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遐思录(之二十一)

时间:2022-05-16 01:24:22

[摘要]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表现中国远征军题材时严重违反了历史真实。本文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这段历史提供了若干见证,并建议此剧主创人员认真研究这段尘封已久的史实,使这段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既辉煌又悲壮的历史,以真实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 历史真实 建议

主席200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就中国八年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分别起过的积极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众所周知,在正面战场上,以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为主力的平型关战役以及以李宗仁部队为主力的台儿庄战役所取得的胜利,极大挫伤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也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与日寇周旋到底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关于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为抗日战争所作的贡献,知之者却寥寥无几。

1941年末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香港、菲律宾、南洋群岛、以及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广大地区。1942年,中国曾派一支包括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率领的远征军部队赴缅甸与英军协同对日作战,但由于兵力众寡悬殊以及盟军高层指挥失误,这支远征军部队在与日军进行了几场恶战后,伤亡惨重,这支10万人部队仅有4万人得以生还,为民族作出了巨大牺牲。后来由美军飞机又从我们国内运送大批军队及由青年学生组成的青年军前往印度,在那里进行训练并发给各种美式装备,是为“中国驻印军”。主要由新1军与新6军组成。与此同时,日寇从缅甸东部边境向我云南西部进攻,企图占领昆明以掐断美国空运援华军事物资供应线。当时,我驻军部队曾英勇抵抗,但滇西怒江以西地区仍被日军占领,直到1944年才几乎同时与中国驻印军向驻守缅甸的日军发动反攻,以第8军副军长李弥将军等率领的部队横渡怒江,打入了缅甸东部,是为“中国远征军”。最后,在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全线打通后,这两支部队于1945年春在缅甸东部小镇南坎会师。

作为一个电影研究工作者,我对于我国电影始终没有去涉及这个题材。曾深以为憾。在1944至1945年间,我曾在缅甸美军第475步兵团(团长为史迪威将军的女婿伊斯特布鲁克上校)当翻译官。协同中、英、印及缅甸克钦族游击队对日作战。我的桥牌朋友、前不多久才逝世的周家骝当时在远征军部队当美军顾问团的翻译官,参加了强渡怒江以及那著名的松山战役的战斗。他生前也和我一样,对我们电影一直没有表现这个题材感到不解和遗憾。

《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开播前,盛传这是我国影视中“第一部”表现中国远征军题材的作品。我跟许多观众一样当然都充满了期待。可是看过之后,我却大失所望。

首先,我不知道,此剧的编导对这段历史究竟有多少了解?这段在中国抗战历程中颇为重要、又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历史,可不是一个可以“戏说”的题材。人们的普遍期望是看到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然而《团长》__开篇就不真实。1941年日军还没有入侵缅甸,哪来由一群溃兵组成的“川军团”被美国飞机运送去缅甸的事情?往后又表现这群溃兵在冒充的“团长”率领下如何与日军英勇作战并消灭了许多日本鬼子。须知,从1942年开始,日军就先后派出了第18、53、54、56等师团进八缅北,这都是日本关东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岂是那么容易被这群散兵游勇所能“消灭”的?在1942年至1943年这段期间,无论是派赴缅甸的那支远征军部队(即后来的中国驻印军的组成部队),还是在滇西抵抗日军的部队,都遭到了重创。两股军队最后进行胜利大反攻,那是1944年以后的事。更有甚者,此剧编导不仅把这群溃兵描写成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据说是“相当可爱”其实是相当令人反感的流氓、无赖、兵痞,而且把川军团的上级“虞师座”及其上描写成或是争功邀宠(尽管后来有所“改悔”)或是无视士兵生命、迟迟不下令渡江救援的人物,所有这一切跟历史真实相距何其遥远啊!

