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时间:2022-04-19 10:56:17

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写作教学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尤其缺失写作“前”教学和具体的写作指导。游戏活动写作教学模式是以语言哲学为根基,在长期实验与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的一种旨在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控制的写作教学法。本文从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条件及教学案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游戏活动 讲述交流 修改 写作教学模式

游戏活动,是人的一种真实经历与体验,既符合学生的喜好天性与认知规律,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为我们构建新的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天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唤起学生对话生活的意识、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实现从口头表达能力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建构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西方主流哲学转向了语言。具有代表性的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伽达默尔这样阐述游戏的特征:游戏就是游戏活动者的自我表现:游戏作为创造物具有独特的真实性;游戏作为创造物能使人与他者见出自身。他说:“游戏活动者通过他玩味某种东西,即表现某种东西,仿佛达到了他特有的自我表现。”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为此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这个概念:“‘语言游戏’这个用语在这里是要强调,用语言来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或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他认为儿童是通过训练和不断实践获得其世界图式的,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游戏中,你会不断地接纳一些你所相信的东西进入到自己的信念和语言体系之中。

可见,游戏活动是一种真实经历、体验的生活实践。写作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包括语言和行为),它的源头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出发点正是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追忆、体验、“玩味”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表现”即口头描述与书面表达,进而建构起自己的写作知识与生活智慧。

二、教学目标

1.以游戏活动唤起学生体验与反思生活的意识,确立对某个主题的思想情感:

2.以讲述交流、修改发表建构学生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智慧,实现从口头表达能力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3.教师的具体指导渗透在游戏活动、讲述交流和修改发表过程中,促使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活动、讲述交流、修改发表,建构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依据这样的原则,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操作步骤可分为以下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游戏活动――讲述与交流――书面习作与交流修改――教师批阅后再修改――发表。

1.组织游戏活动。这是寓教于乐对话生活的环节,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学生最喜爱的生活之一,在参与游戏活动过程中会唤起学生记忆里的某种生活,这样就形成双重体验,促使学生对话生活,培养丰富的生活情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如组织主题为“我记忆中的一首诗歌”的诵读并赏析比赛。

游戏活动最大的好处,是易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表达的意识,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实的经历,让学生发现写作的源头――自己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2.讲述与交流。这是与同学、老师对话环节,是对游戏活动主题进行描述,口头表达。口头语言训练是写作教学一直被忽视的环节。吕叔湘曾指出:“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通过师生交流,不仅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游戏活动主题产生多角度的认识,即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深刻。

3.书面习作与交流修改。学生习作之前,教师要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习作之后,要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小组交流修改。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写作和自我修改的好习惯,使作文文从字顺、真情实感、有创意。

4.教师批阅后再修改。这是教师批阅、学生再次修改完善的环节,让学生的作文成为作品。教师的批阅,是学生最终修改的前提。如何批阅?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第一,作文里有突出的优点,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觉地去巩固和进一步发扬的,或者有严重的缺点(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觉地去纠正的,要批。第二,全文在结构组织方面的重要毛病,要批,但要学生自己去考虑。第三,重要的修改,而学生可能意会不出修改道理的,要旁批说明。

5.发表。发表包括这样几种形式:在班上或小组内朗读或传阅彼此的作文定稿;小组推荐组员的优秀习作在班报上发表:班级和教师推荐学生的习作在校刊上发表:课外把自己的习作朗读给亲人朋友或低年级的学生好友听;班级出作文集或个人作文集等等。

总之,通过发表,分享佳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使他们的作文因有真正的读者而价值倍增。当学生视自己为作者时,他们就变得自信起来,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变得自主。

四、教学策略

1.游戏活动的设计策略。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游戏活动的设计质量又决定着兴趣的产生,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据此设计好游戏活动的主题和开展方案。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设计好游戏活动的主题和规则。主题应能激发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引领学生对话生活,进而认识和描述一种真实的生活;规则应能保证游戏活动有效持续进行。

