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I学位教育及人力培养发展方向探寻

时间:2022-04-21 05:39:44

我国CI学位教育及人力培养发展方向探寻

[摘要]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情报(CI)学科硕士点机构,包括硕士点单住所在的地区、研究方向等。通过统计总结我国c1人才培养呈现的特点,分析CI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的若干热点问题,如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运用、cI资格认证的规范性等。提出未来我国CI人才培养应从培养渠道建设、培养目标定位、案例库平台的构建与应用、CI资格认证的规范化与国际化等方向不断加强与完善。

[关键词]竞争情报(CI) 人才培养 研究生学位教育 情报学

[分类号]G350 G643

1 引 言

竞争情报(compef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与研究。它是借用多种信息源对竞争对手的综合信息进行动态且有目标性的搜集与萃取,是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调研决策活动。

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对抗逐渐演变为对竞争情报的获取。全球500强企业中,90%的企业建立有竞争情报系统,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专业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研究。定标比超、反求工程等竞争情报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竞争情报的获取、研究与运用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CI人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搜集并研究竞争情报信息源。如跟踪技术变化、监测主要客户的动向、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等,需要获取大量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占有大量信息源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运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反求工程、SWOT、五力模型等)进行研究,获取较为明确的目标信息。

分析企业竞争环境,充当决策支持。如进行商业环境监测,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策及法规的变化、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决策、生产决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决策,开发新市场和技术开发决策等。

开发并维护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竞争情报系统,譬如百度开发的CIS系统等。竞争情报人员作为获取企业内外一线信息的专业人员,其公司的CIS系统由其来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由此看出,优秀竞争情报人才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CI人才培养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国内的竞争情报学位教育以信息管理类院系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为主。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学专业下面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与情报学的相关领域密切相联。表1是我国设有情报学硕士点并开设竞争情报这一研究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

结合表1分析可知,我国CI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CI人才培养机构相当匮乏。截至2007年5月18日,我国累计建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而培养CI人才的高校仅有21所(研究所除外),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1%。这说明CI人才培养尚未引起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竞争情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标志是SCIP(Societyof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的成立,我国首篇公开发表有关竞争情报的学术论文见于1989年,随后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从发展之初至今,竞争情报已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与学术组织与研究的繁荣相比,CI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显得十分贫脊。

从研究机构的背景来看,培养CI人才的高等院校占21所,研究所占3所,两者之比为7:1。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CI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培养CI人才的单位基本上来自于“211工程”重点院校或地方(省属、直辖市)重点大学,一般普通高校仅有1所(青岛科技大学)。

其二,CI人才培养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图1可知,华东地区是CI人才培养最富集的地区,计10所,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地区(7所)和华中地区(3所)。三者之和占CI人才培养的84%(见图1)。我国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a人才培养上则相当稀缺,其培养单位总量不足1/5。从具体城市的分布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4所)、上海(4所)、天津(2所)和武汉(2所),其他地区均在1所(包括1所)以下。

由此观之,竞争情报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显示了竞争情报作为生产力在企业中推广和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高校云集,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可以预测,随着信息化步伐在“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推进,上述地区的竞争情报教育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反观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竞争情报教育发展状况明显趋缓,这表明该地区的企业单位尚未意识到竞争情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对竞争情报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稍显落后,但更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竞争情报学科,以此来推动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以重庆、成都为西部经济文化龙头的地区应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竞争情报学科的发展。

其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培养机构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方向的内容上分析,竞争情报不仅与行业部门相结合,譬如企业竞争情报、农业竞争情报、医药竞争情报等;还有与情报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紧密结合。如面向企业管理的结合,商情分析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与管理咨询等的结合,见表2。

上述培养单位中,面向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或者以“竞争情报”为独立研究方向的单位共计12所,占到总量的1/2还多。这表明企业竞争情报方向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机构的重点;其次是竞争情报与情报学相关领域的结合;面向特定行业的CI人才培养则相当稀缺,其研究方向分别是农业竞争情报与医药竞争情报。

近年来,企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面向系统工程部门的“信息系统与竞争情报”培养方向(见表2)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仅有南开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此研究方向。因此,在此方面相对成熟的竞争情报机构可有意识地开展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我国CI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CI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10万人,而事实上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单位从事竞争情报这一工作岗位却微乎共微。CI人才的缺口主要由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培养的CI人才未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对CI人才的需求。上述培养机构中,尽管有12家单位其研究方向定位为企业竞争情报,但是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来衡量都无法适

