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训练(三)

时间:2022-04-29 05:28:47

议论文阅读训练(三)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用宽容作生活的底色

“宽容”一词出自拉丁文,原意是宽大有气量,能容忍别人。《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历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团,每个集团总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不宽容来自对人类生存的恐惧。斯特恩有句名言:“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与正直、善良、诚信等中华传统的优秀品质一样,宽容的品质对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弥足珍贵。宽容,展示的是一种大度的气量,一种宽阔的襟怀,释放的是一种善良的意愿;宽容,是自我人格的完善,是情感的升华,是人气、人脉的积累与拓展。季羡林老先生在烈日下为傲慢的北大新生看守行李,他用宽容告诉莘莘学子什么是君子一诺,什么是高尚人格。

宽容是一种智慧的艺术。威廉・詹姆斯说:“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儿时的沈从文活泼好动且贪玩。有一次上学时偷跑去看戏,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结果书包丢了。可沈从文的老师宽容地把这理解为孩子的天性,然后把他带进办公室慢慢地开导:“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沈从文幡然悔悟。从此,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往日的顽劣脾性,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后来成为一代大文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极具宽容心态的教师,他深深地知道:“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谅解也是教育”。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作为。

宽容还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一天清晨,音乐家施特劳斯下榻的旅馆来了两位怒气冲冲的俄国军官,他们是来找他决斗的。原来,其中一位军官的妻子每天都让花店给施特劳斯送去几朵玫瑰花,俄国军官怀疑其妻送花之举,有献媚于施特劳斯之意,遂迁怒于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得知事情原委后,带着两位军官来到了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里,然后对军官说:“不知二位先生能否将你们所说的那些花挑出来?”望着房子里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鲜花,两位军官相对无言,遂向施特劳斯表达歉意,行了军礼后不好意思地告辞而去。一句宽容的话语化解了一场危机。高尔基说:“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面对火气正旺的俄国军官,施特劳斯如果以牙还牙,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人生在世,总会碰上一些让人头疼的人和事,更难免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此时,我们当然可以横眉冷对,针尖对麦芒。然而,争执只会制造敌人,而不能交到朋友。只有懂得宽容与让步的人,才能消除双方的矛盾和误会,懂得宽容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友谊。施特劳斯的宽容让人从中看到了理智的光辉。

宽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人性万种,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中说了一段对宽容独到见解的话:“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人生在世,谁没有被别人伤害的时候,无论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应当用智慧和大度的胸怀去化解。倘若人人都能宽容,则温情四起,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都用宽容作为生活的底色,涂抹和谐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选自《福建日报》2014年9月5日)

1.阅读文章,结合你的感受,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处补上合适的句子。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修养,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宽容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一种无上的福分;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3.下面的两个事例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请仔细分析,说说这两个事例用于证明哪个分证点更合适一些?并简述理由。

(1)在英国,调皮的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偷偷地杀死了校长的狗,校长惩罚他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狗的骨骼结构图。这个包含宽容的惩罚让小麦克劳德追悔莫及并深深地爱上了生物学。

(2)安妮・莎莉文默默捡起洋娃娃的碎片,用宽容向生活在寂静黑暗世界里的海伦・凯勒诠释了爱和幸福。

4.人类的不宽容来自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请说说我们应如何来宽容别人?

5.面对找他来决斗的军官,施特劳斯为什么带着他们来到了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我们应从施特劳斯的做法中学习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善是精神的契约

陈全忠

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

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

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

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

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的世间中的任何一个人。

――[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

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而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抹去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理,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是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它是自为的,没有谁强制你。

善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给予恰当的帮助。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轻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

我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世界抛弃。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4年第8期]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试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

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

4.文章第六段引用马丁・尼莫拉的短诗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上一篇:一杯白开水的挚友 下一篇:加强宣传在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