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2:52:54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拥有两院院士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顾问班子。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广泛结合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现开设:政策研究、政工理论、经济纵横、公共管理、城乡规划、企业管理、经济与法、财会探析、科技论坛、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教育改革与实践、环保与节能、建筑与经济、问题探讨等栏目,具体征稿事宜说明如下:

一、征文形式与要求

(1) 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证充分;设想可行,结论可靠;条理分明,书写清楚,用字规范,上交电子文件(word格式)。

(2) 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二、投稿及联系方式

1、地址:北京市100055信箱10分箱《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编辑部

邮编:100055,

2、投稿邮箱:csjsllyjlw@126.省略

3、联系电话:010-52882442;52882428;60309377

4、责任编辑:娄宇丽,编辑QQ:824383956, 526848888

5、http://www.省略 (官网)

新闻出版总署:www.gapp.省略/

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网:www.省略/

龙源国际期刊网: www.省略/

三、 说明

投寄论文经本刊编辑部审阅通过后,将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上刊发。每篇论文收到后2天后给予答复是否被录用(敬请及时询问,以防耽误),后,本部向每位作者赠送一本当期样刊,以便使用。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1.1档案数量的增加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档案人才流动性较大,很难培养和留住档案人才。这一点与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一是工作强度大;二是工作比较枯燥、繁琐;三是工资待遇不高。对于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政府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期限的大背景下,我市工程档案部门受理档案验收的承诺期限由7天缩短为3天,而且增加了档案预验收环节,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的骤然加大,对档案人员的耐性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1.2档案数量的增加对档案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服务技术和服务方法比较落后。资料搜集和整理依然仅靠人工处理的方法,信息化发展缓慢导致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普遍较低;(2)即使有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对档案实施了信息化管理,但档案实体的整理和档案信息化扫描的工作进度无法保证即时完成,从而影响了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水平;(3)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设备严重落后。而且各个城市之间城建档案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这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对城建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1.3档案数量的增加对档案利用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档案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档案利用量的增加,加之人员不足、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档案利用需求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由此导致档案部门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下降,从而也影响到部门自身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档案信息,是对我们城市建设档案部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当前形势下,我们有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这一点上难以做到。

2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2.1加强城市建设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1)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以及适当的待遇留人”,广泛吸纳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适当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2)要定期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优秀的管理或技术人才,要给予重点培养。(3)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对工作优异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2.2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1)对档案进行全面的核查,在对竣工档案资料进行移交时,包括前期准备文件、施工文件、竣工文件等资料都要保证其完整、准确、规范和系统。(2)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是档案的著录。由于每个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单位的条件不同,应该研究制定统一的《城建档案著录细则》,以实现档案著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3)合理组卷,在整理过程中如若发现案卷内容混乱,无页码等现象出现时需要重新进行加工,并将有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组卷合理化和规范化不仅有助于科学管理、优化馆藏,还能提高计算机管理的利用效率。(4)档案分类号以及档案题名的准确无误有助于提高检索查准率。对一些含义不清或模糊的题名要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出现计算机无法识别的情况。

2.3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先进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的融合,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一体化:借助相应的软、硬件平台,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实现档案的“三态”同步,从而实现网络检索和在线阅览,大大提高了城建档案的利用效率。我们的社会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期,信息技术的在各行各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城建的档案管理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将一些已经不符合或者陈旧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和创新,以此更好的为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城建档案管理上来,从根本上提高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4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提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由于档案管理单位的人员和编制有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来完成城建档案的实体整理、图片扫描和数据录入工作,也不失为解决当前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该方法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城建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和提供利用工作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5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的“社会意识”

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自身的价值所在。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为社会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我们要注重服务理念、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实现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转变:一是要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以用为主”的新观念,如指引群众通过“依申请公开”的方式申请利用。二是开展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将信息整理加工成册,提供给社会利用。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主动给社会。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充分提高“社会意识”,由此提高自身价值。另外,城建档案部门还要加强自身的宣传,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在城镇化背景下,面临诸多问题,作为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立足自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提供利用,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通过提升价值,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来促进自身发展,进一步提高管理和利用工作水平。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对于现代城市园林建设而言,首先便是生态环境建设。一个优秀的现代园林,首先是设计上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规划是便是一个布局宏大的区域景观设计。因此,这就要求设计者从整体出发,确保园林建设服务城市规划全局。同时,设计中应包含生态环境意识,从而便于实施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现代园林设计应充分体现个性化,从而展现出美妙的景观艺术形象。一个成功的区域景观设计,成功之处表现在3个方面:应得到大众认可,毫无疑问,区域景观的服务对象为该区域中居住的居民,因此,景观设计应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和欢迎。区域景观投入适应之后,可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益,而要防止昙花一现。经过长时间之后,区域景观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同样可以满足区域特定人群的对于生态环境的需要;井然有序的维护管理是区域景观得以长期服务人群的根本保证。所以,在进行区域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区域的未来维护与管理,尽量降低成本。具备上述条件之后,在设计论证的基础上,便可实施园林的设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园林设计的论证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以往缺乏这一环节,导致在园林建设中出现不少的问题,比如材料的浪费、决策不合理等,因此,应完善园林设计规划论证机制。众所周知,园林建设是落实设计的环节,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规划设计意图的过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园林小品、庭院灯、园林种植等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施,保证设计意图落实到位。

