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点燃农民“中国梦”

时间:2022-10-12 11:12:07

现代农业点燃农民“中国梦”

摘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最广大人民在农村,因而实现大国梦、强国梦,离不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是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对于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中国梦;莱芜

党的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只有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经济转型,城乡统筹,这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也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但是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农业举,百业兴,实现大国梦、强国梦,离不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四化同步”的提出,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莱芜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现状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莱芜市现代农业发展引人瞩目:以占全省不足1%的耕地、1.5%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全省11.4%的蔬菜出口额;2012年,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农产品出口额达33373万美元,连续4年蝉联出口创汇“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突破万元,达到10887.37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2974元、1441元。近年来,莱芜在22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点建设实施“三辣”、精细菜、食用菌、莱芜猪、樱桃、花卉、中药材和休闲观光农业等8大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农业现代化示范板块区,积极促使各类资源向优势区域流动配置,“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二、莱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三种典型模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即“万兴模式”。万兴公司是一家从事生姜和大蒜种植、加工、销售的部级龙头企业。从2006年开始,公司通过3个镇的5个村委会,连片承租800多户农民的5000亩土地,进行基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产品达到日本有机食品和欧盟GAP标准,每吨出口价格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普通产品的7倍多;农民土地每亩可获得600元的租金收入,在基地打工一年可获得8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年收入是原来的4倍多;村集体负责协调服务,可获得每亩100元的组织管理费,年收入5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农民、村集体“三满意”。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

(二)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即“高塘模式”

苗山镇高塘村是个偏远的小山村,大多是山岭薄地,原来只能种红薯、玉米等,亩均收益不到500元。2005年,在市烟草公司的支持下发展黄烟种植,本村410亩耕地全部流转种植黄烟,部分村民还到周边村和博山区南邢等村租地种烟。目前,村民种烟面积超过1200亩,亩均收益3000多元,是原来的6倍多,仅黄烟一项全村年收益就达360万元,人均近万元;村民储蓄额1000多万元,户均6.8万元。

(三)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即“山东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个具有多功能、高品位、综合性的旅游渡假区,集科技种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康乐美食于一体。它是由山东固德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景观与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上,突出了农业科技示范这个主题,加入了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创意文化、园林文化等元素,使园区不仅承载着农业科技示范带动的功能,还具有指导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休闲度假作用。科技种植区五个科技展示大棚面积共有34000平方米,分别种植热带植物、热带水果、生姜、蔬菜、花卉等共1200种植物。园内雪野山庄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按四星级度假村标准建造,能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会议等服务。

三、莱芜市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做法

莱芜市把现代农业建设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创新服务政策措施,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

(一)土地流转方面,建立了“一个中心”,实行“双奖制度”

“一个中心”就是在市、区、镇三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屏幕及时提供和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并指导和帮助农户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档案。同时,在村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点,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双奖制度”就是由市财政对组织流转耕地的村集体和受让耕地的大户或企业,分别给予每亩50—100元的奖励。

(二)技能培训方面,造就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向群众发放“培训券”的方式,大规模开展免费培训。对急需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转业退伍军人等群体,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三)资金投入方面,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莱芜市地方财政“盘子”并不大,但在财政支出上大力度向农业倾斜,以此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主要措施有三:一是用财政的钱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将市级用于发展农业的财政经营性支农资金和部分土地出让收益集中起来,变拨为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有限的财政资金产生了倍增效应。二是用农民的钱开展融资。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进行确权发证,允许以农村和农民的产权进行抵押融资,把“沉寂”的资源变成资本。三是用企业的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为农民创业和农业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四)政策扶持方面,切切实实扶持现代农业发展

对农业发展给予特殊的呵护,主要制定了三项政策:一是特色农业乡镇奖励扶持政策,每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财政收入未过千万元的特色农业乡镇,培植壮大地方财源。二是特色农业风险保障政策,针对高效经济作物高风险的特点,将生姜、大蒜、黄烟、林果等经济作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实现了主要农作物保险全覆盖。

四、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民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等手段,以现代化的技术来装备农业,来提高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最终实现农、工、商一体化。

(一)积极培育和宣传农产品品牌

要更加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善于认清和发挥自身优势,从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做好发挥比较优势的文章,不断增创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就莱芜而言,要通过举办中国(莱芜)生姜博览会,大力推介地域品牌,如“中国生姜之乡”、 “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还有被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的莱芜黑猪、中药珍品白花丹参等等,放大竞争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要把这些地域性强、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好的独特资源优势转化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把“小姜蒜”做成高效益的“大产业”。

(二)注重农业规模经营

农业规模经营,既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又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今年3月,总理在江苏调研时指出,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也是未来的努力方向,土地同样可以打出“黄金”。对农业规模经营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规模经营的突破口,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为目标,以承包经营权资本化为基本取向,引导农民采取租赁、转包、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构建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采取配套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三)坚持市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只有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现代农业才有发展动力。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要牢固树立市场理念和世界眼光,紧盯市场需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做到 “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有什么标准就按照什么标准去组织生产”,实现传统农业从适应自身向适应市场、从适应小市场向适应全球大市场、从适应单一市场需求向适应多元市场需求的转变。只有坚持市场导向,让农业在紧密对接国际、国内大市场,在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不断增值,现代农业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长为特色、优质、高效的主导产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近年来,莱芜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大提高,但基础仍然不牢。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着力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抓好以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全市农田抗旱保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三是着力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把造林绿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四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加快推进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队和农机大户发展,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

(五)坚持城乡统筹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只在农业内部下功夫,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莱芜市借助承担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板块;统筹城乡发展资源,推动城乡土地大规模流转,统筹城乡资金互融互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各类资源向农村配置;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积极促成工农融合发展、城乡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只有坚持以统筹的理念“跳出农业”抓农业,不断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白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9(02).

[2]方言.现代农业科技先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2(03).

[3]董遵,刘敬阳.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和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2(08).

(作者单位:中共莱芜市委党校)

上一篇:清刻本图书的价格与分析 下一篇:楚雄农户畜牧业现状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