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

时间:2022-04-22 04:42:09

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

【主持人语】当前中职校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是“2+1”学制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应该说,“2+1”模式实施,无论是从锻炼学生的心智、磨炼学生品质,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从校企合作等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都是可取的。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际模式实施中1年顶岗实都是表现对学生“放散羊”,工学互不关联,直接影响到中职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2+1”教育模式改革有一种呼声:中职校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实行“2.5+0.5”学段,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年,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以0.5年为宜。最近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中提出: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推进学制改革,全面推行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创新,用半年时间集中进行实习实训,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在校系统学习。本期摘编一篇反思的文章,以期引起更多的理性思考。

摘 要:文章分析了“2+1”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研习了“2+1”教育模式的异化与缺失,提出“2+1”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职校;“2+1”教育模式;“2.5+0.5”教育模式;背景;问题;改革趋势

作者简介:孔祥富(1964- ),男,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本科,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育及教育管理;柳淼(1968- ),男,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科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潘玉山(1967- ),男,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研究。

辨证审视中职校“2+1”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中职教育模式发展的趋势,明确中职教育“2.5+0.5”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2+1”教育模式的背景分析——顺应发展需要

1.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结论。就事业规模而言,大致可描述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滑坡,2000-2004年间的徘徊到2005年后的持续发展,经历了螺旋曲折的发展历程。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增长,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大体相当。中职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呼唤教育模式的革新,成为“2+1”教育模式产生的客观动因。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伴随着中职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模式从相对模糊到相对清晰,“2+1”教育模式也从零星或自发状态,发展为肯定推广模式,其明显的标志为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1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尤其是“2+1”教育模式下的三段式培养模式被广泛认为是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创新,得到了中职学校的广泛认可与采用。

3.中等职业教育彰显特色的应然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看,职教先驱黄炎培说:“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知能,而且还需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1]“2+1”教育模式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从现实看,“2+1”教育模式一是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是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

从国外的成功实践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掌握职业技能。学员每周在企业学习3-4天,在学校学习为1-2天,完全服务于企业的需求。

从发展趋势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著名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3],中职校“2+1”教育模式正是通过“学校与工作之间的交替”,让学生“学会做事”,以增强岗位实践能力。

二、“2+1”教育模式问题研析——异化与缺失

从顶层设计上,“2+1”教育模式具备可以彰显职教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等优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1”管理过程的粗放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2+1”异化为“2+0”,不仅严重影响“2+1”教育模式的成效,而且影响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2+1”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应“2+1”教育模式的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双方相应机构缺失,尤其是企业缺乏对应的机构;二是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缺失,学校相关人员严重不足,企业更是无从谈起;三是功能缺失,校企双方忽视“+1”教育功能,使“+1”的过程未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特定阶段。再加之管理过程的放任或粗放,使校企合作退化为“提供用工与用工”的合作,“2+1”异化为“2+0”。

上一篇:“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下一篇:例谈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