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

时间:2022-04-23 11:03:32

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

“小企业贷款难的原由到底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加以解决?”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

小企业贷款难是多年来银行业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政府与企业将此问题归结于银行过度关注风险,要求银行放宽贷款条件;银行将此问题归结于小企业素质较差,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小企业贷款难实际上是一种信贷配给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难题。所谓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借贷市场的一种不均衡状况,它指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例如,当个人与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是不能按照这个利率获得资金时,就称他们受到信贷配给的限制。

信息不对称滋生信贷配给问题

中国的小企业之所以难贷款,除了信贷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外,还与中国特殊的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特征和信息结构有关。

长期以来,中国的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借贷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主要在于银行很难了解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信息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这不仅因为小企业普遍没有财务人员并且缺乏相应的财务专业技能,还因为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对外公开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二是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没有经营情况历史数据的积累,也缺乏可靠的外部信用评级,难以度量其信贷风险。三是小企业的存续具有不稳定性,经营波动大,小企业的基础数据变化较大,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大量的小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初创阶段,很多小企业尚没完成原始积累;小企业在高速成长期只有少部分能够进入成熟期,相当部分的小企业没有进入成熟期即进入衰退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小企业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

特定的信息结构对应着特定的融资结构。经典的企业融资次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总是选择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是先债务融资后权益融资。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小企业的信息特征决定了它的融资次序可能是一种“被截断的形式(truncated form)”,即出于成本、独立性和控制权的考虑,企业较少考虑外源权益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而由于财务信息不规范和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等原因,在中国小企业也很难达到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的缺失,不但导致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缺乏,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大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信贷配给现象。

贷款合同成立之前,银行难以区分 “优质”借款人与“劣质”借款人,只能按照市场借款人的平均违约概率对贷款进行定价。从而让“优质”借款人格外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溢价,并抑制了“优质”借款人的借款需求;而“劣质”借款人承担了较少的风险溢价,扩大了“劣质”借款人的借款需求。由于“劣质”借款人的借款份额增加,使得小企业信贷市场整体的风险增加,银行为了覆盖风险,只能提高贷款利率,这又会导致小企业信贷市场中“优质”借款人的减少,市场中“劣质”借款人的比例增加,从而出现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最终市场中充斥着“劣质”借款人,导致小企业信贷市场萎缩。

贷款合约成立之后,银行成为贷款的委托人,而借款人成为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激励约束机制缺失,人存在违背委托人意志而从事高风险投资行为的冲动。如果高风险投资成功,银行也只能取得约定的收益;如果高风险投资失败,损失最大的是委托人―银行,从而出现信贷风险。

小企业信贷的金融创新

针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现状,要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惟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缩小信贷配给规模。因此,针对中国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委托关系扭曲、资本筹集机制不健全、外部信用环境缺失,以及缺乏合适的金融产品等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资本筹集方式创新、信贷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以及贷款定价机制创新等来加以解决。

创新小企业资本筹集方式

要创新小企业资本筹集方式,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业绩、不同盈利水平的各类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小企业对信贷市场的依赖程度。

一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私募形式的创业投资,满足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融资需求。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投资目标更具针对性,薪酬激励与业绩挂钩更为紧密,信息披露成本更低等优势,更加适合小企业特点,所以私募型创业投资基金应该作为大力发展的方向。

二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满足高科技小企业创业期的资本需求。高科技的小企业风险程度更高,并且专业化要求更高。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基金是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在我国,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满足高科技高风险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三要发展二板资本市场,主要满足已经进入成长期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初期资金退出需求。小企业规模较小,其股票难以达到一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因此需发展适合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不仅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能解决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初期资金的退出问题。股份转让是当前我国前期投资资金最主要的退出形式,而二板市场的发展,则可以满足大规模的股权交易需要,实现初期投资的价值。

四要拓展小企业投资银行业务,推动小企业产权交易发展。投资银行主要是为小企业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权交易的发展。