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严肃与活泼。只图热闹,忽视教育意义,教学效果不会好。伽达默尔曾说过:谁不是严肃地去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所以,游戏活动要动、静(指倾谈与倾听)结合、严肃与活泼结合。

再次,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品位。游戏活动自身可以简单、有趣、易操作,但是游戏活动的内涵却是指向一种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一种具有文化品位的生活。这样,才能不仅建构学生的写作知识,也能建构良好的生活观、生命观和文化观。

2.讲述交流的策略。对话精神要贯穿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始终,与游戏活动对话,与活动主题对话,与记忆中的生活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自我对话。可采用这样几种形式进行具体对话交流:课前小组对话交流,课上全班对话交流,课后师生一对一交流,最终实现的是自我对话。对话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组织者、指导者(适当点拨讲述的层次与详略等)的角色,让学生敢于描述、充分描述。可以借鉴奥斯本的“无限制的自由讨论”四原则:取消批评,欢迎随心所欲,形成众多想法,寻求相互结合并且给予改进。

能否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实现倾谈、倾听、倾问,是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元素。“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

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教师首先要具有这种对话意识,才能有耐心和爱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做好启发者、引领者的角色。

3.批阅与修改的策略。教师重在批,学生重在改。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批,要细心且真诚,对学生的优点缺点要指出,要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修改可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习作后自我修改,小组交流后修改,教师批阅后再修改。

4.教师指导策略。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把写作“前”教学和“后”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体现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有序发展的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写作指导很关键,在学生口头表达中,在习作之前之后,教师要坚决避免优、中、差或甲、乙、丙甚或分数之类的简单评价,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五、教学条件

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怎样得以可能?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状态。

1.教师的素养。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需要教师耐心而智慧地组织与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高的写作能力,能够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表达,具有足够的耐心、诚心、爱心和民主、平等的对话意识。其次要博学,尤其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哲学的、心理学的和教育学的,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智,使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学生的状态。中学生仍处于不成熟的状态,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建构写作的知识和素养。关于“不成熟的状态”,康德解释说:“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所以,要求学生“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学生要能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的提高和发展,就要具备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素质,以及与之真诚对话的意识,在持续对话过程中完美自己的写作素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学生对话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是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

六、教学案例

游戏活动及写作主题:我记忆里的诗歌

1.教学目标:①用诗歌游戏活动,唤起学生的诗歌记忆;②对话关于诗歌的故事,描述一种诗意的生活。

2.教学过程。

宣布游戏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接一人在前后黑板上默写出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一句或几句诗歌,不准抄书和笔记;默写结束后,小组推荐1人,选其中一句鉴赏;鉴赏结束后,小组推荐1人,联想童年或小学时学习诗歌的情景,讲述一个关于某首诗歌的故事。以上环节由师生共同评议,根据诗句的多少和准确性、鉴赏的精彩指数和故事叙述指数给小组记分。

游戏活动展开:诗歌鉴赏与故事讲述指导――用普通话讲述,吐字清晰,言语流畅,配合适当表情与动作;说清楚诗歌美在哪里以及你的感受:说清楚学习诗歌的时间以及跟谁学的,重点讲述学习诗歌的细节情景与感受。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点拨诗歌鉴赏与故事讲述技巧。

根据游戏活动写作:写前指导――写的是“我”与诗歌的故事,真实的故事;要准确写出一首完整的诗歌,要有简约的赏析性语言:重点描述学习诗歌时的细节情景,跟谁学的,怎样的背景以及学习它时的感受与想象。

写后修改:修改要求――自我修改并写好写作后体会,小组交流互评后再修改,老师批阅后再修改;修改指导――至少重读三遍,比较其他同学看看题目拟得是否精彩?看看是否有错别字和不流畅的句子?看看标点符号是否规范?看看引用诗歌是否准确无误且赏析有一定深度?比较其他同学看看故事细节处是否有感染力?看看你所描述的故事是否传达出了你的真情实感?

