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化学用语关 克服学生分化点

时间:2022-04-30 07:03:09

把好化学用语关 克服学生分化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1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04

初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结构示意图等很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以后甚至高中学习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所以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但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以直观思维为主,逻辑性不太明显,所以学习抽象的物质结构和繁琐的化学用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吃力,甚至会因为难懂、难记、难会而对化学失去信心,没了兴趣,选择放弃,最终影响到化学成绩。

一、化学用语教学中学生产生分化的原因

初三学生初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部分内容几乎没什么难度,又有很多的实验可以观察和动手做,学生对化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到了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知识,并且量多类杂,很多的内容要记忆和理解。如:刚刚学完原子的结构,马上又要学习元素的内容,并且要记住常用的元素符号,紧接着更加难学难懂的离子又接踵而来,后面又要化合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相关的计算。面对这么多的知识,学生的感觉就是应接不暇,疲于面对。就好像一座座高山,学生要不断去攀登。在攀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登到了山顶,收获了化学美好的风光,有的学生耐力和毅力不够,所以望而却步,结果挡在了山的这面。从此,对化学科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最后选择放弃。

针对上述的情况,如何去把好化学用语关,克服学生分化点,一直是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化学用语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潜移默化中渗透化学用语

初三的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这门课,刚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的话,只能是适得其反,让学生望而却步,对化学科产生畏难的情绪,削弱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根据教材的编写,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一些化学用语,可能收到的效果比教师强制在一开始就记忆的效果要好一点。如在绪论的第三页的第二段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再如,我们熟悉的水(H2O)、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就好像一块海绵正准备大量吸收化学科的养分,借助这个契机,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水,我们能看懂,但是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能看懂吗?学生的回答是:“不能”。教师继续引导,我们要了解一些元素的元素符号,为今后的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氢—H、氧—O、碳—C、钙—Ca。这时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它们,只是让他们开始接触和了解。

到了第二单元,出现了很多物质和一些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每出现一种物质,就把对应的化学式写在名称的下面,然后告诉学生这种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并写出元素符号。对于文字表达式,采取先写出文字表达式,然后将各物质的化学式写在相应的物质的下面。不断的出现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和相应的元素符号,从化学教学起始阶段就不断渗透有关化学用语的知识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的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化学用语,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加强直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1)微观知识图片化

化学用语的内容抽象难懂,很多时候要靠学生的想象来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学生也易于接受。如:学习元素符号及附加数字的含义可借助图示说明符号的意义:

又如:用右边的图片说明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所以是物理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分开,分成的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微观有新分子形成,宏观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分子好比一个家庭,原子好比家庭中的成员。家庭的成员有多有少,可以少至两个人,也可能是多人构成的大家庭。

(2)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增强直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图片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如果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一些图片,并挖掘出图片所包含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内容十分有帮助。如:讲到原子的构成时,我让学生先观察70页的图4-1(见右图),然后让他们自己说出从这张图片能获得的信息,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我发现原子的中央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原子核有的粒子带正电,有的粒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并且电子不是静止而是运动的。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教师引导、整理出原子的构成,学生感兴趣,而且愿意学,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根据右图可打一个比方,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又小得多,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这样,学生对分子、原子的体积就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根据学科特点,实验是重要手段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方式。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借助实验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知识和概念,让学生顺利地对化学中的微观知识理解、掌握。

如:在学习分子、原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过程:

性质③: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在运动?

1.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分析: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分析: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问题】: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把等量的品红分别同时加到装有等量的热水、冷水的烧杯中,观察品红扩散的速度是否相同?

【现象】:

【结论】:

这样环环相扣,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了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知识点就逐渐在学生的认识中形成和掌握。因为有现象展现在眼前,并且是一步步通过实验理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易到难,很好地掌握了看不见、摸不到的分子知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时,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动笔,所以印象是深刻的。通过在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来熟悉化学方程式,通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看到铁丝表面有红色的固体出现,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根据这个现象,红色固体是金属铜,溶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有亚铁离子生成,这样很容易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Fe+CuSO4FeSO4+Cu),这样写出的化学方程式相信学生是不会忘记的。

有时和学生谈话,他们说化学最难记的就是化学方程式和一些实验现象,因为要背,今天记住了可能明天又忘记了,听到学生要背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我建议让他们用实验现象来记忆化学方程式和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现象。并且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训练,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后,再调查学生的情况,普遍反应记忆化学方程式没有以前那么难记了,也不会很快遗忘,学生很开心,我也感到欣慰。再看到一些化学方程式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Cu+CO2,学生就不会去死记硬背,而是很快根据这个化学方程式就能描述出现象:黑色固体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领悟物质的微观结构、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例如,用干冰的形成和升华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结果;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原子图像和“原子操纵”技术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让学生用针筒压缩气体或液体,真实地感受气体的可压缩性,感知粒子间存在间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学习目的在于运用,在生活中随处都可找到化学的影子,用学习的化学用语解释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可以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不是死的,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

如在学习有关分子、原子内容时,学生的热情有些低落,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对于微小的这些粒子,学生缺少直观的印象,所以理解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这些微粒看不到,并不代表生活中感受不到。所以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我应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例中感受微观的世界。

如:为了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我在教室前面打开了一瓶浓氨水,先问前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再问后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同学们一致回答:“很难闻”。得到这个答案后,我趁热打铁,问:我在讲台上打开了浓氨水的瓶盖,你们闻到了刺激性的气味?为什么我在前面放置的氨水后面的同学也能闻到它的气味?同学们的沉闷不见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对于分子的运动,变得容易理解,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理解了还需要巩固,我又举出了几个例子: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中午放学后,没进家门就闻到饭菜的香味?为什么加油站要严禁烟火?对于这些问题,由于贴近生活,同学们愿意思考,愿意回答。这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应用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组织一些竞赛活动

关于化学用语的竞赛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全级进行。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进行元素符号的背诵,化合价的背诵及化学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随时进行,即刻出成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另一种方式可在全级展开竞赛,这两年区教研室都会组织全区的化学用语的竞赛活动,通过对这个活动的参与,给初三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既感到压力也有了动力。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的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通过各种竞赛,能使更多的学生攀上化学用语的高峰。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只拦路虎,如果在教学中精心组织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如果这部分的内容教学突破的好,就能把好化学用语关,克服学生分化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

[3]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力生长的探索 下一篇: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