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的比较

时间:2022-05-06 06:54:38

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的比较

关键词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分省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9-0012-04

目前,我国高考历史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各类试卷的命题导向、试卷结构、试题设计、试题难度等方面均存有明显差异。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各省市的试卷也各领千秋,各类试卷相互借鉴和映衬,其趋向是在保持各自试题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向全国卷靠拢。下面对各类历史试题作简要比较,以期能对提高高考试题命制质量和备考有所助益。

一、多种试卷并存,试题呈现多元

2013年历史学科的新课程高考试卷保持多种形式,在13套试卷中,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有三套,其中河南、河北等7省使用I卷;贵州、甘肃、等11省区使用II卷,海南使用单科卷。实行分省命制文综卷的有山东、广东、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北京、四川、重庆等9省市,江苏采用历史单科试卷。

高考试题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考试说明》中,不少省市利用独自研发《考试说明》之机,对考试大纲进行了大胆改造和取舍,如江苏、福建等省市,将考纲的考点细化为三级目标,每年都对考点有所调整,四川的“说明”,对命题指导思想特别是考核目标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及阐释。不少省市还对选修模块的考查做了大胆调整,有的减少了选修模块考查的数量,有的采用必修、选修混编的考查方式,取消了选做题。

从目前的试卷类型来看,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北京的传统文科综合卷;第二类是海南、江苏的单科卷;第三类是其余24个省市,文综名义下的政、史、地三科学科试题,三科的目标考查和能力要求按学科单列,不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并取消了跨学科试题,其中天津是三科独立成卷。

目前这种多元化的局面,是我国高考命题改革探索的产物,符合分省命题的实际。各省市对课标和考纲的调整和改造,是对其自身缺陷的补救和改正,考纲和课标的权威性也受到一定撼动。这种多元并举的命题机制,便于发挥各省市优势,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受水平、经验的限制,各地试题水平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命题专家的构成和命题主张方面

高考命题的直接制约因素是高考命题者,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命题实践直接影响着试题的内容和水平。因之,在探讨高考命题规律时,要密切关注高考命题者的命题主张、学术思想,还应关注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学术进展。

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中学界无人参与,他们不仅有丰厚的学术素养,并且传承了“刘宗绪时代”的命题成果,命题技巧娴熟。应该说,考试中心的专家命题经验丰富,命题技巧高超,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但国家考试中心的命题者成分单一,高校从事课程论的研究者和中学教师代表无人参与命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了解和认同。

相对于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来说,分省命题的专家构成较为合理,其主体多是来自辖区内高校的历史学者,也有省内高校从事课程研究的学者,还有直接从事历史教研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不少省市的学科秘书也是从中学选拔的,有的省是高校学者、教研员、中学教师各占1/3。这种人员结构,虽一定程度地弱化了历史学科性和高校对选拔人才标准的要求,但能较充分地反映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试题的难度控制较好。也应看到,相对于国家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来说,不少省市的命题专家在命题水准上稍有逊色。特别是在命题经验方面,由于起步晚,命题专家队伍又不稳定,试题命制一直处于摹效学习阶段,这是制约分省历史命题水平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高校选拔合格考生,是高考试题所承载的首要功能。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力主试题要体现高等院校相关的专业需要,着眼于接收方的选拔要求,命题的重心更侧重于考生将来升入大学后的学习能力。他们认为高考命题应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应将学术前沿的成果引入高考。因为中学历史教学界的诉求不能及时上达,命题者对课标和中学实际的了解相对少,特别是对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认知度低。又因为高校与中学的课程体系不同,其大多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和成果方面寻找命题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所命制的试题,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却与中学的实际有较大距离。

由于分省命题的专家构成相对合理,部分中学教师的代表直接参与命题,他们深谙中学教学实际,并且有一定话语权,对帮助命题专家了解中学教学实际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分省命题的试卷比较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对新课程的理念反应较到位,难度控制适当。但应看到,这种情况下命制的试题,突显了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却一定程度地弱化了高校的选拔要求;同时,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部分省市的试题,存在学科能力的考查不够全面,考核目标不尽明确,试题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

单从人员构成和命题实践来看,全国卷和分省卷的命制都有可改进之处。“两个有利于”的原则都应兼顾,二者绝不能偏废。中学界的正当诉求应得到充分表达,如无视我国历史教学的现状,一味强调高校历史专业的选拔要求,高考试题会与中学历史实际严重脱节。同时就分省命题来说,应借鉴全国卷的命题经验,进一步提高命题水平。

三、对教材的依托和取材方面

针对“一标多本”的现实,高考命题不能拘泥于单一教材,应采用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命题。全国卷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并且超越教材,从新的角度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时新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此外,为拓展命题资源,全国卷的《考试大纲》中还特别提出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①这就意味着高考考试内容会涉及初中知识。而一些分省命题的考试说明则无此规定。

前几年全国卷(包括考试中心命制的海南卷)试题中“唐代改革榷盐法”题、“蒙古旗盟制度改革”题、“张居正改革”题、“钱玄同”题等,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标和教材几乎没有直接联系,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材料,答案也绝少出自教材。今年选修模块考查的“清末新政”和“唐代赋税变革”等,同样与教材联系不大。特别是I卷41题“东汉与唐政区比较”、II卷41题“中英政治建筑比较”,不论是初中教材还是现行的各版本高中教材,都没有相关论述。此类题,进一步拓展了试题资源,这预示着今后浩渺无限的历史图文材料也可能会入题。