3.教后笔记。这次作文课很活跃,赏析比较到位,故事讲述有趣且感人,作文佳作较前增多。诗歌默写共156句,一组18句,二组18句,三组17句,四组25句,五组16句,六组19句,七组20句,八组23句。所默写诗歌内容,几乎全是唐宋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有同学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描述道:“……我们组由我赏析。我一到黑板前就发现了问题――一共14个字,我们组竞写错了两个字,这两个错别字把我的赏析全给打乱了。正当我要改的时候,老师却说:‘这又是一个细节!’糟了,要当典型了!我都不清楚自己说了些什么,但同学们送给我的掌声还是挺热烈的。一堂课很快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学生习作。

永不褪色的童年游戏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吴宫……”

“孩子,背下去呀!”

我的童年,是在爷爷家度过的。听爸爸说,爷爷曾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后来被辞退了。我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里,最常玩的游戏是诵诗。爷爷一句一句教读,我一遍一遍朗读,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在我大声诵读的时候,爷爷在方桌上摆开他的文房四宝开始写字,把我背的诗写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遇到我“卡壳”时,爷爷一定会从那架在鼻梁上的黑边圆眼镜后面拿眼睛盯着我,然后小声地吟出下句来。什么“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什么“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什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当我大声背下去后,爷爷就笑眯眯地继续低头写字。

一首诗背完,写完。爷爷会把写好字的纸举起来,吹几口气,上上下下地欣赏。爷爷陶醉的时候,我就在土炕上翻跟头,享受童年那莫名的快乐。

每天“白日依山尽”时,常常是爷爷和我温习当日“功课”的时刻。于是,小院子里,石榴树下,传出朗朗诵诗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一片诗声里,一个又一个太阳“依山尽”了。爷爷和我不倦地玩着一个“不求甚解”,只重字正腔圆的诗歌游戏。

上小学后,我有了许多作业,于是游戏也变得断断续续。偶尔去爷爷家,爷爷仍习惯地让我背上一两首唐诗。再后来上初中了,我有了做不完的作业,童年的游戏渐渐停止了。只是在语文课上学习诗歌时,我会突然察觉某首古诗我“认识”,但我一直不喜欢背诵老师翻译的古诗,那么枯燥乏味。爷爷也偶尔过问我的学习情况,听我说了后常常感慨万千地说:“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粹,要诵出其中的韵味,诵出其中的精神才好啊!”

现在,我懂了。那是一个属于儿童的、美丽的早期教育游戏,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在大声诵读声里传承下来的。责任,使命,用春风化雨般的爱融化进无忧无虑的自由动人的诗歌游戏里。可是,现在爷爷“走”了。诗歌游戏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有时,做作业累了,就随手翻翻爷爷留给我的那一大摞已经微微泛黄的写满诗句的宣纸,信口念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忽然无语,泪如雨下。朦胧中,我觉得依然在玩那个美丽动人的游戏,游戏者还是我和爷爷:仿佛爷爷正捏着一管毛笔,坐在方桌后,从那架在鼻梁上的黑边圆眼镜后面拿眼睛盯着我,笑眯眯地说:

“孩子,背下去啊!”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该习作荣获第十二届“语文报杯”作文大奖赛国家级特等奖作者:戴书晴)

【教师评语】

这篇习作,能够获得全国作文大奖赛“国家级特等奖”,原因大概在于其美感:首先是含蓄美,以真实的诗歌游戏传承传统诗歌文化,含蓄地突出了“责任”这一主题;其次是文化美,在习作中前呼后应引用诗歌名句,既具体再现了诗歌游戏,又使得习作染上传统文化的色彩;再次是细节美,习作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而富有深情,尤其结尾处写出了语言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这篇习作带给中学生习作的有益启示是:作文首先要在内心对某一主题确立一种情感倾向,情感引导学生追忆往昔的故事;其次要选取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来表现那种情感,要特别描绘出故事里的某些细节情境,于细节中传递深情;再次要将故事引向文化境界,不仅小中见个体情感,也要小中见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

上一篇:立足农村实际,写出农村特色 下一篇:小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