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小区有棵团结树

时间:2022-04-29 10:12:42

和谐小区有棵团结树

“黑甲山”在维吾尔语中是“石头泉”的意思。然而在现实中,这里不仅找不到泉水,还曾经因脏、乱、差而遭诟病。

一年半以前,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从没想过自己也能创业,更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产品还能卖到中亚国家。而今,这一切都随着黑甲山的巨变变成了现实。

居住在黑甲山的热娜古丽原先是一名教师,辞职后一直在家里带小孩。前年年底,她住的片区实施棚户区改造,她搬进了大湾北路西社区“和谐小区”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这次搬家不仅改善了他们一家的生活环境,也让她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热娜古丽有编织手工艺品的手艺,搬新居后,她打算在小区开个小店创业。社区负责人知道热娜古丽的想法后,为她腾出社区居委会的一间办公室作为场地。就这样,热娜古丽又动员一些没事留在家中的妇女一起创业。

6月30日下午,记者在黑甲山片区大湾北路西社区手工制作中心,见到了33岁的热娜古丽, “现在,每个月可以生产200件商品,纯利润两万元左右。”对于眼前的成绩,热娜古丽并不满意,她还计划注册自己的商标,再成立一家公司,将生意做得更大。

从棚户区搬进“和谐小区”

“黑甲山”在维吾尔语中是“石头泉”的意思。然而在现实中,这里不仅找不到泉水,还曾经因脏、乱、差而遭诟病。

57岁的古丽尼沙・司马依40年前就住在这里。她告诉记者,当时,这里居住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大家都自己盖房子,高高低低,杂乱无章,更没有水、燃气、供暖等设施。他们一家4口就挤在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没有上下水,出门就是垃圾场,生活很不方便。

2009年,这里成立了黑甲山片区管理委员会,下辖黑甲山前街、黑甲山后街、二道湾东、金银路、大湾北路西、富康街、二道湾北7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91平方公里。截至今年2月,辖区总户数1.9万,总人口4.6万。

黑甲山片区管委会主任艾尔肯・买买提说,由于片区大部分区域属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地区和棚户区改造区,基础设施薄弱,自建房屋多,流动人口较密集,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大,成了乌鲁木齐市5个重点复杂片区之一。黑甲山片区是距离城市中心区最近的棚户区。

其实早在2007年,乌鲁木齐市就把这里列为了天山区旧城改造的重点。2009年,乌鲁木齐市开始实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300亿元改造棚户区。黑甲山片区再次成为重中之重,计划投入资金26.86亿元。

古丽尼沙・司马依最早一批搬进了大湾北路西社区“和谐小区”的楼房里。“现在这里路平了,灯亮了,垃圾不见了,巷道安全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了。”老人告诉记者。

天山区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艾孜买提・阿布拉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黑甲山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竣工“和谐小区”一、二期,累计建成安置住房1585套;社区配备了医疗服务中心、幼儿园、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百姓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促进了片区稳定。

片区环境得到有效整治

如果说,棚户区改造改变了黑甲山的硬环境,那么,社区化管理就改变了黑甲山的软环境。

“小区卫生每天都有人打扫,而且24小时有人巡逻,以前脏、乱、差的环境变得这么好,有时会觉得像做梦一样。”因棚户区改造,今年70岁的塔吉古丽・买买提也搬进了大湾北路西社区“和谐小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小区健身器上锻炼身体。

自黑甲山片区管委会成立后,管委会结合片区特点,从加大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入手,大力开展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宗教事务管理等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工作,在维护稳定、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片区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有效整治,居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黑甲山片区管委会的便民服务中心,就设在大湾北路西社区的“和谐小区”一期13号楼下,通过低偿、无偿的方式为片区提供房屋的水、电、暖基础设施维修服务。他们还开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片区老年人提供送餐、送报、理发、送医、送药、上门义诊服务;创办困难群众再就业市场,既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也方便百姓购物消费……

