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古代散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

时间:2022-05-06 07:13:00

让高中古代散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

【内容摘要】古代散文,因其远离当今时代生活,句意难解,加之篇幅略长,而让学生们产生畏惧之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于时间紧张,往往缩短了学生熟悉文本和思考文本的过程,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能主动而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呢,笔者有三点看法:(1)多读竞读,以读带思;(2)提炼写法,学以作文;(3)古为今用,提升思维。

【关键词】古代散文 灵气 活力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语文尤其是对文言文逐渐产生倦怠之感,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而文言文课堂常常出现疲软的现象。校园里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而古代散文就包含在文言文里,它当然也是学生怕的对象。那么如何让学生不再怕它,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能让古代散文课堂充满灵气活力,作为一线教师,我做了以下努力,课堂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

一、多读竞读,以读带思

多读竞读,增加好感,增强语感。“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通过外在的文字幻化成内在的感情,还原作品本来的面目,使得文章的美感得以出现。所以要多读。第一遍全体同学小声慢慢朗读,遇到读错的地方,教师击掌鸣停,纠正读错的字音,并指出为什么错。第二遍,按照“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和“青春期爱面子”的特殊心理,让男女生按段轮流读,遇到读错的地方仍然击掌鸣停纠正读错的字音,并从读音准确、声音响亮、节奏感强、情感投入等方面来评点男女生朗读情况。第三遍: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再让单个男生和女生按段落对读,表扬读得更好的一方。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和竞读,学生既能体验获得荣誉的成就感,又能养成良好的语感,有效的帮助了对语音难题的攻克,同时又克服了对文本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更可喜的是又增加了对文本的理解,真是一箭多雕。

二、提炼写法,学以作文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散文,全部是自名家名篇,不光其思想内容深远,其艺术手法也都十分高妙。我们在继承古人思想的硕果的同时,也要学习其高妙的写作方法。如必修3中贾谊的《过秦论》,被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收入《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它就因其独步天下的写法,而受到无数读者的击赏。其行文有两大特点:

(一)行文上的先扬后抑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秦之得天下。但言在此意在彼,所有的铺垫和蓄势,都是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水到渠成,对比鲜明,使人易于接受,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了主题。

(二)层层递进的对比论证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主题,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开篇依次交代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并与九国对比展开。山东九国动用百万之师而“戮力攻秦”,秦人却“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进而至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以九国的地广人众来衬托秦国的兵强马壮。从而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和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作者接下来用酣畅的笔墨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业和巩固天下的措施。这一主要内容也通过“攻”与“守”的对比来揭示。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强大,结果却走向了反面,为下文“仁义不施”又埋下了伏笔。

这种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卒章显志的写法,又被七百年后晚唐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的出神入化。古人尚能吸取先人精华,我们难道不更应该吗?所以在高二选修课《阿房宫赋》的教学时,我带学生回顾了《过秦论》,并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以“高中生竞穿品牌服装”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结果同学们写得就非常好。竟然有个同学还写出了这样好的有警醒性和趣味性的结尾:

哎!华衣美服人皆爱之,奈何自己从头到脚,一身名牌,而家中父母却寒衣粗食,双手满茧?试问此等着装,到底美在何方?美也?丑也?非常“7+1”(丑)也!

我在班里当即朗读了此文,激起了学生一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在这样的小练笔中提高了思想认识,锻炼了写作能力。

三、古为今用,提升思维

如《庖丁解牛》(选修课本)一文中,文惠君从中得养生之道,而今天的我们,尤其处在极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之中的同学们,他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为此,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个讨论会,请同学们尽情发言。同学们思维很活跃,班长首先发言:“学习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不能盲目蛮干,否则就像拿刀割牛骨,事倍功半”。学生们哈哈大笑。政治科代表紧接发言:“当今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中国如何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我觉得要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在空隙中求生存求发展,保持实力,增强实力,要冷静地保持和平稳定的大局,不能被某些国家的挑衅冲昏了头脑,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要斗智,不要斗勇,这样才能既不失我们中华大国的尊严,又能保护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大家说对吗?”“对!”全班同学一致回答,教室里掌声轰鸣,同学们争相发言,气氛相当热烈!我深深地被同学们智慧的灵光震撼了,作为一名教师,能看到自己的学生有这般的见识,还有什么不欣慰的呢?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

上一篇:让简约成就语文课的美丽 下一篇:从为初一学生授课看初小课堂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