2城市园林管理的新思路

目前,城市园林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比如管理意识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创新园林管理的思路。

2.1在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在园林管理中同样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目前的直线式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逐步完善市场管理、质量管理和投招标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各种中介机构、发展咨询服务市场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园林的管理水平。

2.2在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为适应现代园林管理的需要,在园林管理中应首先建立信心网络化的管理网络,设立相关的管理网站,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园林管理的成本。通过增加管理信息的透明度,确保园林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展开。第二,应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比如先进的遥感技术、对城市的绿地现状进行监管,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便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管理,分析和监测绿地的增减情况,对绿地的现状做出快速的反应。

2.3加强园林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在城市绿地管理中,应加强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随着各项管理事业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应建立和完善关于园林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对于城市园林管理来说,应从项目立项、设计到建设,再到养护管理,均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从而体现出依法管理的严肃性。但现阶段,我国关于园林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还有待完善,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把管理的形式通过法律规定下来,某个阶段的管理也必须体现出法律的规范性,对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的现象,应严肃追究责任,并建立信用制度,加快推进信用评定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园林执法力度,确保园林管理依法有序推进。

2.4加大宣传力度,人人参与园林管理

城市园林是市民的共有财产,因此,对于城市园林的管理,人人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挥主人公精神。众所周知,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对于公共事务从来是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因此,这也不利于城市园林的管理。对于城市园林管理部门来说,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提高人们保护园林的意识,自觉与破坏园林的行为作斗争。

3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更加重视城市园林的管理。众所周知,城市园林管理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存在管理技术手段低、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分析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城市园林管理的新思路,主要包括在园林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和坚持依法管理等。希望有助于提高城市园林的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馆藏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和利用,协调处理传统纸质介质的档案资料,将其转化成数字信息,从而使所有馆藏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都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存储。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具备明显的实效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最核心的基本点。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

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一切传统档案馆的效能,还新增了档案编码目录、档案信息检索自动化、档案资料安全存储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业务工作、辅助档案信息立卷、档案馆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自动化标引、安全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辅助档案馆库房管理等各方面的功能,这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的另一个基本点。

(三)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

当下,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城市建设档案资料依然以纸质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空间当中。为改变这一传统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直接将资料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用户,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集中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档案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分散制、集中制,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也一样。城市建设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具体是指档案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档案资料,而集中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馆内的所有城市建设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另一方面,统一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较分散管理模式而言,城市建设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对档案管理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在对新型档案或跨类别档案的管理上出现交叉、空白,能促进统一档案发展规划的形成,同时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利用和安全也更有利。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馆内所有的档案类别,还需要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其他专业部门的配合——它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组织和实施,且能构建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以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档案服务工作。

(二)档案馆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支持。

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不管是部门协调、人员组织,还是业务推广、资金保障等,我们要想做好档案工作及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档案馆领导应积极将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上工作日程,如针对档案工作时间节点紧张、录入目录的工作量巨大等问题,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短期外协工,专门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完成数字化加工、录入目录、整理资料等工作,确保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按期顺利实现。

(三)建立健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网络。

城市建设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服务。在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时代里,档案的形态及管理方式均发生了重大改变,致使档案服务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档案馆有必要成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做到层层分工落实,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早日实现,为服务奠定基础。如城市建设档案馆积极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由各部门主管共同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总体协调、安排及监督等工作;由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每一个部门的档案兼职人员共同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将各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数字城市(Digital City,DC)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狭义上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网络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1]。数字城市的提出成为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亮点,随着数字城市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1.1.1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定量剖析,提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2]。

1.1.2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来描述或揭示文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一定研究目的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它是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在长期文献信息统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1.2 统计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数字城市”为检索词,时间跨度选取2006-2011年共6年的数据,即检索条件:关键词=数字城市*全部期刊*年=2006-2011。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论文共计1704篇,剔除通知、会议、纪要、讲话等,共获得有效论文1117篇。

2 数字城市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1数字城市研究发文量分析

在cnki学术趋势搜索中以数字城市为主题检索,数据整合分析后得到该领域论文数量在1997-2011年的变化趋势,经分析得:

1998-2003年我国数字城市领域的研究一直呈现增长态势, 2000年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将信息化列为专项之后,论文数量明显增长,2003年达到顶峰;2004-2006年间研究呈现下降趋势且发文量相对平稳,该阶段论文对数字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进行了分析;2006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达到历史高峰。

