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浪潮中的生态园林设计

时间:2022-04-26 10:00:35

城市建设浪潮中的生态园林设计

【摘要】:回顾我国生态园林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态园林的含义,生态园林设计的原则,方式方法。当代国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园林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首要法则,生态园林设计的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逐渐走向和谐是生态园林设计的最终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园林 发展历程 设计原则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活动增多了,我们不再面对饥饿寒冷的考验。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环境与原来相比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青山绿水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为了改善这种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生态学应运而生。发展到今天,生态学已经不止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用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园林设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方法能够让人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我国生态园里设计发展历程

2.1古人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

我国的园林规划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苑、囿是可以看做是园林的雏形。虽然古代没有专门的生态园林设计理论,但是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隐居园林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能够体现出生态的思想。诗人陶渊明的诗句中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超然情怀,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看做是我国生态园林设计的开端。古代人的生态观讲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法则下的天然之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和谐共生,追求“物我两相忘”的生态设计理念。

2.2近代的生态园林规划探索

经过了十九世纪的几场大战,使固步自封的国人认识到了自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力量。在几十年的争取自由生活的斗争过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在近代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建国初期,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生态园林设计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 随后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春天,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换取城市的快速发展。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并不可取的时候,生态园林设计被提上了日程。不管是国外的设计经验,还是传统的园林设计经验的升华,都在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各种探索。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率先开辟了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高技术应用、专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提出了《CQE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 以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景观与旅游AVC三力理论, 最新研究理论:旅游规划3S+3L理论。

海外归来的俞孔坚教授,倡导生态和人文的精神;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提倡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 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经济利益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怎样建设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的城市社会,这是一个摆在所有是所有城市建设者面前的问题。

3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3.1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关于园林设计,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而生态园林设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突出园林设计的生态性,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动物、植物和谐共处的新联系。

3.2生态园林设计内涵

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谐共生的植物空间群落,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合理种植植物,提高绿量,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维持生态平衡;运用美学观点创造优美的园林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憩环境。

4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生态园林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不是件简单的植物配置过程。应该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把握,植物、动物、环境与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存在。

4.2艺术性原则

运用植物的形态、颜色、质地等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植物的选择要统一,不能杂乱无章,同时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以免引起单调和乏味

的感觉。同时运用借景、对景、分景、框景、障景、隔景等方式,创造固有层次感的视觉景观。

4.3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1924年由格林内尔(J.Gri-nell)首创,并强调其空间概念和区域上的意义。1927年埃尔顿(Charles Elton)将其内涵进一步发展,增加了确定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机能作用和地位的内容,并主要强调该生物体对其它种的营养关系。自然界中的各个物种都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即生态位关系,处理好植物的生态为关系才能避免种间竞争,形成健康的植物群落结构。

4.4生物多样性原则

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只有保证了物种的多样性,才能完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证区域内的土壤肥力,小气候循环,使生态系统在面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时候,增强抵抗力。种类繁多的植物树种更能够营造色彩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充实的植物景观。

4.5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环境特点。因此,设计者必须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来选择植物群落,营造园林特色。本地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力,在生态系统中比其他的树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可以大大提高好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减少经济投资,创造经济效益。

5生态园林的设计方法

5.1保持园林的生态平衡

系统的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园林内部的生态系统也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园林的生态型越强,园林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就越稳定。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生态效益,通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保持园林的生态平衡。

5.2处理视觉景观与生态学的矛盾

在现实的园林设计中,为了达到好的视觉景观效果,在植物配置及设计手法上往往忽视了园林的生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的时候,充分了解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既要满足视觉景观的要求,又要有生态性的考虑。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复合树种形成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要大于单一树种形成的植物群落。往往设计师为了追求阵列规模效果,只选择一种树种,这样形成的植物群落比较单一,不符合生态学的设计原理。

5.3生态园林中基础设施的生态设计

在生态园林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基础设施,如何让这些基础设施的设计具有生态型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以园路为例,生态园林中的园路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以工业制成品为原料,如水泥、地砖等;另一种是以自然界中的现成品为原料,如木材、石块等。比较这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以第一种方式建造园路的过程中涉及到开采、加工、运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第二种方法就地取材,不牵涉大规模的运输、加工过程,因此比第一种方法更加具有生态性。

5.4体现生物多样性特征

山,水,植物,建筑[7]是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之中,植物的生态效益是最强的。因此,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设计不同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物种的植物群落是解决园林植物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湿地介于水、陆之间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是最富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我国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农田类湿地是大米的产地,因此,湿地的生物多样是其他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条件,适当的加入一些人工湿地可以有效解决生物多样性的难题。

6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在国外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反观我国,生态园林设计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园林设计的传统手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出生态效益突出,生态结构完善的园林,为日益突出的环境矛盾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继红.谈园林生态设计[J].广东科技.2008(10),88-89

[2] 祁素萍,王兆骞,卢剑波.城市园林生态设计与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5(1),33-38

[3] 许正原.论园林生态艺术设计[J].科技信息.2006(6),213

[4] 张建伟.浅论园林生态化的发展及运用[J].科技资讯.2008(31),131

[5] 高娟.浅谈园林生态设计[J].园林与景观生态.2010(5),52-55

[6] 张婷婷.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1(5)30-33,96

[7] 王克勤等. 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58-62

作者:

毛林强,男(1987-)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沈一,女,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上一篇:复合式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下一篇:系统论在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