《北京晚报》上有一篇肯定此剧的文章称《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用黑色幽默骂人的战争片”,意思是它既“骂”了军队的上层领导,也“骂”了这场战争。这位作者可能是套用了美国影片《第22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要知道,该片中美军上层军官不把士兵当一回事,是应该“骂”的,“骂”得有理。上层军官中也不乏此等人物,但把这种“黑色幽默”也套在曾经英勇而又壮烈地与日本鬼子作殊死战斗的中国远征军上层军官(包括为国壮烈捐躯的戴安澜将军)身上,则大谬不然矣。至于“骂”战争,更是没有分清战争的不同性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属于非正义性质,当然是应该“骂”的,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则完全是正义的,你也去“骂”了,这是何等糊涂啊。

《北京晚报》记者吴勇撰写的《以小难见大?》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我很赞同。此剧中重点表现的南天门战斗的确有松山战役的影子,我也知道美国西点军校教材中曾把松山战役作为一个经典战例,因为当时参加此战役的美军顾问也有一些牺牲了。

中国人民对于曾经支援我们抗战的美国朋友们是不会忘怀的。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国政府曾给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虎队”仍然健在的队员们颁发抗日战争纪念章并邀请他们来华参加纪念活动。这些“飞虎队”队员们曾冒着喜马拉雅山“驼峰”的恶劣气候为中国抗战空运军事物资,在连续5年中因飞机失事有一千余人不幸罹难。我在缅甸美军野战部队当翻译官时,也亲眼目睹他们为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所遭受的重大人员伤亡。我的好友诗人闻山当时作为中国驻印军的运输兵,曾开卡车运送军事物资,并经历了中印公路的艰险,途经我曾参加过战斗的缅北重镇密芝那。当时在缅北原始丛林中作战是何等艰苦啊,不仅要对付极其凶狠的日本鬼子,还要对付无处不在的毒蛇和疟蚊这两个“天敌”。中国远征军那支残余部队向印度边境撤退尤其是经过野人山的途中,就有不少战士死于恶性疟疾,多年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描述这支部队事迹的书(书名忘了)就有过相当感人的记载。

吴勇的文章中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小难见大”,甚至是“以小见无”,说得切中要害。他还举了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等作为“以小见大”的例子。其实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前苏联电影中,通过一小部分人的经历或个人命运作为“以小见大”即用以折射二战战争全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国电影中的《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柳堡的故事》等等也都属于这一类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胡编滥造的东西实在太多。例如把孟烦了的父亲、一个“堂堂的北京大学教授”弄到怒江西岸去当了日军统治下的一个“伪保长”,不知有没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依据?在四十年代初,北大早已与清华、南开迁到了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一位堂堂的北大教授怎么可能跑到怒江西岸去,让日本人俘虏后又大失民族气节?还有。用小醉这个风尘女子的卖笑生涯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编造她成为孟烦了和张立宪“争风吃醋”的对象。最后又让孟“礼让”给张。如此等等。这部电视剧除了颇多不近情理的生搬硬套之外,剧情发展之拖沓、哕嗦、繁琐也令人吃惊,无怪乎许多电视观众看不下去,只好“转台”。另有一篇评论说,《团长》是我国所有电视剧中,“战争场面的处理是最好的”,这种溢美之词也太过份了吧。但这篇文章劝告此剧编导不要去学《黄金甲》、《夜宴》、《赤壁》之类走商业电影的路子,我倒是很有同感的。顺便说一句,《赤壁》竟被一些评论称为“巨片”,实在令人无法理解。这部影片比起多年前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鏖战”的描写来,何止天壤之别!观众并不希望只看到尽是场面壮观的打打杀杀,更希望看到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的斗智斗勇。《赤壁》、《黄金甲》、《夜宴》之类的“视觉盛宴”,结果只是落个“文化残餐”的下场。

但我要说句公道话:《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策划者及编导能关注这个尘封已久的中国远征军题材,是值得人们尤其是与这段历史有关的人们感谢的。我衷心希望,他们能深入细致地研究这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既辉煌又悲壮的历史,能忠实于历史真实,又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不要受那些花花哨哨的影视作品的影响,继续努力,拍出一部真正精美的影片或电视剧来。

上一篇:从艺术教育的内涵看艺术批评教学 下一篇:韩剧热播与国产电视剧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