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2-05-04 02:28:03

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扩张,高校普遍开始了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高校基建投资额度占整个学校预算支出的比重逐步加大,依靠银行信贷资金成为多数高校的首选,这导致还本付息压力增大。本文分析了高校负债发展引起财务风险的必然性,提出了化解偿债风险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 负债状况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一、高校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债务风险

(一)高校片面追求跨越式快速发展造成财务状况失衡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另外,高校管理层短期行为以及对风险认识不足,办学自的不断增大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自身筹资能力不足造成财务收支失衡

1.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经费供求矛盾并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必须以高等教育经费水平的提高为依托,否则将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为弥补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我国政府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采用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扩大财政来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二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挖掘高等教育办学潜力。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成本是由公共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分担部分主要体现为由受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对资金需求剧增,虽然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在逐年增长,但经费投入仍无法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所需的建设资金。

2.学生欠费严重影响高校财务正常运转。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财政供给困难的矛盾,在人力资本、教育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支持下,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但由于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标准时明显偏高。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较高,拖欠的学费绝大部分是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

3.高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加剧还贷压力。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近几年许多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效果不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不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也非常有限。目前,贷款较多的高校正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仅靠高校自身已经很难化解贷款风险。

(三)决策不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我国目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对高校领导的投资决策进行监督,有些高校的投资决策甚至由个别领导说了算。在征地建设新校区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论证,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建设资金占用教学和科研资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投入资金效益不明显。

二、高校债务风险存在的环境分析

(一)高校融资行为缺少政策支撑

为了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各个高校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贷资金成为必然趋势。巨额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以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体制。然而巨额负债意味着巨额的利息,一旦偿债风险凸显,政府将面对巨额的信贷资金,国家财政不可能将其全部消化解决。

(二)高校融资行为缺乏法律规范

高校作为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可以自主筹措办学资金,当然要对其负债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从产权角度来说,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所有权归属国家,高校并没有独立财产,在事实上也不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只是规定“各个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申请贷款,可怎么负责、负什么责,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明确归口部门和贷款审批程序等,使高校在贷款使用方向、规模等方面缺乏指导与约束。高校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

(三)高校跨越式发展导致内部财务管理缺失

高校规模的扩大,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高校急需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银行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校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建设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很多高校只注意到信贷资金何时到位,对于负债经营风险的大小、何时真正完成本金归还以及规模的安全合理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分析,对中长期发展和投资效益盲目乐观。当高校负债超过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时,将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由此陷入财务危机。

(四)偿贷期巨额本息引起经营风险

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高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8%以上时,该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在贷款偿还期内学校各项收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要支付大额的本金和利息必然会引起人员和公用经费相对缩减。高校的规模和师资成正比例关系,高校如果不能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刚性的平稳增长,会造成人才流失和办学质量下降的双重危险,最终导致“师资流失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招生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低下限制招生规模声誉下降破产或撤并。”

三、化解高校偿债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

能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制度,明确决策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贷款管理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各级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资金监控系统。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充分论证,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中长期贷款计划,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那些投资决策失误、浪费现象严重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追究其领导职责。

(二)强化预算刚性管理,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支出预算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预算的可行性是保证学校刚性预算目标管理实现的前提。要严格执行预算,确保预算支出的刚性,实行超预算预警机制。高校要以综合财务预算管理为切入点,将贷款资金有机地纳入预算管理体系,防止出现支付危机即避免破产成本的增加,保证学校的前瞻性发展。

(三)科学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负债过多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又会加重高校偿还债务负担,所以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是负债决策的关键。要正确分析财务状况,准确预测所需资金量,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避免信贷资金集中支出;高校要彻底改变过去无偿使用财政资金的观念,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有偿使用的认识。

(四)加强财务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部门根据掌握的学校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财务分析,监测学校的财务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偿债风险,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的可采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及预见性。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负债额度控制与负债期内预期收入之间的数学关联,以保证学校在负债期内正常运转。

(五)创立多元化理性筹资办学模式,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1.多方位争取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争取社会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

2.理性融资,合理使用教育经费。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继续教育及科技服务取得收入,稳定学杂费收入,积极争取财政拨款。通过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高校应与商业银行建立稳固的“银校合作”关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进行投资建设。同时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强化学校的财务管理,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实现高校“负债―发展―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破解高校还贷风险问题的建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2.黄星亮.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3.翟志华.高校还贷风险问题成因分析与建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2).

4.余彬.高校负债筹资办学风险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下一篇: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模块化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