五要引导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小企业融资市场。在我国,民间资金比较充裕,但是缺乏适当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投向小企业。

创新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

构建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特点的组织机构。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门,或者专门的小组,配备专门的人员,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小企业贷款的专业化水平。

简化小企业信贷审批管理的程序。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并实现贷款产品和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使用。有关小企业的软信息由于不能批量生产和不易传递,在小企业贷款中的作用更大。因此,银行要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单纯依赖正式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而是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如纳税记录、报关信息、电费缴纳、职工工资发放是否及时、归行现金流量等非财务信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专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简化流程后对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品德操守和转运技能要求更高了。银行应对小企业贷款相关人员事先进行严格和专门的培训,使之掌握小企业贷款理念、方法和特点,并通过经常的训练,使之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确保有关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鉴于小企业稳定性较差,生命周期较短,银行应当对小企业贷款客户实施动态准入和退出。要按季按年在潜在的小企业客户群中筛选优质小企业作为银行营销对象,不断充实银行现有的小企业客户群,同时要定期对银行现有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鉴别,对违约可能性增加的小企业贷款客户要及时退出。小企业贷款客户的退出应建立强制性制度和实施比例管理,以保证银行小企业贷款客户群的质量。

构建企业信贷的专项考核体系。银行应针对小企业业务特点,重新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

创新小企业信贷产品

房地产抵押贷款。小企业的原始积累少,可供抵押的财产更少。相对于机器设备、厂房等折旧较快的财产,房地产是银行愿意接受的抵押品。目前这方面的创新主要要处理好集体土地的流转工作,以增加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

贸易项下融资。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这种融资结构化特性旨在弥补借款人较低的用户信用等级,淡化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非常适合中小企业主体资质偏低、经营稳定性弱等特点。

产品链下的融资安排。也就是自偿性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成上下游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向小企业的传递。这种融资安排适合与大中型信用良好企业有着广泛和长期产供销合作关系的小企业。

票据业务。票据利率比较低,节约小企业融资成本;具有延期支付功能,小企业可获得该期限内的资金融通;票据关于行为连续性的规定使得结算涉及的各方结成具有连带责任的稳定结构。这些都切合了小企业融资需要。

与个人信用联系的信贷产品。小企业的信用和企业主的信用紧密相连,有调查显示,个人抵押或者担保以及个人贷款占到小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资的15%。因此,要在个人资产和经济责任上与企业挂钩,增强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减少违约概率。

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融资担保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小企业最主要的支持形式还是提供融资担保。在我国,也应该适度发展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机构,并可积极探索合作性担保,如小企业联保、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性担保机构。

小企业信贷产品的科学定价

银行应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放开的市场环境,在小企业贷款上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在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贷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在风险发生变化时,随时自主调整。

注意小企业信用资料的积累。长期稳健的借贷关系需要全面的借款人信息。对信用风险的量化需要诸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评级转移矩阵等时间序列资料,例如要准确测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历史数据。而中国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制约了风险的准确衡量。

注意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应用。信用评级是贷款定价基础,不仅要重视社会中介的外部评级,更要加强银行的内部评级的运用。目前银行对内部评级结果缺乏后评估,未能与违约概率对应,对贷款的风险评级标准过粗,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定性过多,定量不足,尚未确定根据经济周期变化对债务人、贷款进行压力测试的办法,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的深入。

注意小企业的风险分类的应用。准确地衡量小企业风险,对风险系数高的,风险溢价就相应地增加一些,增加贷款定价的准确性。

注意对小企业贷款保证程度的评价。抵押担保比较充足的话,贷款风险较低,贷款的风险溢价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注意开发适合我国银行适用的小企业风险评级模型与贷款定价模型。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小企业特征的风险评级模型,实现对银行的风险的量化,从而可以对小企业贷款进行精确定价。既要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又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道德风险偏高、区域风险差异显著等国内特有的现象,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体系。

(作者系江苏银监局局长)

上一篇:突破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难点 下一篇:花旗战略:从“急剧增长”到稳健调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