2.2论文作者分析

通过对2006-2011年间数字城市领域论文作者进行统计,获得有效论文作者1771位,其中,李琦发表文献9篇,排在第2、3位的分别是邹逸江、黎林峰,这些作者均为数字城市研究领域的积极型研究者,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城市理论。

2.3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揭示了文献信息集中离散分布规律,该规律有助于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实质刊载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4]。

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中国建设信息》、《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载文量最多,载文数量189篇,占论文总量的16.92%,《中国建设信息》刊载量连续3年处于领先地位,为研究者快速查找数字城市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

2.4关键词分析

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近6年数字城市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共计1380个,列举出现次数较多词并对相近的词进行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关键词统计结果表

序号 关键词 出现次数 所占比例 序号 关键词出现次数 出现频率

1 数字城市 48234.93% 6数据库503.62%

2 地理信息系统 17512.68% 7应用302.17%

3 虚拟现实 977.02% 8 地理空间框架 221.59%

4 城市规划 63 4.57% 9 数字化 211.52%

5 信息化 594.28% 10电子政务 201.44%

3 数字城市未来研究热点

3.1智慧城市的研究是数字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数字城市领域中核心作者李琦认为:数字城市是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城市也将向智能城市发展。通过一些核心作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作为数字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3.2地理空间框架的研究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仍是研究热点

通过对数字城市刊载量较多的期刊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作为数字城市的一部分,为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搭建了一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可以有效的促进地理信息共享应用,数字城市领域的地理空间框架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热点。

3.3数字城市的应用研究将日益增多。

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截止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政府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决策,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因此,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方面,建成后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如何使数字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民生方面的研究将日益增多。

4 结语

回顾国内近六年来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数字城市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研究主题涉及数字城市的理论、支撑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未来也将逐步向较高层次的智慧城市领域研究,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数字城市信息共享的几个问题[J].《北京测绘》,2007(4):1-5

[2]王知津,闫永君.网络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6):2-5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5-55,101-112,191-195,255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语料库;语言学;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56-5

1 理论建设

1.1语言学基础

语料库建设、语料库数据检索与处理已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语料库语言学”也作为一个学科而出现。语料库语言学不属于语言自身某个侧面的研究,而是一种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语言研究方法。大量的真实语言使用实例和统计学理论及方法是语料库语言学的支撑点。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然语料进行加工标注;二是用已经标注好的语料进行语言研究和应用开发。语料库语言学的数据不同于以往研究中采用的“内省数据”和“诱导数据”,它使用“真实数据”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事实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的功能性解释,使研究更具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项目创新点

语料库具有“大规模”和“真实性”的特点,是客观性的语言知识资源,是直接服务于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基础工程。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的语料库。如: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最先建立的BROWN语料库是代表当代美国英语的语料库;在英国以兰卡斯特大学为倡导的LOB语料库是代表当代英国英语用法的语料库;1975年建成的伦敦-朗德语料库LLC则是英语口语语料库,这三大语料库成为经典语料库,为现代语料库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辛克莱教授(Sinclair)主持建成的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COBUILD于2003年扩容到五亿词次,堪称当今最大的语料库。90年代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语料库为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国际英语语料库ICE等。在我国建成的英语语料库有: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国际学习者英语语料库ICLE中国子语料库、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PACCEL、英语专业学习者语料库CEM、中国英语语料库CEC等。

前期调研发现,国内外建成的语料库大多针对普通英语和学习者英语,和英语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却并不多见。在语料库这一强有力的语言学习研究工具在各个专业英语领域都应被积极利用的环境下,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和开发却是一片空白。如何建立这种有专业、语体和语篇特色的语料库以及如何对这些语料库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研究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开设了城市建设相关领域专业英语课程,但专业英语教学和研究工具却相对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师生们都苦于缺乏有效的工具。在大量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应用城市建设英语的形势下,开发这一领域的特色语料库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1.3开发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的意义

(1)能够积极促进外语学科建设,完善外语教学改革

语料库是英语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其内容紧密结合了建设“城市文化”的要求。通过语料比较、统计和筛选等方法,可提供城市建设领域相关专业英语的应用信息和量化数据,并为制定适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供决策依据。

(2)能够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和研究语言提供崭新途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

语料库可以提供大量可靠性高的参照数据和新鲜实例,使语言研究更具概括性和说服力。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统计城市建设英语语料,加强对这一领域英语的语言、篇章、文体等特点的描述,以减少实际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差距。该语料库可以为教师提供创造空间,有利于教法改进,设计更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该语料库的使用,困扰语言学习的“真实材料”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外语学习将更富交互性和人性化。写作科技论文时,学习者拥有第一手资料用于熟悉相关专业句型、科技词汇和文体格式,并可通过类联接等技术手段判断关键词搭配,以此来模仿造句等。

