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2-05-05 02:44:46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价值

摘要: 要消除现代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就必须把诚信回归到人的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立业之基、为政之道上来。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由品德诚信向责任诚信的转化、从道德意识向经济意识的扩展、由单边义务向权利平等的转化、从伦理诚信向法律诚信的过渡,从而使之完全具有现代性特征,以便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儒家诚信伦理思想;解困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29-02

一、现代中国人道德困境分析

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生活在社会大变动中的现代中国人进入了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这种社会大变动使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开始陷入了道德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道德支撑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地域界限,如今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这也要求传统道德生活方式要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传统道德不断被解构,一些人成了“无家可归”的精神难民。这种毫无精神支撑的困境使现代人从内心深处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缺乏道德支撑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致使他们处于一种没有精神归属的尴尬境地。

2.价值取向紊乱

因特网的普及使地球缩小为村落,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人们通过“理性”表明,人在与一切存在物包括人自身的关系中,是作为支配者和统治者的身份出现的。技术理性把世界看做是一个可统治对象的整体,把世界变成了纯粹的材料的世界。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失去了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因为自然仅仅是物的集合,而人的价值和行动在于发现自然的有用性,并不断制造工具以延伸和扩大自己器官的功能[1]。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现代人会把有用作为人的最终价值追求。人类的这种努力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使人类面临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技术理性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紊乱,使一切都变得技术化,让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无从把握生命的超越性意义,只能把精神“沉寂”到对物化生活的享受中。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人们并没有在生活中获得充足的精神享受,因而其精神仍然处于迷茫之中。

二、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现代道德不会凭空产生,它首先来自于对传统美德的历史继承。步入21世纪以来,儒家伦理不断显现出其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其对于维护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及消除现代人所面临的道德困惑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1.把诚信回归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人若无信,就难以立身处世。因而,强调个人应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待人以信,施人以诚,关注他人(在当今现实中表现为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众生,在满足一己之欲时虑及他人之欲,做到利人利己,而非损人利己。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具有这样的境界,才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坚持以诚信思想为指导,才能消除现代人的道德困惑。

2.把诚信回归交友之道

“朋友有信”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交友原则。孔子认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能够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在现代社会,由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欲膨胀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很多人把物质利益作为标准来审视一切,把是否对我有用作为交友的基本原则,许多时候朋友关系仿佛变成了“商品关系”,精神价值在他们的人生天平上显得不再重要。这种交友原则让许多现代人陷入了“真正的朋友难找”的困境。如果能回归儒家诚信伦理,把诚信作为交友之道,这种困惑则可迎刃而解。

3.把诚信回归立业之基

孔子提倡“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和“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就是要求人们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恭敬谨慎,尽职尽责。在经济领域,同样应遵循诚信原则。只有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

赢得市场,获得最大效益。目前,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各种制度尚不完善,一些假冒伪劣、违约失信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缺乏诚信,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这使得投资者与消费者双方的利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可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诚信伦理是不可或缺的、特殊的经济资源,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可以说,诚信是促使经济活动获利的法宝。

4.把诚信回归为政之道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要求为政者要做到“敬事而信”,并认为“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曰》)。就是说,为政者在治理国政和对待百姓方面,要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不能失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赖。在目前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存在政府职能错位和缺位并存、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使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产生了失望情绪。因此,必须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以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固,从而确保社会生活安定有序。

三、提升儒家诚信伦理的当代价值的路径

1.由品德诚信向责任诚信转化

从根本上说,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是一种在具体的环境中立身处世、学以为人的艺术。在儒家看来,道德规则之于道德实践始终是第二义的。虽然诚信一直是人们称赞的美德,但若不与特殊场合下的机智相结合,就会被人视为木讷、呆板。诚信无论在圣人的思想中还是在国人的道德实践中,并不体现为一种规则,而是一个因人和事的不同而当机指点的德性概念,是一种道德境界以及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而不是一种人人都应履行的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必须由品德转化为责任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交换实现资源的配置,并在交换中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运行方式,都体现着信用关系,但现代社会的信用观不同于以品德为中心、以个人心性修养为依托的传统诚信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道德上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他是否诚实,而且还要看其值不值得信任,有无让社会、让他人,尤其是让与其有利益关系的人信任的能力。

