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设计探讨

时间:2022-05-07 03:36:26

中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现代陵园规划,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划类型,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首先对影响现代陵园规划的相关条例条文进行回顾和解读;然后对国内现有陵园的交通规划建设进行抽样调查;然后依据调查与实践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指标整理与总结。

【关键字】现代陵园;交通规划;道路;】

引言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百姓死后都葬在祖坟,人们相信祖坟的风水影响甚至决定子孙的命运。但社会动乱,以及人们为了生机的大量迁徙,导致很多人不能葬在家族的族墓里,农民们往往会把亲人葬在村子周围的山坡或者荒地里,城市里的人也就近选择郊区的荒山安葬亲人。

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减少,以及人们对墓地要求的提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商业化陵园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的现代陵园规划缺少系统的理论,发展时间较短,多是模仿西方的方法设计,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设计,导致陵园交通规划设计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实用需求,长期处于人堵车堵的危机当中。

1 我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实践现状回顾

1.1区域交通规划

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对公墓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首先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殡葬需求,提出骨灰堂(即乡村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和公墓建设的数量、布局规划;同时对公墓布局区位作出了明确规定:不得占用耕地、林地,远离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同时与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保持一定距离,避开城市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某些地方性管理条例和办法以此为下限,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布局原则,大部分要求公墓距离水库、河流堤坝和水源保护 1000 米以上、距离铁路、公路(国道、省道)和通航河道两侧500 米以上,距离居民居住区 500 米以上。在齐齐哈尔这样的平原城市防护距离更大,要求公墓与水库、河流堤坝和水源保护区的距离在 3000 米以上,与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两侧的距离在 1000 米以上。除此之外,各地在公墓用地选择上多提倡选用荒山瘠地,禁止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场。

整体上,我国陵园地处相对偏远位置,其绝大部分对外交通还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快捷的交通网络与其相连。

1.2内部交通规划

90 年代民政部相继出台新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和《殡葬管理条例》,倡导公墓经营市场化,允许企业用公有土地投资开发经营墓地,促进了我国公墓的迅猛发展,开始在规划、绿化和美化方面下功夫,建设公园式公墓,注重可持续发展,从普遍实行传统葬式转变为大力推广环保节地葬式。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中,把殡葬用地划分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类别中。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人民群众的丧葬观在逐步改变,统一规划的陵园迅速增多,中国的陵园景观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作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归于园林范畴,许多景观设计师依据他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经验从事着陵园规划工作。由于没有完整陵园规划条文,更多的设计师沿用他们熟知的其它类似规划条文。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系统规划时出现了不同体系规划条文。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小区内道路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划》混用现象,从而使现有陵园内部道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高效的道路系统。

2.我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现状调查

通过一年多来对全国各地地区陵园采样调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陵园现状调查报告》。主要采样范围涵盖上海、天津、河南、新疆、湖北、山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区近20个陵园。分别从规模、集散空间面积、道路级别与宽度、停车场布置与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比。

3我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实践经验整理

陵园的道路结构应做到有效的将景观节点有序的串联起来,并有助于展现陵园的空间序列和精神的内涵的表达。陵园的道路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动线空间景物的展示规律,使各功能区(点)前后呼应,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把独立空间连贯成完整空间序列,形成一个统一变化的空间体系,获得良好的动态景观。

道路系统应以总体设计为依据,根据陵园的规模、各分区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道路分级要求,形成多环、套环的道路体系,并结合陵园不同功能区合理安排,确定路宽、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线形以及路面结构,应有利于雨水排泄和便于管道敷设。陵园道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乡车行路有所区别。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100~280m/hm2之间。

3.1路网形式

自由式路网:陵园由于特殊的精神需求,多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向阳坡。这就决定了其路网形式应顺应等高线,采用环形的布局方式,结合坡度采用内外环或多环的车行交通,在其中组织人行交通。

3.2道路分级

一般陵园道路可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四级道路。山地道路网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