(3)能够丰富补充校园电子教育资源

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语料库可提供网络电子教育资源,师生可以得到大量的语料资源和在线帮助,学生的外语接触和语言输入将突破以往的限制。英语语料库是丰富的语言知识资源,其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有益的新鲜语料可以随时被补充到库内。学生通过语料学习对比找到英语差距,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

2 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的总体方案设计

2.1原则

城市建设专业领域英语语料库建设应基于一定的语言学标准,建立一套严格的语料抽样原则和相应的技术规范,并应强调抽样的随机性、各种语料间的平衡、与同类语料库的可比性、整体语料的代表性等。语料库以科学地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用语全貌为特色,以该领域英语语言信息处理、英语语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英语语言的学术研究、专业特色英语教育和英语语言的社会应用为主要服务目标,旨在满足具有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特色的英语教研需求。

2.2类型

专用语料库,即采集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语料样本建成的语料库。

书面语语料库,即采集的语料均为文本形式。

2.3规模

库容初步设计为千万词次,基本可以满足城市建设领域相关专业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的需要,这样既便于操作,又可以积累经验,以利于语料库以后的扩容。

2.4结构

结构分为语料库本体(即语料库电子文本)和语料库引擎(即语料库分析程序)两部分。

2.5代表性和平衡性

为了使在语料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可靠,语料库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性对于同类语料所组成的语料库(如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并不造成多大问题,尽量通过兼顾取样过程中语料的多样性、比例和语料量的大小来解决。平衡性与时间分布领域分布等因素相关,它指选材有足够的时间跨度,语料抽样合理,分布均匀,体裁比例适当,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用语全貌。

2.6技术规范

语料库开发遵循国内外信息处理领域通用的语料库技术路线和流程,重视为语言学教研服务,采用机助人校的加工方式,并利用最新流行的开发语料库切分标注和文本分析等软件工具来提高加工精度,控制使用质量。涉及的相关技术概念包括多次序列、搭配和类联接、索引和索引行、正则表达式、词性赋码等。

3 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的本体开发

3.1语料采集

(1)语料来源

本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均取自“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省略)所发表的英文学术期刊论文。ASCE(The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成立于1852年,是历史最久的国家专业工程师学会,其出版的期刊被SCI、EI收录,具有较高的用语规范性和学术权威性。

(2)语料库取样及分布

为了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书面用语全貌,本语料库根据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细分,收录了15种ASCE学术期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城建工程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建设施工管理、工程机械、公共基础设施、建筑施工相关法律与仲裁、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材料、建筑物性能、管道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规划与开发、结构设计与施工等。为了保证语料具有代表性,本语料库尽量保证每一个专业分支的语料数量都在100篇以上。

为了充分反映科技文体的特点,本语料库收录了科技期刊论文的全文(包括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及附录等)作为语料,方便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查找。采集整个文本是很好的收集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担心原始文本中各个段落之间的语言差异。语料库中的每个样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文本,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语言研究,而且不必担心采样方案的合理性。

为了反映城市建设领域的学术热点及英语用语最新特点,本语料库所选的论文均为2006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此外,选材年限及密度的抽样是由学科的整体发展决定的。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年代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因此本语料库综合考虑语料文本的数量而设定了不同的时间跨度。

综合来看,本语料库的语料取样兼顾了学科领域、文体特点及时间跨度等因素,语料数量比例分配合理,能够如实地反映近年来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趋势。

(3)语料库容量

本语料库收录了2834篇学术期刊论文,总字符数达1900万字(针对生语料进行统计,包括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

3.2语料整理清洁

(1)文档重命名

最初从ASCE网站下载的期刊论文均为Adobe PDF文档格式,且都是以英文字母加数字的方式命名(如“QAE000018”),不能直接反映出论文的标题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使用文档重命名软件“PaperRenamer0.82”对PDF文档进行重命名处理。“PaperRenamer0.62”软件可以自动识别并提取PDF文档的正文标题内容(即论文标题),然后批量替换PDF文档的文件名。如果论文标题过长(超过2行),“PaperRenamer0.62”软件将无法正确识别并自动替换文件名。由于科技论文的标题大都很长,因此使用软件只能对50%左右的论文进行自动更名,其余论文需要人工选取论文标题再重命名。将重命名的PDF文档按期刊种类分别建立文件夹保存,可以利用主流的PDF文档浏览器(如PDF-XChange Viewer或Adobe Reader)对PDF文档进行检索。

(2)文档格式转换

目前主流的语料库分析软件(如Wordsmith、AntConc等)只能对纯文本格式(Plain Text)的语料进行分析。因此,为了使用专业的语料库分析软件对语料进行深度挖掘,还需要将PDF格式的语料转换为纯文本格式(文件后缀为“.txt”)。项目组选择文档格式转换软件(Ailt.PDF.to.All.Document.Converter.v5.4)将PDF文档批量转换为纯文本格式文档。