应市场的需求。譬如,课程上培养机构仍按照情报学本身来设置,侧重信息的处理加工等理论层面,未能凸显竞争情报所面向的企业化应用特征。

2.2 CI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CI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课堂授课,辅以相关竞争情报科研课题。调研发现,在教学方式上理论化倾向较为突出,缺少实地调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方式。竞争情报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面向企业主战场的学科,应充分与企业的需求及实践相结合,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

2.3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笔者调研发现,在正在开展竞争情报学位教育的机构中,其课程设置凸显CI人才特色定位的高校仅有两所――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述机构不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课,还开设了与竞争情报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武汉大学开设了“国际经济信息研究”、“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企业管理咨询”等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竞争情报系统”,“等课程,而其他教育机构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则基本上是面向情报学本身的,如“信息分析与决策”,这与竞争情报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实际不相符合。很明显,若要与不同行业领域相结合,其课程设置理应有所侧重。

2.4 教学缺乏案例支撑

CI人才培养应重视案例教学。综观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现状,将竞争情报应用于社会及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却相当匮乏。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未广泛开展竞争情报活动,尚未形成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运用的意识,以致缺乏案例积累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关注与重视还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对案例教学处于相对漠视的状态,从而淡化了竞争情报案例在社会以及企业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2.5 职业资格认证模糊不清

2004年,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信息分析师――CIA认证项目。这是我国推出的首个部级竞争情报职业资格认证。另外还有其它多种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资格认证,可谓五花八门。与CIA相比较,这些认证大部分是由培训机构自身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量身订做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各种杂乱的职业认证充斥于CI人才市场,严重干扰了人们对CI人才认证的认识,一套论证科学、统一管理的CI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3 关于我国CI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3.1 拓宽CI人才培养渠道

综观对表1的分析及针对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十分匮乏、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强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建设。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缺口近10万,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这一数目将会继续扩大,而每年培养的学位教育CI人才仅有几十名。因此,努力拓宽CI人才的培养渠道是当务之急。笔者建议,可尝试在现有经济管理类院系所属的机构(尤其是综合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试点,增设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可积极探索校内与社会培养机构CI人才的合作试点。

3.2 构建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培养基本上由信息管理类院系(一部分设在高校图书馆)来完成,在培养目标上基本上是“一刀切”,即按照情报学人才的培养来设置竞争情报学科。

然而,竞争情报本身又是一门实观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主要行业是企业单位;其次是图书情报机构,农业信息部门,医药信息部门等各种特定的公益性机构。从已设有竞争情报学科点的机构来看,其研究方向有面向企业的、农业的、医药的和图书情报的等(见表2)。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不同的方向其培养目标及侧重点应区别设置。以面向企业的CI人才培养为例,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一整套的体系构建应体现面向企业化的特点:课程设置上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方式上力求在理论的基础上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案例教学等。

3.3 教学方式多样化

自2004年以来,竞争情报逐渐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CI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国家信息分析师”认证制度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机构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上十分欠缺,其教学方式急需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向“理论传授――企业实践――理论升华”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以本校师资为主,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社会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侧重于运用实地调查、实践报告、案例教学等,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应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可尝试院系之间交叉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与学科资源。如信息管理类院系与经济管理类院系的交叉互动,加强对企业管理,竞争战略等方面的合作教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本身又具有案例教学的传统,在此方面存在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共同探索培养CI人才的新途径。

3.4 课程设置导向化

CI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采取学分制,其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前两者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内容,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笔者认为,不同选修方向应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方向下有多种面向不同行业的子方向,结合竞争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多层次以及不同行业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可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选修课(见表3),体现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为CI人才提供知识库保证。

3.5 强化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

当前,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势在必行,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利用竞争情报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力量,组织人员对案例库进行构建;其二,竞争情报学位教育机构与企业(如海尔、百度等)合作,开展案例库建设;其三,企业自身加强案例库建设,总结竞争情报实战经验,建设跨行业、多背景的竞争情报案例。

构建案例库后出版竞争情报案例指南。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开发建立竞争情报案例系统,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与此同时,也丰富了CI案例在教育教学上的选择与应用,从而提高我国CI案例教学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建设并运用本土化案例的同时,积极研究并出版国外竞争情报案例库。藉此开拓竞争情报案例教学的垒球化视野,培养并提升我国CI人才的区域化竞争能力与国际化适应能力。

3.6 完善CI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面对我国当前竞争情报职业资格认证五花八门的状况,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应完善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化、统一化管理工作。可在信息产业部的指示下,由中国科技情报协会竞争情报分会具体组织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化认证工作。在国际方面,应尝试与国际的企业集团或竞争情报协会组织合作,共同探求职业资格认证的科学认证途径,寻求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标准,努力推动我国CI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国际化。

上一篇: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发展现状调研和思考 下一篇:以提高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图书馆学本科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