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4-29 09:59:28

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摘 要: 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滑坡,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深入分析了潜能生的表现特征及成因,并探索出了潜能生的教育对策: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潜能生 成因分析 教育对策

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滑坡,传统观念中的“差等生”成为就读主体,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收底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属于被忽略的群体,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教育失效问题突出,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潜能生――那些由于学习成绩、后天环境、教育不当等不良影响而造成学业成绩、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给予解决。本研究从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表现特征出发,分析问题成因,为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教育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表现特征

潜能生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三类:厌学、心理障碍、道德品质低下。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1]目前潜能生厌学的现象比较常见,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自卑心较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经历中缺乏成功的体验,不断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在大学生和初中毕业打工大军的夹缝中艰难地寻找就业机会和岗位,看不到前途和希望。部分潜能生出现心理问题,消极厌世,过分自卑,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有些潜能生甚至出现道德品质的败坏,故意破坏学校公共物品,盗走学校设施设备和同学的财物,有自己的小团体,在学校内打架斗殴,造成伤害事故,甚至触犯了法律。

二、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成因分析

潜能生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不当的原因,深入探析潜能生的成因,对我们准确把握潜能生的思想脉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潜能生的影响。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其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非常大。采取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包办,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脾气霸道,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同学相处,耐挫力不强,能力不如别人,不肯下苦功,最终成为学习和思想上落后的潜能生。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教育方法简单粗鲁,经常严厉惩罚孩子,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不善于与孩子沟通,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得孩子的性格行为变得偏执,心理上漠视他人的感受,缺乏团队精神。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家长放任孩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有些孩子变得冷漠、自私、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差,有些还结交社会上行为不良的朋友,染上恶习。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对潜能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自出现以来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学生的成长无不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问题的出现与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是分不开的。首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门类多而杂,理论课多,实践课少。有的专业开设了一些与本专业不太相关的课程,有的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深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采取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不恰当。只有对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师资队伍不健全。如新专业和紧缺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欠缺,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专业知识老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欠缺,等等。

(三)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潜能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受到社会的筛选,还要受到社会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影响。文化市场上书籍、影视、网吧中的色情和暴力严重干扰、影响、侵蚀着潜能生思想的健康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群体意识淡漠,道德评判标准差异较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思想迅速滑坡。

(四)潜能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入学年龄为15―18周岁,身体和心理上均未发展成熟,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欠缺。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尤其是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庭,从未单独生活过,特别不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

三、中等职业学校潜能生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说:“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2]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只有提高教师素质,才能够做好潜能生的工作,使他们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上。教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3]教师要做好潜能生的工作,就必须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育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其次,改进教育方式。只要理念更新,教育得法,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加上潜能生自身的拼搏努力,他们就能够不断开发潜能,成为优等生。教师首先应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潜能生一般挨批评多,受表扬少。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及时发现挖掘潜能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培养,让他们在某一点先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另外,教师对于潜能生的教育要注重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创造空间,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建立全面评价机制。分数对于潜能生来说是一种灾难。因此,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的方式,建立多种方式并行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发展,捕捉潜能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发展自己。应该对潜能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方式来发掘和展示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由团队干部、班主任兼任,他们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教育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水平上。学校要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师资落实,经费到位,设立心理辅导站,安排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同时,应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校除确定专职教师每周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其次,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有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初期的教育内容可以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随着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内容就要侧重于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心理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学校应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的方式,向潜能生系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或者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团体心理辅导。

(三)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

首先,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育人环境。积极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潜能生处在热爱生活、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集体中会感到心情舒畅,学习、生活的效率大大提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使朝气蓬勃的潜能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才华,奋发进取,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家校联系,构建沟通桥梁。在潜能生的转化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相互配合的育人氛围。学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工作。如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几位家长做家长委员会委员,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并监督学校的工作;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选择潜能生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通过电话和网络邮件进行双边联系。另外,学校要加大家教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聘请教师给家长上培训课,讲授家教知识;在校刊中开辟家教专栏,刊登家庭教育的文章;邀请优秀家长介绍家教经验,等等。

最后,利用社会大课堂,优化教育环境。目前,很多学校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建立联系,让学生从社会大课堂中受益。2008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以来,首批481家社会资源单位面向北京市2000余所中小学的100多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5]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补充新鲜血液,将推动家庭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应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为学校教学服务,敞开校门,向企业开放,邀请有关人员做法制报告、优秀事迹报告等,聘请有关人士作报告、联谊共建等活动,使部分社会力量渗透进校园来,帮助潜能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另外,在课余时间组织潜能生到工厂企业参观、实习,到社区中开展“学雷锋”等义务活动,到抗日老区走访调查等。对社会的感知和熟悉会使潜能生调节自己知识技能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2004,(7):53-55.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3]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11-216.

[4]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388.

[5]蔡继乐.在社会大课堂中汲取丰富营养――北京利用校外资源推进素质教育纪实..

上一篇:十九世纪中期慈善组织对伦敦贫民住房改善的努... 下一篇:卫生高职院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