(3)文档清理

文档格式转换软件(Ailt.PDF.to.All.Document.Converter.v5.4)无法转换PDF文档中的图片、表格及公式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会在纯文本格式文档中对应生成空格、乱码等内容。另外,PDF文档保留了论文的排版格式,在进行文档格式转换时,会产生很多空格和回车,甚至会打乱上下文的顺序。此外,论文原文中的关键词、注释、页码、参考书目等部分属于论文正文的附属部分,对于语料库研究作用不大。这些原因导致文档中存在许多无效的字符,降低了文档的可读性,因此需要对纯文本格式文档的内容进行清洁整理。

为了提高文档清理的工作效率,项目组选用PowerGREP和“文本整理器软件”对文档进行批量处理。对于较为杂乱的文档,采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单独清理。清理好的纯文本格式文档成为干净的生语料,然后按期刊种类分别建立文件夹保存,可以利用Wordsmith和AntConc等软件进行分析研究。

(4)词性赋码处理

为了对语料进行词性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深度研究,还需要对生文本语料进行词语切分和词性赋码标注。经过标注赋码的语料库数据分析更加系统精确,也便于对特殊数据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标注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从语法的角度进行标注叫“语法标注”,主要是对词类(parts of speech,POS)标注。经过比选,项目组选用了比较成熟的CLAWS4词性赋码软件。CLAWS4软件是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计算机语料库研究中心研制并开发的自动词性赋码软件,它可以根据概率的原则,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处理,曾用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词性赋码处理,是目前最权威的英语语料赋码软件之一,词性赋码准确率可高达96-97%。

课题组利用java平台下的单机版CLAWS4软件将生文本语料批量转化为词性赋码语料(Tagged Texts)。具体方法是:先根据生文本的编码格式(本语料库的生文本都是ASCIi编码格式)选择对应的编码格式,然后从CLAWS4软件的JClaws菜单中选择“Tag Text in File(s)-Horizontal Format”,再选择需要进行词性赋码标注的生文本。点击“打开”后,CLAWS4软件会自动对生文本进行词性标注,并生成后缀为“.cls”的同名词性赋码文本以区别于生文本。CLAWS4软件生成的后缀为“.cls”的文本仍然是纯文本格式,可以用记事本打开阅读,新建文件夹另外存放。

目前常用的语料库分析软件只能识别并分析后缀为“.txt”的文本,项目组使用“文件后缀批量修改器v1.0”将“.cls”后缀文件批量修改为“.txt”后缀文件。修改后的词性赋码文本就成为“词性赋码文本语料库(Tagged Texts)”的语料部分,可以用BFSU Colligator或PatCount等软件进行类联接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4 语料库引擎——分析工具

在数据提取阶段,既有工具的软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能满足语料库的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可在同一任务中用到某一工具或几种工具的组合,因此不需自行开发工具。最基本的语料库工具如下:

4.1索引程序

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具有可索引性。索引是一种强有力的文本分析研究工具,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项目组采用技术较为成熟的语料库索引软件AntConc作为语料库的索引程序,可为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力支持。AntConc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Laurence Anthony博士开发的语料库分析软件,适用于通用格式的语料库,尤其是无标注或只进行了词性标注或其他简单标注的语料库。用户可以从Laurence Anthony博士的主页(antlab.sci.waseda.ac.jp)下载该软件并免费使用。该软件的版本还在不断更新。

AntConc可实现基本功能,包括简单索引、索引定位、文件查看、词表生成、语篇统计、带语境关键词(KWIC)索引、排序、搭配词统计、词语型式统计、主题词提取、词丛统计、联想词统计及重组、词图统计、使用通配符辅助检索、基于文件的检索以及利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复杂检索等。

4.2其他文本分析程序

目前通用的其他高效的特色文本分析软件如:搭配分析专用工具BFSU Collocator,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类联接分析专用工具BFSU Colligator,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文本检索工具PowerGREP,可用于语料库查询和语言特征提取;文本特征分析软件Patcount,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等。具体的用法可查看软件说明,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5 结语

建成的城市建设领域专业英语语料库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可提供服务于外语教育教学的三大功能,即提供丰富的专业领域英语教学资源;开辟人机互动的探索型学习模式;培养师生的实证性研究能力。将该语料库运用到教学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如对学习者讲授语料库语言学,教他们使用语料库,利用语料库进行教学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编写教材和语言测试等。语料库的开发只是一种基础建设,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因此本语料库只是初步的成果,今后使用者可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城市建设领域的英语用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改进专业英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城镇住宅投资;省际面板数据;区域异质性

