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缺失、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对农村金融产品“扩容”的影响及建议

时间:2022-05-05 03:37:03

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缺失、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对农村金融产品“扩容”的影响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09年以前,丽江市有27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占全省129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的五分之一。截止2013年3月,全市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已恢复了11个固定营业网点,建立了23个流动服务网点,开通了384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达到0.6张,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在农村面向农民客户累计发银行卡70多万张,其中信用社累计发行59.5万张,ATM机、POS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分布数量达到81台和486台。全市规模化农业特色专业市场基本实现非现金结算,通过“惠农一折通”业务,代付了包括粮食直补、农村低保、抗震安居、水库移民、退耕还林等在内的财政补助等款项,信用社已累计发行惠农卡10.11万张,农业银行发放惠农卡7.8万张。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累计交易笔数17.48万笔,交易金额7873.33万元,查询笔数12.1万笔。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撒并,机构上收,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目前,丽江市在农村地区乡镇设有营业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机构,其中农行仅有3个网点,邮政储蓄在乡镇设立的机构均不办理对公业务,农村信用社就成了农村支付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

(二)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机构人员数量少,且业务素质与金融产品“扩容”需求还有差距

由于农村金融网点机构留不住人才,再加上支付结算人员少、忙于应付日常业务,对新上线运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知识、票据知识以及其他支付工具不熟悉,对新业务系统操作不熟练,对票据和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知识不掌握,不但影响了现有业务系统作用与效率的发挥,而且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三)农村地区受传统习惯的局限,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普遍不高,新型支付工具难以推广

长期以来,无论是乡下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现金结算的偏好。相比之下,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加上农村地区对这些结算工具认识不足,因此对它们的利用程度较低;另外,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一)有效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和扶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设网点,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让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走进农村,同时进一步完善“农”字号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为它们创造条件,发挥这些农村营业网点的作用,其他银行也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

(二)提高结算人员素质,增强结算服务意识

通过采取免费试用支付系统业务、制订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应用现代支付系统,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在现代支付系统应用过程中,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提升员工支付结算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三)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和使用意愿

紧密结合农村和农民实际,建立支付结算业务宣传的长效机制,以惠农支付服务点为突破口,把宣传内容与农民的知识特点与认知特点相结合,运用最朴实通俗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宣传贴近农民生活,将宣传内容真正让农民弄懂、弄通、会用,努力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和运用。

上一篇:建立完善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在保税港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