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探因

时间:2022-10-21 02:09:10

小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探因

小学生畏惧作文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更是值得所有小学语文老师探讨研究的课题。以往我们习惯笼统性归因为“没有生活”,“作文难没有兴趣”。可事实上,“没有生活”是个伪命题,孩子时时处于生活状态,而“作文难没有兴趣”就是孩子畏惧作文的结果呈现形式,并非缘由。本文旨在探索真正让小学生作文时产生畏惧心理感受的原因。

一、写作目标不明

笔者做过访谈,多数孩子作文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文等同于抄抄写写,背诵填空类的作业,丧失了其作为高级思维活动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孩子参与就少了灵性和动力,长此以往,自然畏惧作文。更让人担忧的是以应试为作文目标。从市场上的应试作文教辅书籍热销,孩子口中应试作文方法耳熟能详,网络上的应试作文软件诞生可见这股应试风刮得有多猛烈。当考试分数成了衡量作文优劣标准,审题能力成了作文指导和训练的重点时,小学作文不就成了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所说的,“一种虚拟性的写作,一种为考试而进行的枯燥的文字训练”,这是让人担忧的。

目标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科学的集中体现,没有目标就无法达成效用,会使整个事件失去意义。就像你上一辆出租车,不告诉司机去哪里,司机只能请你下车。课改之初有个公案或多或少能说明问题。一所农村中学条件极为简陋,甚至冬天都不能为住宿生提供燃煤供暖,大多数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务农。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高校录取率居高不下。原来,老师在教室里挂了两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草鞋。皮鞋象征着考上大学后进城参加工作,草鞋象征着考不中回家种田。就是这样的朴素目标激励,让学生的态度转变,战胜了物质条件的低劣,产生了异样的教学效果。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不是为了鼓吹应试,而是要再次强调:目标是效果的催化剂,当孩子确立了明确的写作目标后,态度会转变,写作过程以及写成的文章品质自然会有彻底的改变。笔者以为,小学写作当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言语表达训练为主体,让儿童在表达中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表现自我。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促进其独特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情绪负迁移

“人是由情绪支配的动物。”而情绪在支配人的意识行为时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长期以来,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孩子处于情绪负迁移之中。首先,命题陈旧、随意,不符合儿童天性让孩子产生了情绪的负迁移,而且在这类命题重复出现时,不良情绪被叠加,放大,升级为讨厌作文这件事情本身。其次,长期的评价失当也导致负迁移的形成。许多教师将作文评价单纯理解为“写出优美的文章”,这样理念是人为窄化了作文的范畴,逼孩子走上“作假”之路。孩子的文章看似越写越美,其实是越写越假。但是越是假文越是容易得到表扬,孩子就越卖力造假,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最后教师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只有一些“无暇美玉”;孩子的笔下没有“粗瓷”,只有“细釉”。一个个“婉约”文人应运而生,一篇篇“思想高深、意境超妙、描写细腻”之文遍地开花。请不要以为孩子们已经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其实这类行为背后,孩子付出的代价就是对作文根深蒂固的厌烦。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写作下笔时经常皱着眉头,咬着笔头,随后就是开小差,拖拖拉拉,甚至抄写交差。这就是负迁移带来的注意力转移以及应付行为的集中表现。

良好的情绪应该是愉悦的,可能还是亢奋的。常听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奇闻轶事,这就是良性情绪的正迁移表征。例如施耐庵为写武松打虎的桥段而观看狗儿打架时忘情投入被狗咬伤;大仲马写作时为自己文中人物的命运而高声哭泣;老舍先生为修改文中船夫的一声招呼而在码头蹲点一天;卓别林为创作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况题材的作品而宴请流浪汉等让我们可见一斑。

请牢记,何时能让孩子在良性情绪正迁移下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厌烦作文的顽疾就将迎刃而解。

三、时机不对

《易经》告诉我们,做事需要审时度势,注重时机,容易获得成功,错过时机,事倍功半。孩子写作文的时间基本上在课后,更多情况下在周末,可这时机恰好不是参与作文练习的好时机。首先,回家作文,教师放弃了作文过程的监控,而过程中所蕴含的诸多可供研究的教学信息是不容忽视的。其次,回家作文使孩子更容易“走偏门”。据笔者调查,十户家庭中就有四户购买同步作文辅导丛书,每逢作文,孩子则名正言顺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参考”写作,这样写成的作文自然是毫无意义的。第三,回家作文,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有效的专业辅助,疑惑得不到解决,只能拖拉时间以应付,这样长期的郁结,容易转化为畏惧心理,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可是几乎所有受调查的教师都坚持认为“周末作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是长久以来的惯例,笔者尝试提出将作文练习改在工作日进行,结合课内教学完成时,收到92%的反对意见。大家的理由是“不可能,作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唯有周末方可保证”。殊不知,作文耗时就是因为时机不对,而耗时又成了改变时机的绊脚石,这更值得大家思考。

此外,回家单独作文还有隐性忧患,它增加了作文难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作文是“单兵作战”,根本没有想到作文也是可以合作完成的。在这个方面,日本的课程改革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请看日本的全过程作文指导步骤:①讨论拟定题目:②小组合作讨论写作计划;③收集、整理、共享材料,列定提纲;④再次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⑤个人起草,修改,并在小组内朗读,讨论,交流,评价;⑥小组装订;⑦教师整理形成全班文集传阅;⑧全班范围内评优送校广播站或杂志社出版。整个过程,都需要合作,都体现着团队精神,孩子能在合作中实现优劣互补,共赢互惠,而这就是回家作文所不能及的。时机不对,所有压力都让孩子单独承担,自然越写越害怕。

