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监管思考

时间:2022-05-03 10:19:20

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监管思考

[提要] 近年来,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些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值得探讨。本文就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M行思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政补贴;监管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扶持政策和手段也越来越多。但是,通过延伸调查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效益等情况,发现在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方面还存在问题。为加强对其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提出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概述

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就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提供的一种补偿。各国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优化资源配置,采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手段就是对企业实施财政补贴。合理有效的财政补贴,对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公共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二、民营企业财政补贴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贴对象不明确。在现行实施的财政补贴政策中,政府在众多行业都有财政补贴政策,如:商贸流通企业、餐饮企业、文化产业、设计创意、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部分财政补贴的对象不明确,补贴政策没有侧重于政策性补贴行业,也未对享受补贴的企业设置关键性的限制条件。总体来看,国家对企业的财政补贴金额大、范围广,过多过广的财政补贴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能激发企业的竞争意识,制约着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

(二)民营企业转移挪用财政补贴资金。民营企业取得补贴后,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事能最大限度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活动,不按照申请时的用途使用资金,加之民营企业资金使用过程过于随便,缺乏有效的审核和监督,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转移挪用资金等问题比比皆是。主要以工资等名义取现或直接、间接转入其法人代表及其关联公司银行账户等形式转移资金;改变资金用途挪用资金,将专项资金用作个人装修、培训等,违背了政府补贴目的,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用到实处。

(三)通过虚假手段骗取财政补贴资金。部分民营企业为获取财政补贴资金,通过虚假手段伪造申报材料骗取财政补贴资金。如伪造银行转账回单、银行对账单以达到申报的资金要求,或随意改变项目建设周期满足项目申报条件,导致申报项目不符合安排补贴资金的条件;或将同一项目冠以不同的项目名称,以此重复获得财政补助。

(四)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通过实地走访小微企业、电话询问企业法人等方式调查了解发现:一是部分已享受财政专项补贴的企业已注销,部分未注销的企业已停止经营处于“休眠状态”,未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效益,也未达到通过财政补贴改变企业经营状况,带动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二是部分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与实际业务不符,或工商登记虚假经营地址,纯属“空壳公司”。

(五)补贴过程不透明,重复申报项目。财政补贴项目通过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申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向企业拨付资金。但是,在整个拨付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并没有向外界披露相关信息。政府具体补贴到哪些企业、补贴金额是多少、企业是如何运用这些补贴资金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等都缺乏透明度。由于信息透明度不高,同一项目各个主管部门都在向上级部门申请补助资金,往往一个项目有多头来源,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主管部门缺乏监管意识。一是主管部门认为中央、市级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只是“过路钱”,只要企业在,项目就在,资金怎么使用,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负责把资金用出去;二是主管部门审核把关意识不强。申报企业只要按要求提供资料,审核人员不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也未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有的对申报资料的原件也不做要求。

(二)信息系统不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一是民营企业财政补贴种类繁多、政策制定部门过多、缺乏集中统筹管理,也未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平台,导致一个项目有多头来源,部分企业重复享受补贴资金;二是政府部门将资金拨付企业后,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加上部分补贴政策本身的客观标准不明确,导致不能及时纠正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转移挪用补贴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由于未设置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无法及时评价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补贴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效果、是否提高了劳动就业率、是否增加了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是否增长等等也没有部门过多的关注。若是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效果,将资金补贴给长期亏损或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无法改变公司主营业务长期亏损、利润增长乏力的困境。这样既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99%为中小企业,90%为家族式企业,企业制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阶段,企业产权不清、管理制度不合理,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导致企业在取得补贴资金后,常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使用资金。

四、对策建议

(一)确立重点补贴对象,提高财政补贴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一是政府应制定财政补贴的重点补贴对象,更多给予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支持发展方向的企业,如节能减排、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公用事业等。而对于那些没有实质性经营的企业和产能过剩的企业,应当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升级,而不应依靠财政补贴资金“输血”;二是将补贴项目、补贴企业、补贴金额、资金使用情况等向社会公开,防止选择错误的补贴对象,导致资金浪费。同时,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的企业应及时向外界传递信息,加大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

(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资金监管。新常态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资金监管。一是认真调研立项,把好审核关。立项是开展扶持的基础,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扶持项目资金效能的重要环节。各审批部门要吃透国家产业政策、全方位论证调研、严把项目审批关,确保扶持资金用在最需要的企业;二是对资金使用、项目建设、项目验收等诸多环节建立问责机制,对企业如何使用补贴资金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谁审批、谁负责”,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并督促整改,确保财政补贴用在刀刃上。

(三)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绩效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考核目标,及时评价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政府a贴从外在形式上看是无偿的,但是其实质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回报要求。如吸纳就业人员、新增销售收入和税收、促进转型升级等,这就需要主管部门设置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考核目标,及时评价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建立项目信息化平台,确保资源共享。加强财政部门和工商、税务、公安等跨部门横向联动,打破现有分配补贴资金模式,搭建财政补贴项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全面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和已享受项目补贴情况,实现动态监管,既可以更准确地核定企业是否具备获取补贴的资格,又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民营企业财政补贴项目的监管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共同努力。未来的财政补贴要更多地从资金使用效果出发,考虑企业的贡献,更多给予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使补贴资金既能达到预期效果,又能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钦,王宏霞,陆侃.加强对民营企业中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3.4.

[2]李春燕.如何加强财政资金对民营企业补助项目的监管[J].新财经(理论版),2013.10.

[3]民营企业补助资金:一个不应忽视的角落[N].中国财经报,2013.12.

上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灰色关联评... 下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