2.从道德意识向经济意识扩展

从根本上说,儒家道德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成仁成圣”的道德观,一般羞于言“利”,是纯伦理化的。现代经济伦理却认为,“利己利人的活动是最有益于社会、最值得提倡的善行”[2]。对当代中国而言,经济“诚信”的树立显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将诚信扩展至利益领域,将其作为规范人们求利之心、之行的主要规则。而要实现这一转化,就要摆脱儒家“重义轻利”道德模式的约束。

市场经济所蕴涵的伦理精神在于对个人利益和权利的尊重,在于义与利的统一,在于对诚信的普遍追求。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唤诚信,表明诚信的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我们应赋予传统诚信伦理以新的含义,努力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关系,在把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追求的同时,从底线的意义上将诚信扩展至经济领域,将诚信作为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追求个人利益和信守诚信原则并不总是冲突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一致的。

3.由单边义务向权利平等转化

一般来说,儒家道德是义务本位的,义务高于权利。更准确地讲,是等级社会结构的下位者为上位者尽义务,是一种单边的义务,而不是一种双边的义务,尊卑等级的差别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在道德责任上是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在现代契约文明中,“道德有时被定义为社会整体契约” [3]。契约原则确立了“权利”的核心地位,“权利”的核心则是“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诚信准则,其根本的前提是每个人对对方权利的尊重和认同,在普遍主体没有确立而只有强制性社会秩序的地方,不可能有普遍而一贯的诚信。

从本质上看,儒家诚信主要指社会主体孤立的道德内省和意识上的自我约束,是一种出于良知、道义和自我约束的主观承诺,而与基于利益均衡的互相承担权利、义务的现代观念无涉。自近代以来,儒商逐步将“诚信”引入经济领域,开始承认商贸之利,可称其为一大进步。但此时之“利”又多指自利,而非互利。直到近年某些服务行业的所谓“承诺”,也多是一种出于“自利”的做秀,并无对顾客利益的尊重,因而大多不了了之。而在西方,一般将“信用”界定为“对承诺和协议的遵守和兑现” [4]。因此,不能把“诚信”仅仅理解为履行承诺,而应确立在契约中守信的观念,在权利义务对等、平等互利的“合意”中讲“诚信”。这样,现代“信用”理念才能得以确立。

4.从伦理诚信向法律诚信过渡

现代社会的诚信伦理,不仅是基于亲情、血缘关系的人伦信用,而且更加重视法律诚信制度的建设。法学家认为,支配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根本准则是利益而不是道德,而利益问题的解决也从来不听命于道德说教,而是听命于社会的强制规范——法律制度。可以说, 缺乏法律保障的传统诚信道德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没能真正落实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实际行动中。因此,与其说当今社会的诚信危机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产生的,不如说是由缺乏法律保障的诚信本身的脆弱造成的。因此,我们在不断发出“毁信者最终毁自己”警告的同时,更应该从制度上确保守信者能够得到奖励,失信者要受到惩治。应尽快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信用伦理的生成。首先,应建立一整套制度,让政府在法律上成为公正的化身。政府的公正是坚持诚信原则最根本的保证。制度化的法律使得诚信由一个软性的文化概念提升为硬性的法律原则。其次,按照权利平等的要求,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打击和抑制特权。只有尽快建立起失信惩治制度、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等,对失信行为进行事先契约和事后惩罚相结合的双向规避,及时将那些毁信者淘汰出局,才有望形成人人愿意靠诚信致富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美]弗兰克纳.伦理学[M]. 关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有色冶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