在黑甲山片区的4.6万多人中,流动人口就占到了一半以上。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出租房户多的实际,片区管委会积极引导,建立“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查促管”的出租房屋科学管理模式,成立出租房东协会,对片区2105户(栋)1.5万余间(套)出租房屋进行登记备案,引导房屋出租户自觉遵守房屋出租的管理规定。

创业致富的路变宽了

38岁的郭燕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自从1998年嫁到黑甲山片区来,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靠丈夫在外打工赚钱养家。

去年1月,他们一家因棚户区改造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楼房。今年,社区又给她在社区的便民蔬菜店找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元工资,还有“五金”。

郭燕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她说:“没有工作之前,我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孩子想吃什么好吃的,只有过年、过节才能买。现在,我家日子明显好过了,孩子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满足了。”

去年6月10日,乌鲁木齐市首次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热娜古丽在社区的帮助下获得了10万元贷款,她专门花了5万元配备了一台电脑绣花机。

从最初的纯手工刺绣,到现在的机器刺绣,热娜古丽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生产的产品有60多种。有的刺绣产品还卖到了中亚国家,收入自然也不断增加。

如今,已经有14名妇女加入到了热娜古丽的团队。

和热娜古丽不同,魏颖在没有搬进“和谐小区”之前就在做酒水销售的生意了。但是由于老店面环境脏、乱、差,治安不好,连员工都招不上,只好关门。

“这两年,周围环境改善了,交通也方便了,员工也好招了,我们又开始重新做酒水销售生意了。”魏颖说,现在,她的公司员工人数已达到11人,他们还拿到了一家内地酒厂的新疆总权。

在黑甲山片区困难群众就业市场,记者见到了来自玛纳斯县的俞桂玲。今年53岁的俞桂玲在市场里租了两个门面,一边卖布料、一边做一些手工缝纫的活。“社区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让生活过得更好。”

“团结树”下共建美好家园

在黑甲山后街社区北湾街798号院,孩子的嬉笑声不时传来。捉迷藏、跳皮筋……暑假刚刚开始,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玩耍。

这个院子的主人叫马国忠,今年69岁,不过大伙都喜欢叫他“老马哥”。在他的院子里住着维吾尔族、东乡族、回族3个民族的24户人家,墙上一个酷似灯箱广告的“房屋租赁明细栏”记录着租房人信息。据说这个院子最多时同时住过10个民族的租房人。

院子里大大小小有21个小孩,有的小孩就在这里出生。租户大多都在外打工,也没时间照看孩子,时间久了,“老马哥”不仅是房东,还成了大院里一群孩子的“保姆”。就连上学前班的孩子也叫他“老马哥”。

9岁半的努尔曼古丽・亚森唱着汉语儿歌《丢手绢》,她告诉记者,这是“老马哥”10岁的孙女给她教的。刚刚6岁的韩伟江经常说几句维吾尔语,他的父亲韩忠林说,他们4年前从兰州搬来打工,家里的大人都不会维吾尔语,韩伟江也是在和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学会的,现在都成了大人们的“小翻译官”了。

院子中央有棵海棠果树,上面挂着一个“团结树”的牌子。在黑甲山片区,这样的小院还有2000多个。

在黑甲山片区采访时,记者深深地感觉到,这里的团结、互助形成了一种风气。

在二道湾东社区租房子住的马爱军,3年前患上尿毒症,给本来条件就不好的家庭带来了更重的负担,但是邻居都很关心他,已经给他捐了好几次款了。马国忠老人资助自己院子里的一个维吾尔族小孩上学;魏颖时不时地看望周围的孤寡老人……

巷道整齐了、卫生干净了、楼房竖起来了――黑甲山片区变了;然而,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精神面貌也在变化。

今年3月,片区管委会专门邀请了民间慈善家阿里木・哈力克来演讲,引起了群众强烈的反响。家住黑甲山北湾街11号的艾尼阿江・买买提说:“我要向阿里木兄弟学习,学习他身上爱国、感恩、团结、互助的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上一篇:亚博会,给力新疆――亚博会给新疆带来什么 下一篇:单飞梦VS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