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难点

时间:2022-10-25 09:19:03

突破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难点

开展小企业业务面临的四个难点

小企业融资业务难点的产生均源于小企业的固有属性,这些属性或直接,或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强化下导致了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的困难重重。

小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

小企业融资难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就是小企业具有的高失败率和经营成长的不确定性。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的变化或国家政策的调整常使得小企业在经营上出现波动,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经营不确定性表明小企业即使在其存续时间内,也会给银行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还款来源不稳定,至少表明贷款本息回收存在逾期可能,而一旦逾期,就可能存在损失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

首先是记录信息的不完整(财务不规范所致),很多小企业缺乏正规财务分析所必需的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是不完全的,如缺少现金流量表。其次是记录信息的不连续,财务记录可能存在时间上的不连续,在特定的时间里,虽然发生了业务,但是并没有财务记录。最后是小企业财务信息的不真实问题。出于税务等方面的考虑,小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与账面信息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如账面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而这些数据是银行发放贷款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此外,单个小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小,所受到的社会关注少,缺少社会公共信息暴露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风险覆盖不足

第一,信贷成本高。小企业资金相对缺乏,经营中又存在较多的现金交易现象,导致小企业所能提供存款有限,造成银行需向其他市场以较高的筹措成本匹配资金来源。同时,小企业的信息主要是软信息,收集该类信息与规范的财务“硬信息”相比,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财务成本。虽然小企业的审查、审批和贷后检查工作比大中企业要简化,但必要的环节仍然不可缺少,在相对小的贷款额度情况下,银行的小企业贷款需支付更高的单位货币管理成本。

第二,现有利率水平仍然偏低,尚不能覆盖大规模开发下的信贷风险。目前国内各银行的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水平是依据优质小企业强担保下的风险水平确定的,据此确定的小企业利率水平与作为群体的小企业风险水平差异会很大。另外,现有利率水平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基于竞争导向的结果。小企业业务刚刚开展,同业不乏从战略高度看待小企业业务,因此,即使不想先声夺人,也不会放任在业务开展初期就失去大量客户或潜在客户。在这方面,股份制银行的利率压力多来源于资金充裕的国有银行。

服务有效性不足

服务有效性是指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服务必须为小企业所接受。有效服务不足也是小企业融资业务面临的重点难点。

小企业融资需求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急”,这主要是因为小企业赢得生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快速捕捉市场上出现的稍纵即逝的机会。目前,制约银行贷款信贷效率的除银行本身的管理体制和审批程序外,还有银行本身所不能控制的原因,如可抵押物设定范围限制等。

“船小好掉头”,这是小企业赢得生存和市场机会的一个关键竞争优势。这种“好掉头”竞争优势的发挥是以小企业能够灵活运用和组合其各种资源为前提,这种灵活也反映在小企业对资金的运用的需求上。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性,在产品期限、额度、还款方式等作创新和特殊设计,以适应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有利于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融资难点的突破

信息不对称――两种解决思路

1、自行收集机制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机制,以密集人海战术为特点。基本思路是一个客户经理负责少量客户企业,实行密集走访,其突出优势是客户经理不仅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还较为深入地了解到企业主的个人生活状况。该方式要求以当地客户经理服务当地小企业为主,适用于社区性的小型金融机构,如台州商业银行就是这种战术的成功实践者。

2、第三方提供机制

可提供信息的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包括:具有扶持性质的政府部门,如国家和地方的中小企业司(局)、经委或其它扶持部门(如小企业促进中心等);具有规范和执法性质的工商联、税务部门等,这些机构可为银行提供小企业的合规经营信息;具有服务或资源提供性质的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担保公司等。这些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小企业的重要信息,对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由于利益相关者与小企业利益的相关性,他们均可从小企业的发展中受益,因此只要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这些利益相关者是愿意为银行提供小企业信息的。这种第三方信息提供机制,适合于有能力大规模开展小企业业务的商业银行,而且这种信息提供机制并未排斥客户经理自身对小企业信息的收集。

此外,在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面,从长远来讲,应逐步加大小企业信息披露的制度压力,如要求特定规模的小企业须采用特定形式会计制度,有望从整体上较大程度地缓解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风险覆盖――不单是利率问题

1、选择适合银行资金介入的小企业或项目

这是风险覆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同类型的小企业或创业企业,以及不同成长阶段的小企业对融资形式的选择有个匹配性问题。换句话说,并非所有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都适合由银行资金来解决。审慎选择商业银行可以介入的项目,是控制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小企业资金运用产生的收益与风险特点看,风险大收益大的小企业,如高科技小企业,不宜银行介入,而更适合风险资金介入。适宜银行资金介入的小企业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收益不大、风险也不大,亦即经营稳定的小企业,传统成熟产业的小企业大都具有这类特性,该类型的小企业在银行小企业业务规模扩大后将占据较大的比例。第二,收益大、风险小的小企业,如那些在细分市场(包括区域市场和产品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小企业。

从小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看,银行不宜介入处于种子期和创建初期的小企业。该阶段的小企业投入大、收入少,经营不确定大,相对而言更为适合股权资金或风险资金介入。相反的,适宜银行资金介入的将是:(1)成熟阶段的小企业,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具有经营稳定、利润稳定的特点,其历年剩余和稳定利润来源将是银行资金还贷的充足保障;(2)成长阶段的小企业,该阶段的企业虽然需要支出巨大生产和营销费用,但该阶段迅猛增长的销售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将为银行信贷资金提供充足的第一还款来源。

2、依据风险程度确定覆盖风险的利率水平

根据小企业群体的固有风险程度,对那些适宜银行资金介入的项目和企业,结合市场利率状况、借款人的信用等因素,确定一个能覆盖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水平。