一、 引言

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内在演化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探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内在驱动力及约束机制成为该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多位学者选取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产业结构、财政收入、人均绿地面积等社会经济因素,采用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但由于选取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的时段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在已有研究中关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问题多通过具体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对于同一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比较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控制了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两大因素,以城镇住宅投资为解释变量,重点研究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区域异质性。为政府针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如下:其一,采用城镇住宅投资对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镇住宅投资水平,并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城镇住宅投资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影响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其二,在政策建议方面,本文的分析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合理控制城镇住宅投资规模,防止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提供了思路。

二、 已有研究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归因与抑制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投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政府的管制等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口增加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是共识。谈明洪等(2003)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城市用地扩张的原动力是经济增长;他们(2004)运用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得出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差异解释力最强的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Shoshany M,Goldshleger N(2002),赵可等(2011,2013),实证分析得出人口增加的影响程度大于经济增长,两者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推动力。彭云飞等(2014)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建立2002年~2007年和2007年~2012年两个阶段建设用地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在第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很好的解释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深圳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变化;在第二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和人均GDP变化能解释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深圳以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变化为主的建设用地变化。王海鸿等(2008)采用甘肃省1997年~2004年建设用地扩张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多因素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人口增长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甘肃省建设用地扩张面积呈高度相关。

(2)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结论不一致。陈伟(2012)采用湖北省12个城市1999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发现房地产投资推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住房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巨大推动力,提升房地产商拿地的力度,导致建设用地需求增加。鲍丽萍等(2009)在采用灰关联度方法定量研究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通过各因素与建设用地扩展规模、扩展速度的灰色关联度系数,发现经济总量增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灰色关联度系数很小,因而两者不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可见,基于不同的范围不同时段内的数据,不同学者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是相异的。

(3)产业结构对城市用地总量扩张的影响有较大争论。谈明洪等(2004)基于对中国最大的14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第三产业的增长。赵可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方向是不同的。王丽萍等(2014)得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众多的驱动因素中将逐渐成为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增长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反向的抑制作用,不同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的。

(4)其他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在深入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原因方面,还考虑到很多的其他因素,如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政府城市发展规划管制、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外国直接投资、城市用的收益比农地高等。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

1. 研究假设。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多数学者的共识。但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非理性扩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规模没有保持一致。集中表现在我国城市空间成长的城市蔓延,摊大饼的现状。全国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24 026.63km2增加到2014年的184 098.59km2,14年间扩大了将近7.7倍,但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66%上升到2014年54.77%,仅上涨了17.11个百分点。由此可得出,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远远大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从国内外文献的归纳当中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房地产住宅投资,而忽略了非房地产住宅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是城镇住宅投资。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占GDP的比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住房投资规模。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近4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研究发现,城镇住宅投资/GDP的比值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本研究初步建立以下假说H:城镇住宅投资对于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的影响方向不同且程度也不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城镇住宅投资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2.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本文主要考察城镇住宅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被解释变量是城市建设用地,解释变量是城镇住宅投资。控制变量是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计量模型如下:

式(1)中:因变量UJMit表表第i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第t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解释变量HIRit表示第i个省份的城镇住宅投资,控制变量POPit、AGDPi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表1表示的是各变量及其计算指标。

3. 数据来源及处理。考虑到尽量减少指标缺失值,研究采用的时间跨度为2003年~2014年。其中各省建成区面积2003年~2014年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城镇人口数2003年~2014年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人均GDP及城镇住宅投资2003年~2014年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城镇住宅投资比重由地区城镇住宅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得出。

该面板数据集的个体数量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时间跨度从2003年至2014年,因此N=31,T=12,这是一个短面板数据集。

四、 实证结果分析

2003年~2014年面板数据经过豪斯曼检验后,显著性P值(Prob>chi2=0.0022)远远小于5%,因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理。分别基于全国数据,东、中、西部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北京、天津、上海的特殊情况,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在东部地区回归时,没有包括这三个城市的数据。回归系数如表3所示。

从东部地区来看,实证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方向均为正,而城镇住宅投资的作用方向为负。与28个省的回归结果相比,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方向均为正,但是人口弹性系数略降,经济增长弹性系数略增,但城镇住宅投资的作用方向与全国不同,弹性系数为-0.455。这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镇住宅投资不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从中部地区来看,实证结果表明在中部地区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住宅投资对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方向均为正。与全国范围回归结果相比,三个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全国相同,但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均低于全国,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城镇住宅投资的弹性系数高于全国的回归结果,但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从西部地区来看,人口因素、城镇住宅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对建设用地扩张都产生正向作用。三个因素中,人口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最大,城镇住宅投资仅次于人口因素,人均GDP影响最弱,弹性系数分别为0.931,0.927,0.301。这说明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除人口因素外,城镇住宅投资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并且其作用力度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

