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初一学生授课看初小课堂衔接

时间:2022-07-28 08:29:52

从为初一学生授课看初小课堂衔接

笔者研究初中和小学衔接问题已经近两年时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常常考虑,如果能让小学的毕业生较快地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很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一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能摸清初一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查初小做好衔接需要哪些方面的改变和过度,我为初一学生上了一节课,让学生去比较小学老师和他们现任老师课堂风格的差异。根据调查统计,笔者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感受等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初小学生课堂的差异。

一、教学设计侧重于“点”和“面”的差别

1.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多侧重于“面”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老师讲解的面比较全,所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相对细致全面。从文章的字词教学设计开始,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指导会写需要掌握的汉字;再到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及文章的条理、顺序的了解;最后,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能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情感脉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行文方式、接受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发。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全面而细致的,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需要扶持的更多。当然,小学的课堂设计也并不都是这样面面俱到,只不过相对于初中的教学,侧重于“面”的时候多了一些。

2.初中课堂教学设计更侧重于“点”

我给初中学生执教的课文是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小说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芦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的故事。如果按照我习惯的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一篇小说细致给学生去分析、讲解,估计三堂课也讲不完。看完了网上的几篇教学设计稿,我渐渐明白了:小说的讲解要抓住几个关键的点,学生明白了关键的几点,也就达到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快速将几个重点字词指导学生读懂后,直入本文学习的核心目标:理解、体会“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因为学生们的自学、预习能力比较强,他们能概括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根据学生对老头子的第一印象,让他们深入阅读文本内容,体会小说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在细致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细节描写的技巧,以及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等,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老头子”是一个:爱国的人、爱憎分明的人、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人、老当益壮的人……学生在感悟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后,学习到了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因为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对小说中关于两个女孩的一系列描写,以及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讲的很少,甚至不讲。

笔者所谈的点是指学生在阶段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在初中每册课本的各个单元编排了不同的学习知识点,一个单元的文本学习,就是要理解、掌握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围绕这些个知识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

二、教学过程关注形式与内容的差别

1.小学教学过程侧重于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

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形式比较多样,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了知识性,还注重了趣味性。以《安塞腰鼓》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在小学和初一阶段的课本中都出现过,我们曾经把两个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来上这一课,由一位初中老师来执教。六年级学生听后的比较评价是:初一老师没有小学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初中老师问题提得有些深奥、难懂;小学阶段学习《安塞腰鼓》的重点在于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很有趣味,而初中老师课堂重点是在讲,讲文章的写法,讲重点段落的文法修辞等,特别是要学生模仿文本中一段排比的写法,小学生感觉完成得有些吃力。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设计需要丰富多彩的形式,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中更有兴趣去学习相关知识,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学生喜欢这样活泼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初中课程因为文本知识量大,学习任务重,课堂教学密度大,有些形式上的东西就不得不丢弃,以便来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所以,这样的课堂对准备上初一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还有些不太适应。

2.初中教学过程侧重以内容为主,辅以适当的形式

初一的课堂相对小学课堂来说有一个大的跨跃,课堂容量增大、教学内容增多。小学语文学习,学生们对语文知识只是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段语文阅读学习的要求大多还只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而初中阶段课标开始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梳理,需要学生扎实掌握文本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学会区分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学样式。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着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达成的目标完成的。

以《芦花荡》一文教学为例,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是尽量从一个初中教师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课堂问题。小说背景和作者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字词教学也是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的方式完成的。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上,为了完成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第一次读文,认识人物;第二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心理读文,了解人物;第三次抓住细节描写读文,进入人物内心。学生跟随着老师课堂问题思考、探究,了解了小说的文体,读懂了小说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像小学课堂那样的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的方式少了很多。因为课堂容量大,课堂节奏比较快,课堂教学中形式的东西、趣味性的东西相对于小学来说少了很多,而多了一些语文知识性的内容,概括、分析、辨别思考的训练方式多了一些。

三、从对师生听课整体感受调查,看初小课堂差异

从调查表中发现,学生感觉初中的课堂学习目标性非常强。一篇文章的学习,无论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还是对文本内容的复述,写作训练的要求等,初中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回答的全面、细致,表述得还要简洁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模式完成每项练习,相对来说,小学阶段老师对问题答案的回答方式要求不那么固定,也没有要求多么全面。

另外,学生感觉小学语文学习中更多的是完成文本内容的学习,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会那么深入,学生也很容易从文本的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文章感情基调,以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分析才能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上完《芦花荡》一文后,他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课上的还是很成功的,虽然接近了他们现在的那个课堂,但是如果是她上,还会有一些拔高的提问,比如:让学生总结老头子的特点,体会老头子“自尊而又自信”的内心世界。还比如在教授老头子的特点时,他们也许会比对“自信”和“过于自信”的效果,强化副词“过于”的用法,具体说就是虚词的艺术效果的品析。而小学的教学更侧重形象的效果,具体说就是实词的艺术效果。虽然我感觉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从他们老师的反馈信息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辨析比较能力的训练没有在课堂上很好落实。

做完这份调查总结,我感觉我这堂课上的非常有意义,它是我在改变了小学课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呈现出的一种与以往有所区别的课堂教学形式,而纵观这两种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只有很好地了解这种差异,掌握这种联系,才能更好地对过度阶段的学生因势利导,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让高中古代散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 下一篇:探究性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四个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