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毒蛇咬伤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2-04-20 01:13:14

分析毒蛇咬伤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毒蛇咬伤 血管栓塞 化脓性脑膜炎

毒蛇咬伤是夏秋季节农村地区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常在咬伤部位留下一对或两排深而粗的牙痕,咬伤部位以肢体为多见。被毒蛇咬伤后,蛇毒进入组织、淋巴和血流,可引起严重的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毒蛇咬伤病例似有增多。虽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先进设备的运用,如血液透析、磁共振等,毒蛇咬伤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笔者通过对多例此类患者的治疗总结经验如下。

蛇毒液呈淡黄色、琥珀色、白色或无色。蛇毒成分复杂,干蛇毒约90%为蛋白质,主要为酶和非酶多肽毒素以及非毒蛋白质[1]。被毒蛇咬伤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毒液的多少、咬伤的部位有明显的关系。

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①神经毒型:如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伤口出现麻木或微痒感,红肿痛可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患者可觉头晕、头晕、嗜睡、眼花、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和晕厥,继而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斜视、语言障碍、咽下困难,呼吸不规则,最终出现中枢性或周围性呼吸衰竭。②血循毒型:如竹叶青、蝰蛇。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和循环系统,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包括颅内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口干、出汗、腹泻、关节痛和高热,大量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③混合毒型:如蝮蛇、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循毒的两种特性。从局部伤口看似血循毒致伤,从全身来看,又似神经毒致伤,此类患者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临床无论是哪一种毒蛇咬伤,若出现面部麻木、休克、肌肉抽搐、血尿、咯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呼吸困难、心肌炎、急性肾衰竭、DIC和呼吸衰竭时提示预后严重[1]。

若不慎被毒蛇咬伤,蛇毒在3~5分钟就可迅速进入体内,故要尽早、快的进行抢救治疗。应尽早阻断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在伤口向心脏方向约3~5cm结扎,用绳子、绷带或布条均可,15~30分放松一次,时间2~3分。可及时烧灼伤口,使毒素在高温下变质失活。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取于低位。及时赶往附近的医院抢救。尽早使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最好在24小时内运用。在伤口处划开长2~3cm的十字伤口,深达真皮下,取除毒牙,用清水、肥皂水、1:5000高锰酸钾液或2%过氧化氢液反复冲洗,也可吮吸排毒,吸后用清水嗽口,应注意吮吸者要无口腔黏膜及唇部溃疡症状,还可局部封闭。除以上治疗外,还需综合治疗,如中医中药蛇药片的内服外敷,并发症及抗感染治疗,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若蛇毒咬伤肢体,应注意防止患肢血管栓塞。我区位于长江以北,临床蝮蛇伤多见,银环蛇和五步蛇偶见。蝮蛇毒素复杂,含有多种酶成分,磷脂酶A2、蛋白水解酶等,能直接破坏血管壁及肌肉组织,影响机体血管舒缩运动。蛇毒中的溶血素、凝血素、抗凝血素等,使血液内的红细胞溶解及毛细血管内皮破坏,引起广泛溶血和出血、凝血,人体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和缓激肽等使局部组织发生炎性反应、缺血、缺氧、微循环发生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强,加剧血浆外渗、引起患肢的肿胀。而人在受到蛇咬伤后,患肢绑扎导致血液、淋巴回流障碍,以及后期继发感染等因素,更加剧了患肢的肿胀,导致患肢神经末梢受到压迫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必要时可行患肢血管彩超检查。并尽早运用抗凝和活血管药物治疗。还有抗感染一定要强,特别是对于蛇毒咬伤头部的患者。因毛发遮掩,往往对伤口清创和消毒不彻底,易使细菌通过伤口或血流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对于重症的毒蛇咬伤患者,由于神经毒作用,患者处于休克和类似脑膜炎的症状,并有抽搐,还可并发颅内出血,又因患者通过抗生素的运用和其抵抗力的减弱,体温不一定升高,白细胞数也不一定很高,给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细心甄别,及时、正确治疗,患者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1-802.

上一篇: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后反跳原因的探讨 下一篇: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29例围手术期肺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