四、课堂教学缺失

既然作文是一门课程,无疑需要课堂教学以技巧传授,过程演示,方法尝试,信息共享,质疑问难,互动启发。可是,作文课堂缺失是血淋淋的现实。先说常态课,习惯性地把阅读课称为语文课,这样的惯性思维就把习作教学从课堂教学方阵中排挤出去。即便遇到作文课,也是“千年等一回”,好不容易才上一次的;再说公开课,能以作文教学为内容的公开课是少之又少,上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可是,作文能力是否天生?作文方法是否都是无师自通呢?当然不是。相对于阅读而言,写作能力高于阅读能力,写作是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亟待教师的专业引领。我们不妨借鉴前苏联的写作能力培养计划来看,共分八章,每一种能力培养都需要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具体为第一章:审题能力;第二章: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第三章:搜集作文材料的能力;第四章:整理作文材料的能力:第五章:修改作文的能力;第六章:描写能力:第七章:记叙能力:第八章:议论能力。我们随意以“第六章描写能力”的训练做个拓展分析,发现其又分为八节专业课。第一节:“素描”是

写作的重要基础;第二节:描写单个物体;第三节:描写房间;第四节:描写地点;第五节:描写动物;第六节:描写大自然;第七节:描写人物外貌;第八节:描写人物动作。可以预想,只有上足了这八节课,孩子才算是入了“描写”的门。

可见,写作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孩子害怕写作的重要原因所在。

五、缺少教材

这是致命硬伤。建国半个多世纪了,阅读教材已经从单一版本统领天下发展到多种版本并存的可喜局面,可如今惟缺全面、科学的作文教材。只有具备体系完善的教材才能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没有教材,教师只能凭着经验教,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没有标准。《中国教育报》统计过建国以来主要的作文教学流派就有十种:茶馆式教学,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模式,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法,情境作文教学法,读写结合实验,快速作文教学实验,大作文改革实验,个性化作文实验,“新概念”作文。这种局面多少可以折射出教材缺失的隐患。此外,缺乏教材,孩子无法预习,无法复习巩固,没有温故知新,掌握新知的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害怕作文,在所难免。

国外作文教材开发的科研工作做得早,做得实,值得我们学习。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作文教材为例,已经有了分年级的具体安排。例如:一年级:1~4单元(无要求)5单元:个人描述;6单元:描写;7单元:写故事;考试:写个人感受;聚焦戏剧:剧本创作;8单元:研究报告。二~五年级:内容基本相似,要求有所增加而已。到与中学衔接时增加制作作品文件夹项目。结合各年级的安排,加州教育主管部门还做了具体的要求。例如:一年级剧本创作的要求:思考想要讲的故事;决定故事发生在哪里;抉择人物,写出你希望人物说的话;分享,演出。四年级剧本创作的要求:了解“幕”和“场”;在剧本开头列出人物名单;环境描写,说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设计对话,人物名字出现在台词前;设计舞台提示;分享,表演。结合教材,加州政府还指定出评价标准:①思想:主题集中,有相关细节支持。②结构:清晰有逻辑。③声音:有个性的言语表达,有明确的读者意识。④词语选择:用生动准确的词语表达,达到流畅。⑤规范:表现出正确的拼写,语法和惯用技法。⑥呈现:追求视觉的布局和设计。整个体系完善,严密,教师有章可循,教学活动有法可依。

可见,完善的教材带来的是成熟的教学活动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孩子写作的福音,也是缓解习作畏惧心理的当务之急。

六、汉语表达水平有待提高

汉字表意的多样灵活和无穷变化,汉语表达的生动复杂以及不确定性,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多少人穷其一生所学还只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不能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过多过高的要求。法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传递文化,体现文化价值,培养具有文化创造里的人。”曹明海教授认为,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语言表达水平上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反映着人不同的世界图景。人的发展伴随着语言表达水平的发展,人的意义世界就是语言的意义世界,人要发展就要借助语言。所以,母语教学体系中的作文教学,在全过程中需注重构建人的灵魂与人格,促进孩子生命长成,教学应承载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看到,在孩童时代,面对言语表达专项训练――习作,他们产生畏难,畏惧心理是正常的,必然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执教的意义所在,也是学乐趣的依存。孩子就是发展中的人,各方面能力均有待提高。特别是汉语表达水平,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习作水平正依赖于此,故在落差中产生了畏惧感。北大曹文轩教授分析中国儿童当前的阅读现状时痛心地说: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阅读那些打底子的书,就是那些优质的绘本。从小没有绘本阅读的经历,阅读水平没了根基,大爱,大善,大道没有铺垫好,今后提升自然比较缓慢,效果也不好。多么精辟的言论,一针见血的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曾经读过上海金玉林老师的一个案例。一次,金老师面对一个作文学困生在周记上连写十遍“我无话可说”时,金老师提笔写下:“我有话要说。你这篇周记有新概念作文的味道;谢谢你,令我大开眼界;你很有勇气;你特立独行,颇有个性;你写的字,间距大小不一,行距宽窄不齐,不拘小节,潇洒豪放;能连写十遍,说明你有耐心;第一遍和第十遍字颇有力度,你做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你的字向上倾斜,说明充满自信。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语病明显的表达呈现时,请不要居高临下地指责,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善与爱来呵护,用农人特有的期待,期待着和孩子分享习作喜悦的那一天。

上一篇:游戏活动式写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下一篇:关注细节 描绘画面 入境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