全国卷这种远离教材的命题方式,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力度,体现了历史素养的考查,但却有悖于考纲“依据课标的内容,确立历史学科考查的内容”的命题规定,也是导致历史难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全国卷来说,一些分省命制的试卷对教材的依托性较强,虽强调不拘泥于教材命题,也强调新材料和新情景,但所提供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制定的答案等,都离不开对教科书的依托。如选修模块考查的内容绝少是课标规定之外的知识。一些情况下,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中”的。这种命题方式,在能力考查的力度上逊于全国卷,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命题资源,因此一些分省试题也开始了远离教材的尝试。

如何处理好突出能力考查,拓展命题资源与使用好教材的关系,是命题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对试题的难度控制方面

全国卷与分省卷的难度悬殊,据粗略估计,考试中心近几年命制的试题,难度多在0.45左右。分省命题的试题难度,多数都在0.55至0.60之间,可以说,各分省的试题难度是明显低于全国卷难度的。就全国卷来看,2007年至2012年的难度分别是0.42,0.47,0.50,0.45,0.46,

0.41。分省卷的难度则相对低一些,以2012年为例,北京是0.46,广东是0.56,山东是0.49,天津是0.55,福建是0.56,浙江是0.57,安徽是0.57。

因今年数据尚未全面搜集到,仅据河北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列举如下:整体难度是0.40,选择题中,0.32以下的有4道,0.20以下的有3道,0.40以下的有7道。25分的40题难度是0.34,及格及以上考生仅占4.49%;12分的41题,难度是0.34。河北省使用的是全国I卷,其题目相对平实,试题设计相对简洁,40题考查的“海洋问题”和41题考查的“地图说明题”,相比II卷相应的题,考生对前者更适应些。①河北是我国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省,今年又是实行新高考的第二年,而历史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可见实际教学与高考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现在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多数省市的录取率早已达80%以上,有的省专科资格线仅180分,高考测量专家认为,现阶段试题难度至少应控制在0.55至0.65之间。但与此相反,近几年全国卷的试题难度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20世纪90年代录取率在20%时的难度,历史是学生反映最难的学科。因为在文科综合命题的形式下,试题的难度过高所引发的矛盾已经被掩饰,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警觉。如果不顾我国的高中教育实际,一味地追求试题的完美和顶尖,试题的难度控制不当,不仅不符合我国的考情,更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对高中教育更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全国卷应当适当调整难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题型功能的完善和拓宽方面

题型的创设、改造、运用和调整,反映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与演变。全国卷和分省卷的基本题型都是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但二者的设计思路和考查功能的开发也是存有差异的。

全国卷选择题的主体是最佳选择题,此类题迷惑性强,难度大,思维含量高,考查功能全。在选择题的设计中,注意减少文字障碍,将解答的重心转向对历史史实的把握和阐释上,加大了对释读材料和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文字游戏似的选择题已经绝迹,思维含量低、有一定启示性的组合选择题和否定选择题也已难寻踪迹。

与全国卷相比,分省卷的试题在这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如全国卷中已基本淘汰的组合选择、否定选择还占有一定比例。一些选择题不是围绕主体知识命制而是纠缠于琐碎知识,如今年颇受争议的浙江卷12题,除了有科学性问题嫌疑外,所考查的古代私学本身即是细枝末节的知识。有的选择题,“历史味”淡薄,只要读懂材料,不必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即可作答。有的试题过分追求图表化,图标与题干联系不强,不看图标,照样也能作答。因分省命题起步晚,出现一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的主体题型,这种全能性的题型,通过材料――史实――思辨的综合考查,以近乎史学研究的方式,从知识、过程与方法和认识整体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和潜质,全面考查了学科能力和素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全国卷的材料解析题题量大、信息丰富、思维含量高,答案需要通过对材料的综合释读、提炼、归纳才能得出。特别是选修模块的试题,与教材关联少,答案主要出自于对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提取。可以说,全国卷的材料解析题已成为考查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功能题型。

而分省试卷的材料解析题,多数材料文字量少、简约,信息含量少,特别是答案的组织,不必通过对材料的归纳和提炼,材料仅为答题提供设问背景;有的试题的材料处于摆设状态,考生不必释读材料和提取信息,答案可以直接取自教材,材料的解读、材料的运用等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部分试题还维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是材料问答题。此外,有些题目的设问,过于直白的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不像全国卷那样含蓄、自然,没有很好地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特点。

全国卷在题型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对开放性试题的不断探讨,新高考强调“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这与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功能有着很好的契合。为此,2010年全国卷40题――评述“恩格斯的历史前提”,是与材料解析题混搭的,在做了试探后,2011年“评述西方崛起的观点”题、2012年的“冲击――反应”题,都是纯开放性试题。今年全国卷的两道41题,对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做了新探索。往年的开放性试题着重于评析,重点考查“史论结合”能力,侧重于史学理论和方法,答案较空泛,拉不开距离;今年的试题着重于说明和阐释,史实性增强,学科能力的考查增强,并且提供答案。

反观分省试卷,开放性普遍不强,从题型上看,各省尚未推出纯粹的开放性试题,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安徽等省,在部分答项中有开放性的设问,但赋分过少。在开放性试题方面,与全国卷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在试卷结构方面,一些省卷与全国卷也有区别,如把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混编,将相关知识融通,弥补了课标的先天不足,加强了知识的综合,有助于培养思维和逻辑的缜密性,也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试题的设计和功能的开发方面,全国卷值得分省卷摹效;但在与中学实际的结合上,全国卷也应尽量考虑高中教学的实际,借鉴分省卷的成功经验。总之,二者如能相互借鉴,互补短长,有利于提高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水平。

【作者简介】韩建峰,男,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袁兆桐,男,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CETE高考评价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上一篇:评说历史人物要在史观的正确把握与恰当运用 下一篇:古代的免费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