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空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4-28 12:31:06

论“吃空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从机关公务员队伍到中学、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吃空饷”等钻法律空子和制度漏洞的现象屡屡被曝光,禁而不绝,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吃空饷”看似小事,实则危害重大,是财政与编制的肿瘤,助涨腐败风气,有损政府公信力。“吃空饷”问题唯有从财政和编制透明化、监督检举机制、问责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入手,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方能标本兼治。

【关键词】吃空饷;透明;检举;问责

公务员队伍腐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部分领导干部骄奢腐败、挪用公款、收受贿赂,不仅社会和法理难容,就连其自己也害怕见光,害怕被曝光。也有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体制机制漏洞长期侵吞国家财政资产,更有甚者认为自己白吃点国家的“皇粮”根本算不上是腐败。近几年来,“吃空饷”成了一个常见的舆论焦点,各种媒体屡屡曝光评论,各种“剧情”频繁出炉,各种“吃法”层出不穷,而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吃空饷”是指在国家财政所供给与支持的单位中,通过占用机构编制,套取国家财政工资津补贴的腐败行为。其形式多种多样,但多表现为“占编不在岗,拿薪不上班”的情况,非法占用财政编制,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流失,侵蚀社会积蓄,增加财政负担,也严重影响机构信誉、行政效率和社会公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单位的人事流动和人事工作的创新。事实上,吃空饷之人往往不是“等闲之辈”,大多数都是领导干部子女,某些人的特权思想仍在作怪,时时觊觎着提拔年轻干部的空子,乘机塞进自己的子女和所谓的“自己人”,依仗着自己的权力地位优势,套取国家财产,有的虽然编制岗位都在,但是从事“第三产业”,赚点额外收入,“只闻其名、不认其人”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单位同事领导有些时候是敢怒不敢言。

一、“吃空饷”现象的原因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认为,查处“吃空饷”有两个难点,人员编制不透明性带来的根源性因素和监管程序上存在的漏洞。他说:“如果管理机关仅依靠被查单位的上报情况查处,相当于让他们自揭伤疤,必然会出现虚报或隐瞒。”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吃空饷”问题难以查处、屡禁不绝的原因。

第一,行政主体面临的角色冲突,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抛弃信仰与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急剧进行,个体、竞争、利益等观念猛烈冲击着当下的行政主体,并使其身上的个体公民和人民公仆的角色冲突愈发明显。兼顾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和公共利益的维护两种价值取向,使得部分公务员和领导干部面对诱惑节节败退,最终道德沦丧。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显示个人权力,满足面子与虚荣,帮亲戚朋友安置编制,拿权力当人情;更有甚者借增编进人时收受贿赂,或用“空饷”送礼,实与买卖编制名额无异。“发空饷”与“吃空饷”之间呼应配合,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其隐蔽性和危害性。

第二,编制、财务、监管等制度和体质存在漏洞。首先,单位每年的编制规模、编制变化和财务预算等情况透明度低,并不向社会公众公开,甚至很多工作人员对本单位的编制名额和财务状况等都很不清楚。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仅存在于当事单位和公众舆论之间,也存在于当事单位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其次,由于制度和规定的缺乏,单位自查动力不足,各种考核考评形同虚设,内部监督软弱无力;而外部的监管和监督又处处受制,惩罚机制缺位,问责过轻,因而对“吃空饷”的预防和查处流于形式、捉襟见肘,起不到应有预防和震慑作用。

二、“吃空饷”现象防范对策

第一,防止“吃空饷”要敢于“晒”,在阳光下运行。“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晒”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是“晒”编制状况,增加财务和编制上的透明度,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完善编制实名制。近些年,编制实名制是清查“吃空饷”的主要手段,即对在编人员实行实名管理,确保实有人员、编制数量和财政拨付相互对应,联动管理,完善各种业绩考评、考核机制,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要严格落实到人。编制实名制也暴露出一些漏洞,所以不能只局限于总量控制,还要加强技术手段,避免政策失效。

第二,完善监督检举机制。对“吃空饷”的监督,也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单位内部要严格按照规定,从人事录用环节开始,到人员离职,把好编制变动的每一关,并定期如实公布单位编制情况,自觉接受外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人大、纪检和相关人事部门,要严格履行监督义务,细心把关,定期检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部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宣传,完善检举机制,畅通举报程序,鼓励知情人勇于揭发检举,对所举报情况严格核实,及时向社会舆论和媒介等通报核实情况,并对检举人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奖励。

第三,设置“高压线”,严格问责制度。近些年来,对于“吃空饷”等隐性腐败频繁浮出水面,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其带来的危害也愈发严重。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吃空饷”等问题现象并没有提出明确条款来对接,导致在查处时无法可依,问责过轻,连开除、辞退等措施都很少出现,更别提让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严格问责惩罚制度也成为了堵住空饷漏洞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国家要对“吃空饷”等人事、财务违法情况进行立法规范,形成法律制度的保障,确保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对于擅自长期离岗、“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冒名顶替上岗等情况,一经发现并查实,财政部门要立即停其工资,监察审计部门展开调查,对国家财政的损失依法追偿,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其违规违法的风险和成本,让以身试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对“吃空饷”这样的隐性腐败行为形成良好的预防和遏制。

参考文献

1 吴之如,编制不透明 难查“吃空饷”[J],财政监督,2012(22)

2 王捷,预防“吃空饷”要敢于“晒”财政[J],农村工作通讯,2011(20)

3 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

上一篇: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 下一篇:浅论影响中国古代官员政治素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