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过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5-06 11:25:14

数学过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过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经历的是一个同化、顺应、最后达到平衡并进行内化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结果来呈现的,而应该是过程中的体验和领悟,在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的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潜能,提升学生们的各项思维能力。

1. 用情境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们学习概念

教学情境化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情境化的教学就是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的情境,在情境的体验和指导下,促进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的过程设计可以引用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故事,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悬念或者是矛盾的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概念的学习都是比较抽象的,情境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概念,把概念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进概念的理解和深入学习。

比如说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函数的概念可以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函数的概念相比起初中阶段所学的其他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这也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台阶,是初中数学的难点,同时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函数概念的教学是否成功,将极大地影响着函数的学习,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都是初中的重点,而概念是一个开端,必须要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好。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把函数的概念直接教给学生,而不注重过程的理解和学习,相信肯定不会有效果。因为函数的概念必须要结合实际问题去体验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实际的例子表现出来并分析,并结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和分析。函数的概念在课本上的描述是:对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称y是x的函数。函数研究的对象是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函数代表的是一种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他们肯定很难理解,那么可以通过适当的例子来阐明,并启发学生们自主思考。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小结,总结函数的概念,也就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时,关键还是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对函数的对应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体验到了函数的概念,抽象的概念也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理解。至此,函数概念的学习和理解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关键就是教学中能够结合实例,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 用设问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思考解题的过程

不少教师可能会觉得习题课很轻松,不用怎么备课,直接让学生们读题目,审题,思考和解答。但实际上,习题课的教学同样要注重过程化,过程化的习题教学才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而要对一道题的细节和过程体现出来,教师同样要在课前做好准备,设计好能够引导学生们探究、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具体。比如有如下的一道题:如上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2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经过点D。(1)求双曲线表示的函数解析式。(2)将正方形ABCD沿x轴向左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时,点C的对应点C'恰好落在(1)中的双曲线上。

教师在这道题的讲解过程中就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追求正确答案。在第(1)个问题中,要求的是双曲线的函数解析式,那么第一步要先设出它的解析式,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平时是如何来求双曲线的函数解析式的。学生们会思考相关的方法,明确知道必须要找出双曲线上某个点的坐标。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双曲线的点,学生很快找到了目标,就是要找出点D的坐标。而该点的坐标又刚好是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该点的坐标就转化成为图中直角三角形相关线段的长度。线段的长度又与图中的直线方程联系了起来,于是,学生又开始从直线方程思考,求出了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结合图中的直角三角形,得到了点D的坐标。第(2)个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学生在解题的学习中学到的是思维过程、思考方式以及解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重视解题过程的指导,学生才能在过程化的学习中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上一篇:打造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的策略 下一篇: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