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教育的内涵看艺术批评教学

时间:2022-05-01 04:17:25

从艺术教育的内涵看艺术批评教学

[摘要]艺术批评为实现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长远目标发挥作用。艺术批评融于艺术教学,提供了可用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艺术的一套技能。立足于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从教育的内涵看待艺术批评,研究艺术批评教学,从而伸延教学效应,这将是一个切实有益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批评 理解艺术 视觉文化时代 融合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从艺术理论建设和艺术教育的需要来看,现在需要切实的课堂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一种改善艺术教学实践问题的学问。“课程是教育的现实形态”,释解艺术作品的知识技能要求赋予艺术教育和艺术批评重要的使命。

一、确认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问的关系

在以往较长的历史中,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各自沿袭自己的轨道发展而不交融。但在艺术批评领域,并未有人认同艺术批评是独立的学科。相反,艺术教育因其与它的相互联系而变得至关重要。

艺术往往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出具有愉悦性形式的东西。“这些形式可以满足我们的美感。而美感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则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鉴赏力,即一种对存在于诸形式关系中的整一性或和谐的感知能力”。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悦的、思想上无拘无束、无偏见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

艺术教育的内涵是指,建立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框架内进行的活动。其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美感知能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体现了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教育的结合,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艺术批评应为实现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长远目标发挥作用。艺术批评有助于实现重要的艺术教育目标。学会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努力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感到更自如,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此外,通过广泛接触艺术批评,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不仅在评估他人艺术作品时特别有帮助,同时也可以衡量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进步标准”。

在我们生活的文化里,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并非社会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教育教学环境的力量可能甚至对它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美学家哈洛德奥斯本(Harold Osborne)曾说过,虽然艺术欣赏并不要求特殊的天赋,但与欣赏相关的态度和技巧却有悖于有组织的社会中实际生活的主流。它们(指艺术欣赏的态度和技能)的发展可能由于早年的教育影响、家庭状况或某种高度重视功利的生活方式而受阻减缓。奥斯本认为,如果这些态度和技巧没有在年轻时学到,那么要在成年之后获得的可能就困难了。学生处在培养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最佳年龄。如果教育者放弃这种教育责任,那么视觉艺术要在学生们以后的成年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就不大可能。因此,艺术批评融于艺术教学的实践,应是一个充满活力、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明晰艺术教育中艺术批评所起的作用

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核心理解应该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和艺术创作实践等学科在教学中的融合。那么,从艺术批评这一学科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将会在课堂得到应用,以求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艺术教育需要结合理解、鉴赏等艺术批评的目的去考虑教学方式方法。同时,要教给学生理解和欣赏多种艺术形式(绘画、设计等)而并不是局限于某些单个艺术。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和实用美术、民间美术等。教育者须把艺术批评的方法转变为教学实践,才能归纳总结,理顺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教学活动。

艺术批评作为一种学科也给教育者提供了可用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艺术的一套内容。学科“内容”一般被确认为知识种类,例如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艺术教育中所包含的理论探讨也会用来对不同批评形式作出描述、阐释、评价等等。批评不单单是作为一种评论形式,而是一种探索方式。探索意味着艺术作品给观众提出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思考。因此,设计“批评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一项任务。也只有规划设计好这种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更具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能力。这种设计必须包含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概念、技巧、态度和习惯,必须给予他们获得知识背景知识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室主任藤守尧先生认为,一切“理论必须解答实践中的问题,脱离考察艺术本体和直面问题的态度,就会成为逻辑推理中的文字游戏,视觉艺术必须诉诸视觉效应,不能把握整体构成和视觉心理反应的关系,所谓设计、审美、评价、鉴赏就没有起码的依据”。由此,艺术批评的终极目标显而易见。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说:“艺术是连续的。视觉是间歇的”。意思是说,艺术想象的机会随时都有,不过我们很少利用这种机会而已。在艺术教学中,每件艺术品都是一种潜在的刺激物。艺术是一种想象,与生俱来,还可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就创造和欣赏而言,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这种意识,使我们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多种文化的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艺术批评也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单凭学生的社会化难以充分有效的使其获得明确的认知。所以,只有通过艺术教育,通过对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年轻一代学会欣赏那些创造艺术,感受并认识艺术的特殊方法,从而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立足于把艺术批评融于教学实践

现行艺术教育中,立足于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立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从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重点放在艺术课堂中的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上。从理论到实践,探求内在含义,伸延教学效应,将十分有益。

吉伊根(美George Geahlgan)认为。“批评探索可以被认为是判定艺术作品含义和价值的尝试或努力,这也是艺术批评的一个主要目的。因此,批评探索可以界定为对艺术作品含义和价值的探索”。在教育课堂中,教师应该设计采取多种探索方式,如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不同反响活动、概念和技巧教学以及学生进行研究的活动。探索不可避免会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和道德价值、对艺术家的观念、对作品创作和欣赏的背景等提出问题,这符合教育的特性。

(一)学生对作品的反应活动

艺术作品具有潜在的疑问,因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在课堂上有三种方法能够促进批评探索:第一,可以让学生交换对某件艺术作品不同的观察和意见。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检查他们对作品反应正确性的机会,并从他 人的经验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可以让学生比较、对比相关的艺术作品,避免对艺术作品看法的局限。第三,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那些挑战他们自己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作品。以上三种方法都能帮助促进批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领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并与学生一起确认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

(二)教学概念和技能教学

艺术欣赏与评价在艺术教育中还需要其他的活动。首先教师需要有计划地获得相关的美学概念和必要的艺术技能。美学概念的知识扩大可以改善人们的反应。提供观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增加感受。概念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扮演一位权威的角色,这是一种要求。

(三)学生的研究活动

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以提高探索艺术作品含义的能力。教师除了通过讲授或布置课后读物提供这类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去获得这种知识。在学生的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导师和指导,帮助学生计划研究课题,帮助他们进行图书资料查询。

四、设计艺术批评课程

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批评探索,了解和掌握全部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协调地组织好这些活动,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艺术批评教学也是为了产生学习结果。这牵涉到课程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得到持续发展的能力。欣赏能力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作品的好坏,还需要学生去直接体验这种作品价值。这就要求在设计艺术批评课程中,考虑到学生应该有机会表达、共享、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理解艺术是一种发展现象,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为个人的观点创造了可能性。规划教学需要容纳学生的差异性,能够容纳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批评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思考其他评价,并引导其在事实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的评判。

(三)成功的探索还应具备其他的综合能力,如批评思维技能、人际之间交往的技能、研究技能。同时。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理解一般来讲是观赏者全部认知能力的作用。我们在课程中需要设计教给学生美学概念和分类知识,没有这些知识,艺术作品特征的差异就会被忽略,无法推断作品意图。其次,提供相关艺术家的资料和艺术创作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推断出作品的意图,发挥更好的想象。最后,应教给学生相关的步骤,课堂活动的规则或原则。包括设计课堂常规教学活动,教室环境里与其他学生交往的不同方式,获取资料的过程以及陈述调研结果。

(四)在规划课程时,注意考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确定单元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收集和准备教学资料等等。

总之,把艺术批评融入教育课堂,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科技发展和现代传媒已使社会进入到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形成了一个开放的领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新时期艺术教育注定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社会。改变那种割裂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的观念,改变现有某些不合理的艺术教学“定式”是迫切需要。

上一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黄手帕... 下一篇:银海遐思录(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