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等

时间:2022-04-25 10:14:48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等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尹学朋(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就道德意义而言,包括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公德意识;就法律而言,包括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等。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约3000字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裴正轩(巢湖学院思政部)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江淮论坛》2008年第5期,约8500字

论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公民教育的理性选择

薛传会(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公民教育是转型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在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空间的形成、公民主体性的自我觉悟和国家的法权保障三个方面为公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公民教育必须体现现代性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权利本位;在教育目标上,应强调主体地位;在方法体系上,应注重实践体验。

《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约5000字

国家德育政策视域下的中小学公民教育

张晓东(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公民教育提出了内在需求。从国家德育政策视角审视我国中小学德育,可以帮助我们前瞻公民教育发展走向,在政策层面引领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展开。我国在德育政策下进行的公民教育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公民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民族精神的教育问题、政策推动问题等。

《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约4500字

自我完善的历史镜像

――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

张小丽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共和国的教育也走过了30年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在此“盘点”的时刻,全国教育战线通过各种形式对30年来的教育改革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 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7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无疑在众多“盘点”书籍中具有特殊地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30年,也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30年。系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是个崭新课题。如何界定这一问题,如何对30年浩如烟海的教育史料进行采择,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操作上,都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主要从历史入手,归纳、提炼了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思想观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18个重大命题,并对每个命题按照历史逻辑予以呈现。

纵观该书提炼的18个重大命题,每一个命题都是在教育与时代的互动中提出的,都在回应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凝聚着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新理念的思考与追求,饱含着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研究者对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该书不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文献、图片,而且站在国家教育政策高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有哪些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使我们对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下一阶段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和判断。这也是历史在理论研究中所能起到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独特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该书对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来说,不失为一尊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历史镜像。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 下一篇:儒家民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