从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回归结果上来看,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与城镇住宅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分别为1.003,0.315,0.139。其中人口增加的作用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大于城镇住宅投资。需要指出的是,城镇住宅投资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我国各区域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城镇住宅投资在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28个省的全国层面上统计不显著。

总的来看,城镇住宅投资对东中西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历了从正向趋向到负向抑制的过程。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H。城镇住宅投资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方向是不同的,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是减缓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主要驱动力。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与经济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而对城镇住宅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结论并不一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或公认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控制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两个因素后,重点研究城镇住宅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发现,城镇住宅投资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正向驱动力,其作用仅次于人口因素,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其影响虽然也是正向的,但统计上不显著。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其影响是显著的负向作用。因而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差异性政策,合理控制城镇住宅投资,一方面可以防止城镇住宅投资过度引起的城市外延式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浪费,另一方面逐步推进实施城市内涵式发展模式,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丽萍,王景岗.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8):68-72.

[2] 陈伟.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利用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3] 陈春,冯长春.中国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72-78.

[4] 李建新,钟业喜,蒋梅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用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时空协调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19-325.

[5] 彭云飞,赖权有,钱竞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2):17-20.

[6]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5):635-639.

[7]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12):1157-1165.

[8] 王丽萍,周寅康,金晓斌.港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4,(12):133-136,141.

[9] 许家伟,张贺,李小建.一体化进程中建设用地扩张及驱动机理――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6.

[10] 赵可,张安录,李平.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8):1323-1332.

[11] 张丽琴.城市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驱动机制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05.

[12]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4.

[13]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4.

[14]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5012)。

作者简介:吕萍(1962-),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住房政策、地经济与管理;林永民(1972-),女,汉族,河北省抚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城市经济。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CN:32-5101/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专注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致力于促进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刊的定位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探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我们欢迎来自不同背景和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贡献,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

该杂志的主要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领域:城市规划和设计、土地利用和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气候变化适应、社会学和人文地理等。我们特别关注城市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综合研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法和策略。采用同行评审制度,以确保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准确性。欢迎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案例研究、评论和评论文章等各种学术贡献的投稿。旨在为学者、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广泛的平台,以促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进展和创新。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并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进程。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含义 研究状况

一、生态城市的含义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但其概念迄今仍未达成共识。

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得到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环境。同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城市是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利、社会系统有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egister)提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他认为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

欧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居住区十项关键原则。杨开忠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生产性并有利于人们生存的城市。”

我国学者黄光宇教授等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我国著名学者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如下定义: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二、国外生态城市的研究

1820年欧文提出“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城市规模、城乡结合、人口密度、绿化带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划,在其影响下,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一些花园城市。

20世纪以后,以美国芝加哥学者帕克的《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几点建议》(1916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1933年)、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世界思想库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年)、丹尼斯L.米都斯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为代表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环境恶化的担忧,这引起人们更加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较早涉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曾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该领域的地区和国际学术会议,并从九十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陆续召开一系列生态城市研讨会。

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与会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根据生态学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

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大会就生态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具体地探讨,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美国在加州的伯克利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

1996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2000年在巴西国家库里蒂巴举行了“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讨论会”。 2002年在中国深圳举行了“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讨论会”。

2003年2月至4月,在中国深圳组织召开了“生态城市发展国际网络讨论会”,此次会议安排了生态城市规划和管理、生态住宅和生态建筑、环城市生态系统工和固体废弃物管理、综合城市水管理、工业生态学问题、人类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的能力建设等六个会组,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了更多的论文,有更多的人参与,把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推上空前高潮。

三、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

我国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最早萌芽于古代“天人关系”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近代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我国正式把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列入国家发展计划,许多学科,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学,才开始从不同领域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马世骏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础,一直指导着我国的生态城市复合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1986年以来,我国建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生态城市示范点,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转型。1996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胜循环的示范城市”。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要求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晓丽等.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L).

[2]忙福德,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光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1998.

[4]王佳玮.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绿色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0页.

[5]鞠美庭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给排水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一般来说城市给排水管道的施工程序并不是十分的复杂,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是每座城市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城市其环境不同,其中大多数的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我们在施工的时候不仅仅要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还要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这是十分困难的工作,有时候正是为了这些因素而导致无法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为此,笔者就城市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对于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意义重大。

二、城市给排水施工中存在是问题分析

1.施工工艺不科学

工艺粗糙造成的现象,如水管连接处渗水,设备安装尺寸不精确造成的噪音

过大等;建材质量不过关造成的现象,如材料进场不按规定验收,造成使用时水管开裂,水嘴、阀门关闭不严;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现象, 如阀门数量不足、

泵房内未考虑排水等;在建筑设计时,对管道及设备的设计安装缺乏精确的计算,致使在实际安装操作时接口不准,设备位置不准,坡度、标高、位置发生偏差,有的对管道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缺乏必要的说明,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标准等,有些单位为降低工程造价,忽视工程质量,片面压低造价,导致施工单位购买劣质产品。