将业务拓展至更大数量和范围的小企业,大部分的信贷担保将转以担保或信用方式提供,而非强担保方式的抵质押。同时采取逐步调整的方式,不断试探小企业的固有风险水平,逐步过渡到合理的能真正覆盖大规模开展小企业业务风险的利率水平。

信贷成本降低――尽量减少信贷固定成本

1、成片开发与信贷成本降低。通过将片区内多个企业信贷业务整体开发,合并或减少具有共性特征的调查、审批等信贷环节和工作,通过多个企业、多笔业务的叠加(一定程度)来增大信贷额度,进而减少贷款的单位成本。

2、加强对小企业贷款的总结和分析,设定标准化操作方式,尝试“金融超市”等营销方式,降低或有效控制小企业贷款管理成本。

3、积极与各类中介机构合作,通过利用第三方服务来降低成本。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产生各种专业化细分的金融中介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银行可充分利用这些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降低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经营成本(部分减轻,但仍得以某种方式返还部分中介成本)。

多管齐下,确保小企业信贷服务提供的有效性

1、流程再造:确保对小企业需求的快速反应

按照“适应小企业融资需求急的特点”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流程进行必要的简化和标准化。流程简化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简化信贷审批环节,其要点有三:减少参与小企业各授信审批的总人数;减少各环节中参与信贷审批的人数;信贷审批权限中心下移。

二是简化申请手续与材料,主要是表单设计,包括两个层次:需小企业客户填写的表单的简化;需客户经理填报风险管理部门和审批部门的表单。

三是压缩简化后各环节的冗余时间。即使是简化后的环节,也存在进一步压缩的可能,这是因为小企业从申请到授信审批只要存在两个以上的环节,就存在节点的衔接问题。如客户申请材料交待客户经理后,客户经理可能会将材料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交给风险审查人员,而风险审查人员审查完毕后也可能放置一段时间后交由有权审批人(或之前的贷审会委员)。因此,流程简化还必须对各环节的冗余时间进行压缩,以实现节点间的无缝对接,其要点是以制度规定这些节点之间的衔接时间长度。

2、产品创新:确保对小企业需求的实质满足

为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能够适应其不断创新的需要。为此,银行要做的是:必须保证小企业的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完整地反馈到商业银行产品研发部门;同时必须有相应的机构、机制确保这些需求信息变成金融产品或融入到金融产品的设计组合之中;此外,相应的营销配套和审批流程调整也需要保证。

还有,鉴于小企业差异的多样性,应按区域、类型、行业特点等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创新小企业融资服务产品,并且有目标地设计个性化的高附加值授信产品。

3、机制建设:确保对小企业持续提供有效服务

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确保对小企业有效服务提供的持续进行,全面系统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

机制建设首先需要组织的承诺。小企业业务的顺利推进需要商业银行从战略角度加以明确定位,由此构建相应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营销模式等,以规划、制度安排等方式予以明确,确保业务发展的连续性。

其次是推进以产品研发和定价机制、考核机制为代表的“六项”机制建设。特别是对小企业业务至关重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在独立核算的前提下加以强化,以促进业务开拓和探索,同时满足商业银行对小企业业务的风险控制偏好。

4、专业经营:推进小企业融资服务特色和优势的建立

(1)以专营经营打造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色经营模式

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是基于为大中企业提供服务所建立的,其服务模式不适合于与大中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的小企业需求。小企业业务专营模式的建立,可以在维持原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开展,而且还可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具体地说,以专业经营模式来推进小企业业务合理逻辑在于:第一,专业经营可为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第二,专业经营可为银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第三,专业经营利于小企业业务的单独核算、有效激励,为深度探索小企业融资业务,提供了一条专门途径。

(2)专营化经营的两种思路

一种是相对独立经营模式,具体运作是设立小企业信贷部或在公司业务部下设立小企业信贷机构,各分支行则根据情况设立小企业信贷机构或配备小企业信贷人员。

另一种则是较为彻底的独立经营模式,具体操作是在总、分支行设立独立的小企业信贷部的同时,在业务经营单位层面设立专门经营小企业业务的专营支行。浙商银行于今年6月成立了第一家小企业业务专营支行――杭州城西支行,正积极开展相应尝试。

从战略定位考虑,后一种专营化经营思路更适合于将小企业业务作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同时也适合商业银行在小企业集中的区域集中推广小企业业务。

推进银行同业合作

共同推进信用、信息环境建设。首先是培育信用环境。包括:(1)必要宣传。商业银行可以定期就信用宣传的内容、方式进行明确、达成一致,合力宣传,增大宣传效果。(2)在相关信贷管理制度中明确不良信用情况的处理原则。商业银行可就客户产生不良信用后的处理原则展开研究和讨论,达成共识,以便于同业掌握,避免由于银行间对同一不良信用处理的差异,而让不良信用者存在侥幸心理。其次,建设必要的沟通渠道,加强信用披露工作,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小企业,及时互相通报。

共同推进有利于小企业业务经营的税收征管环境建设。税收征管应考虑到小企业业务的特殊性。这主要考虑到: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外部正效应,如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融资是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小企业信贷风险高;现行的银行税率较高。由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复杂性,把小企业业务税制改革作为一个突破口,既可以从税收的减轻方式上来进行小企业业务的风险补偿,而且对于推进银行税收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集合同业力量,共同呼吁、要求和争取税务部门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是当前推进同业小企业业务合作的重点。

共同推进有利于小企业业务经营的监管环境建设。监管环境应有利于银行推进小企业业务经营,在银行评级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殊性,以鼓励商业银行更积极地开展此项业务。

(作者系浙商银行行长)

上一篇: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