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真善美

时间:2022-05-04 05:36:18

语文课堂呼唤真善美

笔者最近观摩了一些常态课、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等等,老师们备课充分,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达成顺利。但回味起来总觉得不那么舒服,似乎有所缺失。认真反思,究其原因,就是有的课或失真,或缺善,或乏美。

语文课堂呼唤真

语文课“失真”表现在:有的语文教师一味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大搞“花哨”和“热闹”。课件制作很精美,图片、音频、视频齐上阵。一节课下来,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教师主要运作就是点点鼠标,学生的任务就是看看热闹,大量的内容一闪而过,脑袋里却是空空如也。老师学生都处于非正常状态,让人不敢恭维。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的活跃,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是思维层次的活跃,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表面上看也许不活跃,但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其外在表现也许是深沉的、恬静的。

有的语文教师刻意追求“完美”,课前精心设计,预先叫学生回答什么问题,不应该提什么问题,学生出于荣誉感,当然会竭尽全力搞好“配合”,每当老师一提问,全班的手臂林立,回答问题也成了念稿子。有时也安排一些小组讨论,看上去学生很活跃,参与程度很高,一节课热热闹闹,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热闹,这样的对答如流,又有多少价值呢?其实课堂无论展示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远比展示“完美”的结果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

追求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课堂,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就是错误的。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去粉饰的,课后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

叶澜教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坚持不渝地追求研讨课的真实自然。我反复对老师讲: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这番话值得我们谨记,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

语文课堂呼唤善

语文课“乏善”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讲解、难点知识的突破和知识体系的归纳上面,其余的时间也是让学生做做练习题,背背本堂课的知识要点。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余力”,然后才去学习文化。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②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更应该注重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育是语文德育教育的保证,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素养材料的比比皆是。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相当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心灵播下“善”的种子。

语文课堂呼唤美

语文课“不美”是指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缺乏美感,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的元素能调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里所说的美,固然包含了教师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板书水平和课件制作这些外在的美,更是对语文课堂和谐之美、生成之美的深层追求。

宏观宇宙万物、微观生命元素,物物相关相连,相成相生。关系和谐物我尽善尽美。“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效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学习方式、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体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之所在,是语文教育最美好的境界。

在观摩课上,我们往往看到教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气氛,就是新课标下的理想课堂吗?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时,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演进?这就要教师有足够的机智,让课堂充满活力和挑战。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的智慧恰恰在于凭借自身的专业底蕴和知识储备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灵活地处理课堂的生成,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这样的课堂才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才是更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更追求艺术的“真善美”。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应重新认识。“真善美”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求真求善求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真善美”,才能使新时代语文课堂越来越充满生命和活力。

注释:

①《论语·学而第一》。

②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49页。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教研室)

上一篇:康复器械的信息设计研究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四项“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