2.施工程序不规范

管道安装施工与其它建筑施工一样,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施工时严格按科学的程序进行,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如管道的安装,如果前后顺序颠倒,就会使管道无法进入预定的位置。

3.技术水平未达标准

在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中,因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而造成质量问题的占很大比例很多技术工人,连起码的施工工艺都不懂,就滥竽充数,在一线施工;有些施工技术人员,没有施工经验,甚至连图纸都吃不透,就独挡一面;一些监理人员未经培训, 连上岗资格都没有,直接影响了给排水工程的质量。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抓好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要重视人员的素质、材料的选择及按程序施工。这几个主要环节其核心是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严格的管理,落实到施工过程中。

三、城市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措施探析

1.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措施探讨

施工图纸的设计、施工管材的选取以及放线的测量这都是施工前的一些重要环节,每个环节都对施工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各个环节我们都要认真做好,一步一步按照规定做好前期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科学的进行给排水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审核

在城市工程中,图纸设计是工程开始的第一步,城市给排水管道的图纸设计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具体的考虑施工区域的施工条件,尤其是地理条件。其主要包括地层的勘察,地下水水位以及其他有关情况的考察,同时要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在充分考虑给排水量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给排水管道结构及管道尺寸。做到施工图纸的设计能够满足城市给排水的需求,这是给排水管道合理的前提。

在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图纸设计完毕之后,施工人员必须对图纸进行深入的了解。城市管道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因此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衔接的。施工人员必须对整个工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详细的掌握施工区域的地理情况,才能保证施工的准确性。

(二)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管道材料

在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质量不达标的管道材料经常会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比如质量差的管道的抗压能力差可能导致管道受压变形,甚至破裂。因此,为了防止类似这样的工程事故的发生,所以管道的选用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对于质量不达标的管道坚决不能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做好放线的测量工作,保持测量的准确性

在给排水管道施工的过程中,放线的测量是很容易产生误差的,我需要做的是把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超过误差则不合格。因此,在进行放线测量时,施工的技术人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测量的步骤和规范进行测量,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城市工程给排水施工环节的管理探讨

在城市工程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阶段是工程实施阶段,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一些施工技术要领。

(一)沟槽的开挖及支护

在具体的给排水管道程施中,沟槽的开挖工作量是十分大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工作时必须合理安排挖掘机械和挖掘人员的工作,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挖掘工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开挖前要探明地下既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以便进行相应的保护、迁移等措施,保证开挖工作的持续进行。

(二)对选用的管道进行质量检测

管道质量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施工前必须对管道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测。其方法包括目测和外压实验。在使用管道前要对管道进行目测,有质量问题的不能使用,没问题的然后进行外压实验。

(三)做好闭水试验

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闭水试验是检测水管施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应明确足否要做闭水试验,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以及设计要求闭水的其他给排水管道都必须做闭水试验.闭水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回填土。对于闭水试验的管段,应仔细检查每根管材是否有沙跟裂缝若管材出现沙眼裂缝现象。若出现裂缝,可用细砂浆修补;若有渗水部位,可调水泥浆刷补实。此外,管口接口处必须严密。对闭水管段应不急网填,也不需要进行管材下部与条基的连接。待闭水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傍管混凝上的回填。对闭水不合格的管段,则应采取补救措施或尽快返工。

(四)做好给排水施工后续的场地恢复施工

在管道安装完成之后,如果通过了水压测试,经批准后则要时及时的进行管沟回填工作。一般而言管道的回填工作都必须采用人工完成。在管沟回填工作开展之前,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清除管道槽内遗留杂物,且槽内不能留有积水。回填土的含水量是有规定的,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回填土的含水量,将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附近。在还土时需要按基底给排水方的向由高到低分层还土,同时对管道两侧进行还土。还土工作完工后,迅速仔细地打扫恢复所有的施工地面,使之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得到监理认可才可以。

3. 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措施

工程建设完工后,管理人员要会同质量检验部门,按照工程项目的各项要求,严格进行工程的验收管理。对于不符合建设标准或者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工程项目,除要求进行返工整改外,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工程建设项目通入使用后,管理人员还要大力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维护与维修,确保整个工程建设项目正常工作。

四、结束语

城市给排水工程至关重要,城市给排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施工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攻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质量通病,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注意各项工作的技术要领,精益求精。这样就可以保证城市管道建设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苑静静 浅谈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期

[2]张元明 浅谈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措施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3期

[3]林文雄 周勇 浅谈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及管理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10年2期

[4]袁玉良 贾建民 浅谈城市道路给排水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5]刘麟 谈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6]林璟泉 浅谈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措施 [期刊论文] 《华章》 -2011年24期

上一篇:物理实验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研究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