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思考

时间:2022-04-27 10:24:01

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思考

*乡位于县城西端11公里处,是典型的城郊乡镇之一。全乡总面积50.4平方公里,现辖3个行政村,1个乡开发区,1个城郊林场,3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158户,7719人,耕地4.2万亩,人均占有5.4亩。全乡土地、林木、光热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农作物种植素以棉花、蜜瓜为主。多年来,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产业,其比重为93.7%,草畜、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的收入仅占了农民收入的6.3%,形成了以棉定收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和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制约并困扰我乡发展的主要难题。要尽快改变当前现状,破解这些难题,最主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足本乡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生态、特色为主的现代农业,狠抓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展农民增收领域,较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一、紧紧依托城郊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只要依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农产品,才能顺利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才能彻底改变我乡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今后,我们将积极按照“面向市场需求、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发展、无公害生产、打造优质品牌”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优质蜜瓜、优质果品等特色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切实抓好万亩优质蜜瓜基地建设。继续坚持创新种植模式,创建优质品牌,返季节、无公害生产的发展理念,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集中办班培训等手段,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的种瓜技能和水平,帮助其树立市场品牌意识。在稳固现有客商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招商亲商力度,广泛地在大中城市、大中客商中寻求合作伙伴,以更多的订单保障瓜农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力争于*9年使全乡优质蜜瓜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亩均产优质商品瓜4000斤以上,亩均较棉花收入新增1500元,农民来自瓜产业的收入达到35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2131元,将我乡创建成为名副其实的“蜜瓜之乡”。

2、培育千亩优质果品示范基地。超前预测市场需求,按照“引良种、扩面积、盯住做、不放松”的思路和设施农业“万元田”的模式,利用3—5年时间新引进示范栽植适口性好的优质红堤葡萄、山东大枣、陕西蜜桃等优质果品,示范区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以此带动农业结构内部调整步伐。

3、大力实施棉、畜良种工程。继续坚持“育良种、提品质、压面积、增单产”的棉花生产思路,在巩固提升已建成的万亩棉花繁育基地成果的同时,严格按标准化生产要求,力争在三年内使全乡棉花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亩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草畜产业发展中要突出抓好肉牛羊品种改良,在提高出栏率上下功夫、出成效。同时要引导扶持农户积极发展獭兔、狐狸等特色养殖业,以此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二、牢固树立生态兴乡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改变传统的生态观念,用新的理念定位现代生态建设,引导、鼓励各级组织、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投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降低各项投资成本,使生态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彰显,从而推动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严格落实农业节水措施。充分利用电视、录像、网络等现代媒体,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和全社会普遍增强节约用水意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大胆地在农业中试用滴灌、管灌等现代节水技术,示范面积达到千亩以上,有效控制、缩减大水漫灌农作物面积。建立健全有效的节水灌溉机制,充分利用好地表水,限量开发利用有限的地下水,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足量的生存水。

2、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以生产无污染绿色食品为目标,大力倡导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多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积极控制化肥使用量,防病灭虫中全程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品,力争利用五年时间,使全乡80%以上的农产品达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

3、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继续在全社会倡导“植绿、护绿、美化家园”的造林绿化理念,采取乔灌结合、经济林与防风林结合、宽林带建设的多种模式,切实转变造林绿化的传统方式,尽力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要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下大力改革林权制度,进一步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确保新植林木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4、合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充分借助城郊优势,大力弘扬我乡“农家田园”的特色文化,引导、扶持近集镇农户合力发展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田园风光”等观光休闲农业,逐步形成片区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县城居民和远方的游客来我乡游乐观光,以此就地转移我乡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全乡二、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积极做好农业“外延”文章,夯实增产增收基础。

(一)强力打造企业旗舰,提升农业产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强带动”的原则,加强与外地知名龙头企业的长期合作,以订单形式将我们的特色产业变成他们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与此同时,以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逐步培育如蜜瓜保鲜储存、番茄加工、果品加工、棉纺品深加工等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大胆探索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循环发展的成功之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二)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引领农业产业。我们将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生产、运输、贮藏、销售等关键环节,积极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和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以销定产,缩短优势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建立、完善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开展网上交易,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直销、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货畅其流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大力推行“专家大院”、“专家+协会+农户”等模式,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等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率、到位率。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全面实现“双千元田”和“万元田”目标,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三)创新激活土地流转方式,助推农业产业。

我们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采取转租转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等方式激活土地流转,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根据生产需要适度集中到能人大户或村组集体组织手中,积极对外寻求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伙伴,以股份或租赁等多种有效形式将其变成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同时大力解放劳动力,使大批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四)大力培养新型农民,调活农业产业。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我们将按照贴近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广播电视网络、农村中小学等培训资源,着重抓好文化知识补习、实用技术培训、经营能力提升三个重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型农业技术,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重点在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农机应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培训农民实用技术骨干*0人次。支持农村业主、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通过进修培训、考察学习等途径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成长为眼界开阔、理念领先、勇闯市场的经营型人才。通过加强宣传和示范引导,唤醒农民群众提升自身素质的进取意识,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快集镇建设步伐,为发展全乡以二三产业为主的集镇经济、输转富余劳动力搭建更加适宜的平台。采取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扶持的办法培养一批劳务能人,让劳务能人带领本乡本土的群众走出去务工创收,从而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系,促进和激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源动力,力争明年全乡输出富余劳力1000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人均增收75元。

通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实现全乡经济总收入9250万元,年增速为10%,其色产业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96元,其中来自特色农业的收入占到24.5%,我们将紧紧围绕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经营为内容的现代农业,真正实现农业和农民收入实质性的增长。

上一篇:郊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思考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