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调适

时间:2022-04-27 05:00:15

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调适

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情况正在增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辅导员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以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大学生影响

长期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地方本科院校一直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但是相比教师而言,辅导员在进修、晋升、科研上存在着更多的压力。同时,由于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师源性”心理障碍情况也正在增加。所以加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加强和改进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思想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思想。他们直面学生,是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从主体角度来讲,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的。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作为个体的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进行阐述的。显然,高校辅导员普遍有着强烈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愿望。积极投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实现了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愿望,同时也为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全发展的保证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状态的辅导员,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善于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变化,能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从而采取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能以其自身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人生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等心理行为品质给学生以感染和示范。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其中25―35岁者约占80%,尤其刚进校的辅导员,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完整,而且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率先完善自我。

二、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

1.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辅导员是学生的楷模,辅导员的言行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其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辅导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能在师生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2.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不健康的心理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少数辅导员在与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得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倾向很容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经常把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急躁性格表露给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心理障碍。事实表明,辅导员的言谈举止和心境、情绪、心理品质等都直接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不健康的心理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真正关爱学生,不能公平、正确地对待学生,处理方法也将消极不合理,甚至有时会不顾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而使用讽刺语言中伤学生人格,让学生屈服。而学生没有可以宣泄的环境,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压抑在心里,从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发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积累下来,要么爆发,要么转化。如果辅导员不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干涉,或者辅导员本人就有心理疾病,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厌恶老师,使师生关系紧张。

(3)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

随着社会多元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许多行为问题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大学辅导员如果在学生产生困惑时不能给予及时的心理帮助,或辅导员自己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不能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还会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会失去对生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二)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角色与自我的冲突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承担着多重角色。多重身份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和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而这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又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这往往是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2.表率与常人的冲突

“五育并举,德为先”。在学生面前,辅导员需要以榜样姿态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形象出现。正是这种期望使辅导员往往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刻意限制自己,而不能正常、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创造性与常规性的冲突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自己首先必须永葆青春激情、富有创新意识。然而辅导员工作既具有常规性、又具有细致性,而且各高校往往制定了辅导员队伍稳定化、专业化等规定,往往一干就是数年,难免产生单调、枯燥、乏味的情绪体验和心境。

4.工作负荷与自身价值的冲突

在当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辅导员基本是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其次,辅导员在学生毕业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为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

5.职业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冲突

我们知道,如果职业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个人能力一时难以适应便会导致焦虑感;另外,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评聘分开与竟争上岗还导致辅导员产生挫折感和压力感。

(三)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工作重要工作之一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辅导员是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其工作性质就是要研究学生个性规律,并按规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辅导员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

2.辅导员要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辅导员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因人施教的前提。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引导和交流,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3.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中,应建立辅导员保障激励机制,为辅导员自身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证。在物质上,要加大力度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精神层面上,要以多种激励方式让辅导员能享受到成功感、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归宿感;在心理健康上,学校应有计划的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通过领导谈心、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为辅导员广开心理宣泄的渠道,提升辅导员心理素质,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其个人成长上,要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总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其自身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需要。“以人格力量育人”,这是心理教育的灵魂,也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因此,辅导员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以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上一篇:抛石挤淤在小型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筑施工中监理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