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化发展思索

时间:2022-05-06 12:55:04

【前言】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化发展思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国外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最早由工程师A・Serda 首次提出城市化概念,随后城市化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聚集与分化过程,是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的过程。 外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城...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化发展思索

摘要:当今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城市化是其主要内容,但现阶段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不可持续性。“城乡分治”的制度不利于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城乡统筹理念引入城市化发展研究,将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及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到城市制度化路径的分析框架内,同时倡导大力发展城镇体系。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统筹,制度创新,城镇体系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变革加剧。传统的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偏向城市的制度背景下,城乡差异日益加剧,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因为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同时城乡统筹也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笔者通过对城乡统筹和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意在探寻一条新型城市化路径,既能清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又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2.国外城市化理论及城乡统筹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最早由工程师A・Serda 首次提出城市化概念,随后城市化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聚集与分化过程,是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的过程。

外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城乡发展失衡的代表理论:城镇体系学说及城市偏向学说。以上两种理论指出非市场因素对城乡发展失衡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对策指向性。同时,指出实现城乡统筹主要有三种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及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第一模式强调发展农村地区的小城镇,以这些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联系。第二模式强调以城市现代工业作为国家经济主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第三模式强调农业综合开发,强调发展国家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而不是只片面强调城市对工业产业的投资扶持。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3.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化和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都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目前50%的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的70%至80%的城市化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化滞后与国家重工业发展、城市偏向的政策制度及不合理的轻重工业技术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息息相关。城市化滞后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延缓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同时城市化发展滞后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成本,尤其是社会福利的损失和就业增长成本。

3.2城市化伴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最终能够实现城乡收入的趋同。然而在我国却是快速城市化伴随着日益加剧的城乡收入差异。究其根本是政府带有城市倾斜的政策使得支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财政支出及信贷比重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财政收入,而忽略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终将会使整个社会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3.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虽能对农村长效发展存在制约

城市化是一种高度市场化行为,市场追求效益而漠视公平。在比较优势下农村人才、政府投资政策及资金不断向城市聚集。在此过程中农村虽可以利用城市的先进技术,实现其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获更高报酬。但是相比于短期收益,农村的长效发展机制丧失了机会。首先是因为农村货币资本流失,其次是因为人力资本流失,最后国家所执行的政府主导型大中城市中心化及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只是片面的从农村吸收廉价劳动力,农业与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农业人口并没有真正与城市建立稳定持久的联系,而是从农业剩余中抽取工业发展资本,客观上构成了对农村、农业资源的剥夺。

4.城乡协调发展下的城市化道路对策

4.1制度创新与完善

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其次要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同时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并由此探索出市场经济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最后应当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寻求突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等,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城乡二元制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内,他们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视。

4.2加快城镇体系发展步伐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在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总是在不断的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等各种要素的交换和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把区域内彼此分离的城市(镇)结合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不仅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内城市的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及网络系统结构等进行协调安排,根据各城市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从区域整体优化发展的角度指导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可通过调整城市结构,将城市经济高度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经济资源重组。将向城市、工业产业集中聚拢的资金、技术、管理模式、就业机会等由城区向郊区扩散和聚集,引导城市郊区化发展。同时,依托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通过推动县域发展来实现。因为位于城镇体系中底端的区县与中国广大农村联系最紧密,因此它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农村同步发展,直接受益。

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空间重点,应注意避免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环。应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中心的县城,有计划的推动农村产业化,发挥不同区县的资源优势,通过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产业化。注意结合其自身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集中化。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县域工业化。政府部门不仅应整合分散的乡镇企业,优化其空间布局,建立工业园区,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还应扮演好市场调控员的角色,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县城对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5:61-69

【2】 叶菁华、陶德凯、王耀南,基于城乡统筹的涉农镇街规划工作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13,1:75-82

【3】 杨东峰,全球复杂性视角下的中国快速城市化,城市规划,2012,11:83-90

【4】 段进军,关于我国小城镇发展态势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7,6:52-57

【5】 谷荣、顾朝林,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城市规划,2006,9:48-51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和施工技术 下一篇:箱梁桥工程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