%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也更低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比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在农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多种教育方式是适应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在数量上做到以农村学校为基地,一乡一校;二要在质量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学效果;三要革新专为向外输出劳务为主的办学模式,重点开设面向农村发展的专业课程;四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和农村,走“企业+学校+农村”的产学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务必走出把劳动力州外输出就叫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向非农业转移才是真正的转移,必须坚持面向当地,面向农村的方针,否则职业学校就成了单一的劳务输出基地,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亏空。构建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方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比较赞成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为它是一种覆盖面大、利用最充分、最经济最有效最适合农民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农民可以在白天劳作之后,晚上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既可以解除劳作的疲劳,又可以在第二天用于实践。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解除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瓶颈”据统计,西部农村初中学生升学率在约70%左右,也就是约三成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上高中阶段读书。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了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尤其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形成了农村教育体系中“瓶颈中的瓶颈”。

4.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在广大农村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要上高中读大学,初中毕业没能升上高中摆在学生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出门打工,要么等着结婚成家,从事农业耕作,继承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艰难的生存下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投资和逐步落实。

(三)设置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课程设置对农村来说针对性不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走出大山,而落榜者对自己所学又很难直接的运用于农村实践,出现高不着低不就的教育怪现象。同时,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要孩子考大学,跳出“农门”,为了迎合这一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授课方法上都是为此目的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为别人制“嫁衣”,直接后果是农村人才流失,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抑制了农村地区社会经发展。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者曾提出在农村教育中各级实行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实行人员分流,建立基础班和技能班,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差别,只有主次之分,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受教育制度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首要价值。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已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多次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仍然存在。我国历年城乡两种教育制度是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最主要表现。教育专家则担心,由政府扩建重点学校将导致“锄弱扶强”,有悖“教育公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而教育资源中又数教师资源分配尤其不均。其实在农村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们都还没敢奢求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资源与城镇学校接近,因为乡下的孩子艰苦惯了,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但连最起码的教师资源都无法实现公平这的确是令人心寒的事。各级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应当履行公共义务。

(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一是老年教师多,中青年老师少,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不均。二是代课教师多,骨干老师少,人力资源知识层次失衡。三是“磨洋工”的教师多,潜心教学的老师少,人力资源整体合力堪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师资流失,商品经济下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二是教育管理发展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是造成人力资源现状的根本原因。教育主要注重对教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管理的探讨,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所以,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二要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但最主要的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教师物质待遇。激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其次,建立合理考核机制。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是考核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务必铲除考核上的平均主义、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和评优表模上的长官意志的束缚,将职称评定、评优表模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作出贡献的教师能够名利双收,在适宜的范围内拉开差距,从而使他们扎根岗位,安心教学。再次、正确选贤用人。不得出现“近亲繁殖”和扼杀优秀人才的现象。可以说,越是偏远的学校越不民主,“指任”干部的现象越普遍。所以,贫困地区务必要消除层层任命的误区;务必要建立民主选举的激励机制;务必要建立用人制度上的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竞争上岗制,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二、总结

人们所受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识厉害攸关的力量所在。所以,“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熊明朝 何英蓉 单位:湖北巴东金果坪乡泗井小学

上一篇:初中数学函数教学问题分析 下一篇: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与健康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