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激励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时间:2022-05-01 11:02:03

产权激励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育与职业的结合就是一个不可攻破的难题,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其中涉及到政府政策、行业扶持、企业意愿、院校态度、学生参与积极度等多个层面,任何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造成困难。其中企业与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主体,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协调各自的利益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把产权激励制度运用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当中去,希望能够解决校企合作中两大主体间存在的相关问题,为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裨益。

关键词:产权激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与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贡献与努力是必不可分的,这一转变也为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所以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必行之路。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是一种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界域的活动,跨越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工作,所以职业教育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也诠释了职业教育的跨界说法。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已经开发出不同的合作模式,其中比较知名并广泛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就是基于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在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安排,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时间操作的结合,最终企业以事先签订的“订单”方式对培养出来的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录用,成为企业所需人才。这一模式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缩短学生工作实习的时间。但也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如何能拿到企业源源不断的“订单”。因为企业的用人盗渴怯邢薜模即使需要引进新的人才,也不会大批量的成班引进,这样就面临着订单班的学生最后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另外,目前企业的最低要求基本都是在本科以上,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量并不大,所以要实现订单培养模式的长期持续下去是很难的。

2.校企共建基地模式

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就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其中实训项目、实训设备及所需资金由企业提供,而高职院校提供基地场地,一般都是在校内,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也达到为企业开展项目的目的。这一模式表面上既可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实践环境,又可以为企业进行项目的开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注重建设,实际的功效有多大有没有一定的测评标准,导致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的产出与投入相比效果差强人意。

3.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就是以学校为依托,与专业对口企业合作成立高职院校下属二级学院,将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引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来,让学生更早地进入“准职业环境”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适用岗位需求,具备岗位素养。不过这样的模式往往宣传力度比较大,实际应用价值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可操作性很差。同时由于招生及其他筹资渠道存在问题,导致学院建设后续资金供应不足,多半会使二级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处于尴尬状态。

4.职教集团模式

职教集团模式就是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结合同类或相关院校和行业内相关企业为主体,以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为纽带,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连接,同时也实现了院校之间和企业之间稀缺资源的横向互补。但职教集团的成立前期工作比较繁琐,名誉高的学校不想合并名誉相对差的学校,而名誉低的学校集合却带不来一定的影响效应,因此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除了以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外,还有校企共建园区模式,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等其他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受实施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

二、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尽管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创了如此多的合作模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的合作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并不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理念主要放在盈利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政府层面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另外,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尚未完成,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数不少,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乏刚性,同时也缺乏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动力。

高职院校从观念上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但真正放在上面的精力和财力却屈指可数,对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建立的不健全,无法确立被校企双方都认可并实施的教育规范和标准,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能力。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对实践课程不够重视,致使实践项目的开展结果不理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难以保证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本质不同。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追求的利益不相同,分管部门、管理的思路也不尽相同。从高校产生之日起始终围绕着“知识”“学术”在运行,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因此具有“学术性”的属性。但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培养出高品质的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就使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由于高校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也逐渐成为具有赢利性的非盈利公共事业组织,所以高职院校又具有“企业性”的属性。而企业的属性我们都知道,赢利性是企业最本质的特点,企业从成立之初它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权利最大化。由于其经营本质上的区别,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势必要存在利益需求的不同,缺乏利益激励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长久维系和深入发展,校企合作的基础无法真正夯实。所以,激励机制的建立就是满足双方不同的利益需求,从而解决双方可能因为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不必要冲突。特别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切实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业协同育人”。

三、产权激励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产权”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指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的权能,即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可以采取某种行为和获取收益的权力。“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协调等功能。“产权激励模式”意指通过分配产权的方式激励特定主体参与某项活动,引导资源良性配置。以产权激励模式来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界定为在校企业合作中通过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一致目标,协同举办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产权是由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科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从交易成本引申出来的,其理论核心是:制度安排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所谓制度就是人与人之间形式一定行为的权力。研究理论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能起到指导作用,通过对产权理论的研究,我们应该指导建立合理有效的产权激励制度,可以使主体明确其产权范围,并且规范主体的合规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能各主体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及双方的高度协作。产权激励制度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具体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界定产权主体

界定和明晰a权主体是实行产权制度的基础环节,使主体明确其产权范围,从而消除模糊的产权。而对于高职院校校企之间的合作,其产权的主体并不明确。无论是对校办工厂、实训基地、二级院校来说,平时的正常运转都很好,可以一旦出现问题,到底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谁是实际财产的主体、谁对问题负责,就很难界定,可见,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产权最终所有者并没有清晰界定。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地位,其财产的国有属性,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没有权利处置国有资产,如何对其进行监督、控制自然也是很难明确的。因此,有必要在合作之前把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产权梳理清晰,这样才会有助于理清其后的权责利益关系。

2.激励产权主体

激励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有动力的,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有自身的利益需求,建立在满足双方利益需求上的激励一定会使双方努力做到最好,达到预期的合作目的。同时,在合理产权激励制度下,双方主体才会连接成利益的共同体,达到“双赢”的局面,将命运连接在一起。当然激励措施必须是有效的,对于校企合作来说,不一定直接关注这一合作机制的经济利益,而应照顾到其社会效益,毕竟学校是区别与行业与企业以教书育人为目的而存在的。

3.约束产权主体

有奖有惩,有激励也要有约束。通过激励制度让产权主体知道自己是拥有产权的,同时也要通过约束制度让产权主体明确自己的权利边界,使其在权利范围内行事,产生自我约束。这样产权主体会根据其权利边界预测自己产权的承担能力,预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由于各产权主体之间的相关性,产权主体除了要受合作对方的约束外,还要受到外界其他主体的约束。比如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可能对合作项目进行框架约束。通过对产权的激励与约束,能提高合作的效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多回报的良好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题中之义应该是充分利用产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4.优化配置产权

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是经济学要研究的根本问题,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就是对其产权的分配。以往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由于在产权方面不够重视,造成了合作产权的管理及转让机制出现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致使一些资源浪费,合作项目也到不到预期效果。在实行了产权激励后的校企合作中,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而言,产权具有了不同的价值。对产权的合理分配显得相当必要,这样会使无效的产权退出,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权制度有其自身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特点,在实现产权优化配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使产权制度更好地推行。

上一篇:谈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微视频设计与制作 下一篇:应用低成本措施改善稠油水驱油藏开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