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浅析

时间:2022-10-03 10:03:54

高校财务风险浅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赋予了高校越来越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面临新的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和存在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从而希望对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在明确高校法人主体地位、赋予高校以愈来愈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高校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使得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1、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1、收入风险。虽然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费收入始终是高校的最主要收入。而我国的高校学费水平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均学费上涨幅度有限。因而高校的学费收入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招生人数。根据《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均没有完成,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例如,被誉为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市之一河南,2013年就有7.06万个招生计划没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63%;教育大省山东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2%。高考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是高考生源的下降,而高考生源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这是一种绝对值的减少。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降幅高达12.86%。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在2018年到2020年前后,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一个最低谷,虽然之后会稳步回升,但无法再回到上一个高峰。因为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各高校门槛已经一降再降。2013年,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76%,创历史新高。就连历来被视为高考生源大省的河南,最近5年间的录取率也从42%发展到78.2%。如果生源不足或者完不成招生计划,这将直接导致收入的减少,将使高校面临主要收入来源枯竭的风险。中国教育在线针对高校倒闭进行的专项数据调查显示,有78%的人认为会出现高校倒闭。从被调查者看来,高考人数的下降是高校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债务风险。目前高校的债务主要来自于学校建设中的银行贷款。高校扩招满足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但是,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办高校多年来一直依靠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投入却远远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而银行出于风险规避和利益追逐的考量,看好公办高校国有身份,向高校抛出“橄榄枝”。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负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责任意识不强;有的高校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还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存在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过度举债现象。盲目或过度负债,或者贷款用途不当,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最终会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形成财务风险。

1.3、资金使用风险。资金使用风险也就是资金管理风险,而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就是指财务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而引发的财务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对高校领导的投资决策进行监督,有些高校的投资决策甚至由个别领导说了算。在征地建设新校区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论证,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建设资金占用教学和科研资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投入资金效益不明显。这也是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的一个方面。

2、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由于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新校区建设,资金需求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为了解决扩招后的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向银行贷款成了高校解决资金缺口的最好办法。而且近几年政府对高校的信用担保,因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使不少高校能够比较容易取得银行贷款,这在客观上为高校债务风险形成创造了条件。

2.2、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滞后,高校的财务人员很多只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签字手续的完整性,而很少去评价、分析资金的管理,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高校的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因为一直以来高校的经费都是通过国家拨款而来,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建设,使高校的贷款额、资金量、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者普遍还是缺乏风险意识。

2.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高校领导“点菜”政府最终“买单”的管理体制促使不少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时没有经过严密谨慎的论证、可行性研究、风险研究,盲目贷款,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惯性导致了高校贷款扩建热、投资狂和银行的“大胆”信贷。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3、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3.1、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一方面,通过预算审批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公办高校的财务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调整的科学规范。细化学校预算编制、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从编制综合预算逐步延伸到经常性预算、采购预算、滚动项目预算。在对过去的支出效益与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支出需求做出预测,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使预算过程更加简捷和高效。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遏制预算不断膨胀的恶性趋势。通过预算控制,加强事中控制管理。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3.2、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1)积极争取财政拨款。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额和预算内政府拨款绝对数都在逐年增长,但预算内政府拨款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近87%、1997年近65%,下降到2001年的52.9%,其中2004年这一比例则下降至43.7%,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提高政府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对于财政拨款,管理上以“节流”为主,同时加强“开源”措施。高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准政府需要,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同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和政府一道实现“科学强国”“教育强省”的战略规划,从而提升学校影响,创造学校财富,实现双赢的局面。

(2)高校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政府拨款的思想,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3)积极利用国家关于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获得多种经费来源。中央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扩大捐赠税收抵扣额度、范围,支持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政策等。高校将从这些政策的改变中获得更多的经费收入来源。

3.3、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能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制度,明确决策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贷款管理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各级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资金监控系统。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充分论证,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中长期贷款计划,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那些投资决策失误、浪费现象严重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追究其领导职责。

3.4、建立高校的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作者简介:

陈(1979-),男,大学本科,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财务管理中心。

上一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用探讨 下一篇:如何促进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