一级道路:主干道是陵园内的一级道路,是全园的框架, 要求路线自成循环体系,同时需要考虑机动车和人行功能。主路设计要大曲率,流顺通畅,起到游览的主动脉作用,具备标识性,通畅且便于组织游览、疏导游人,同时要方便陵园管理活动的进行。路面多采用石砖铺砌,同时兼顾实用和艺术的需求。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为交通运输方便(如管理、喷洒等活动),主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并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山地陵园的主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大型陵园主路可以通车,应考虑人车分流,丧葬车行道还应考虑与游览步道相分离。根据调研,一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5-7m,但部分北方陵园也可达到10-13m,具体设计可参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1】。

二级道路:二级道路为陵园次要道路,主要考虑四轮电瓶车和人行功能,同时应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轮椅和推车通行。次要道路设计要尊重地形地貌,同时满足功能设计的要求,路面多采用彩色转铺砌,易于形成路线引导。山地陵园的二级道路应“顺势辟路”,顺应地形并与地形巧妙结合;平地陵园二级道路可根据立意布局,设计不同感观的游览路线。传统墓葬区可采用规则式道路布局,便于统一管理;艺术墓区可采用自然式道路,并注意曲之有法,取之有度。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拦设施。根据调研,二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3-5m,可人车混行,最宽者可达到8m,具体设计可以参考《公园设计规范》【2】。

三级道路:三级道路主要为陵园内墓区和绿地中人行步道。路面多采用卵石、大理石等材料铺砌,同时兼顾功能和美观的需求。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合地形的无障碍的设计。根据调研,三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1.2-3M。

四级道路:四级道路一般为墓区内的墓道。根据调研,四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0.6-1.5m,也有2-2.5m的情况。

3.3出入口

主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和自行车存放处且不应占用出入口内外的集散广场,并根据陵园安置容量、当地殡葬习俗以及周边条件等因素确定其规模。在停车场出入最方便的地段应设残疾人的停车车位,并设醒目的“无障碍标志”。

3.4停车场

a.位置

《建筑学场地设计》【4】中说明,“配建停车场是主体建筑的附属设施,其选择规划受主体建筑的限制,一般应紧邻主体建筑设置,他们之间距离宜在 100m 以内,即步行约2min,不宜超过150m。”

对于陵园来说,停车场的位置一般都位于整个空间序列的前区,即陵园的前端,停车场的规模等级与大小及设立方式取决于陵园规模及墓穴的数量。停车场设置有不同功能分区,主要为祭祀扫墓停车专用,同时设置对内停车场,做到功能分区明确,车辆流线合理,减少交叉。机动车停车场主要分为大巴停车场和小型轿车停车场。停车场宜采用草坪格铺装,以解决大面积绿化与停车承重之间的矛盾。

前置型:停车场地设置在城市(乡镇)道路网与陵园专用道的衔接处。适用范围为:专用道较短、徒步步行距离不长的;基地附近建设停车场地困难的陵园;高峰期交通流量大,疏散困难的,距离长还需要设置临时公交线路。

后置型:停车场地与陵园相邻。适用范围:基地有较好的用地条件可供建设停车场地的;专用道能够满足高峰期机动车通行的需要。

复合型:是以上两类方式的混合组织形式,一般前置的规模较大,后置为辅助停车场。适用范围:基地用地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停车需要的;专用道通行能力有限,高峰期疏散困难的。距离长时,为控制大量私家车进入后置停车场,应制定收费机制,引导访客将车停在前置停车场,同时尽可能使用公交专用线。

4结语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祭奠文化的人口大国,现代陵园规划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很快。许多城市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笔者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深感中国现代陵园规划与设计,应站在整个城市甚至国家的高度,以拥有更广阔的视角、更中国的眼光、更系统的体系,从而寻找到中国现代陵园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国建设工程规范[S],北京,2012

【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国建设工程规范[S],北京,1992

【3】《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2001)中国建设工程规范[S],北京,2001

【4】闫寒,《建筑学场地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虞良,男,(1980-),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上一篇:浅析油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下一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