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营企业的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22-04-26 01:13:42

论民营企业的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聘用和管理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把握,很难应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超强流动性,甚至存在用人事管理来替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

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对于民营企业的职工来说,有的人在被引进的时候看中的可能是企业给他的比较优厚的待遇,而有的人在被引进的时候可能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自身的发展前途。因此,不同的职工对于企业的期望值存在很大的不同,而有的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得大量优秀的人才从民营企业中流失。

有的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专业性较差,导致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落后。其实,这种专业性的缺乏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不足,没有理论作支撑的实践必然是空洞的,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有的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后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职工的收入分配状况出现不平等。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人才引进的时候也注意到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学历之间的差异、专业之间的差异、技能之间的差异、实践经验之间的差异等等,但是,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分配制度上惯用平均主义“一刀切”的方式,能力、贡献大小等要素没有参与到收入分配,让有才能甚至是稀缺专业的职工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进而只能不情愿地去寻找新的“伯乐”。

2.民营企业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2.1建立雇佣合同制

企业希望得到更多的收益,员工希望得到更多自由。为保证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公平合理的雇佣合同。当前,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雇佣合同不规范的现象,当遇到劳动纠纷的时候,将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到企业的声誉,损害到员工的权益。作为雇佣双方,在签订雇佣合同时,最重要的依据是法律,完善工会制度,让员工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障,是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的重要表现。

2.2广开入口,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

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需要为员工建立正规的人事档案,签订劳务合同,提供培训的机会,合理的薪资待遇等等,都可以作为人才吸引的有效机制。另外,民营企业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创新人才激励的理念,公平地应对个体差异,坚持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为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广开门路,为民营企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2.3重点抓好人才使用性开发,营造好用人育人机制

在用人方面,要结合员工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综合技能等方面,在相同或相近的岗位上选择有优势的人、能胜任的人。同时,要适当给一些年轻有责任心、有追求的人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人才培育方面,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和普通管理者进行培训,另外,在育人机制上要注重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统一,还要注重量与质的结合和统一。

2.4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发展生涯和发展方向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为了长远发展会通过有吸引力的政策引进大量优秀的人才,再通过有效的培训让人才的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分配合理的岗位给适合的人,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普通员工而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其摆正个人在企业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对于员工本身还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都是科学的而且必要的。

2.5建立现代考核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在人才激励方面,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要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体系,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储备工作,让民营企业的“梧桐树”能招来更多的“金凤凰”,并且让这些优秀的人才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考核体系方面,完善分配制度和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的竞争机制,营造“能者上,庸者让”的良性竞争风气,让更多有能力的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凸显出来,为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出谋划策。

2.6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防止人才流失的应对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营企业员工的职责也从单纯意义上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转变成有思想、有创造的企业参与者,绝不仅仅是企业的工人。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竞争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聘任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等等多种措施,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让员工充分的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防止人才流失。

2.7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努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综合条件的变化,构建自我完善的企业文化。通过有效管理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在工作中产生共鸣,树立科学的理念,营造知识共享、文化共享、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形成共同的事业观,确立甘愿为企业发展努力付出的责任感,构建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加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产品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构建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单位:荆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湖北 荆州 434100)

上一篇:关重件和大型复杂结构件的外包管理 下一篇:煤矿如何做好物资计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