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欢乐多

时间:2022-04-18 10:45:48

民间收藏欢乐多

编者按:改革開放以来,经济繁荣,民富国强。数十年的太平盛世造就了收藏的升温,在“藏宝于民”的感召下,文物收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是一谈到民间国宝,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如今的民间收藏市场问题多多,民间肯定没有珍贵文物。那么,目前国内到底有没有可以和馆藏精品相媲美的藏品呢?带着这个疑惑,本刊走访了全国不少民间藏家,结果发现相当多的文物精品在民间。

从本期起,本刊将有选择性地、系统地刊登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时代的见证,是活在我们身边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珍藏,也值得我们去保护。

藏品名称:葵花形双鹤仙山祥云纹镜

时代:唐代

藏品特征:直径208毫米,厚5毫米,重1307克。八出葵花形,龟形钮,荷叶形钮座。钮座外两侧采用浮雕工艺刻绘两只仙鹤,躯体硕大,体态优雅,曲颈长喙。其中一只双爪直立,振翅回首,似欲整理羽毛;另一只一爪立,一爪勾,俯首下视,婀娜多姿,似闲庭信步。钮的上方有二横一纵三朵祥云飘于空中,下方刻绘一座五峰仙山,重峦叠嶂,坐落在水渎之中。

相关背景资料:仙鹤自古就被中国人视为祥瑞高雅之禽,常成对出现,寓意清净长寿,忠贞不渝,多为文人雅士所钟爱。仙鹤在道教中更是超凡脱俗之仙禽,以仙禽为主纹饰是唐代极罕见的铜镜题材。此镜镜钮亦较为特殊,为龟居莲叶造型。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有“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之句,查《史记》有“龟干岁乃游莲叶之上”的记述。古人认为这种龟“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千岁乃满尺二寸”。以龟伏莲叶图案为镜钮,颇有意趣。

藏品名称:“观容貌”铭瑞兽博局纹镜

时代:汉代

藏品特征:直径188毫米,厚5毫米,重980克。圆形,半圆钮,圆钮座,座外单线方框与凹面方框之间饰十二乳钉纹间隔十二地支铭。两条弦纹圈将镜背主题纹饰区分为三个区域:内区凹面方框及T形纹,T形两侧有云气纹及禽鸟纹;中间铭文圈带内文字为“昭容貌,身万泉(全),见衣服,好可观,宜佳人,心意欢,长吴(毋)忘,固常然”;外区四神及羽人、独角兽等配置在L与V纹之间,隔v纹两两相对。边缘纹饰为三角锯齿纹和双线流云纹各环绕一周。此镜铸造精良,线条流畅,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纹饰地张上隐约可见纹饰设计过程中四分布局的基准线,可见铸造水准要求之精益求精。

相关背景资料:多圈带的纹饰布局技法充分体现了博局镜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纹饰设计方面追求标新立异的成果。其设计思路可谓推陈出新,既不失传统的因素,又在艺术欣赏角度让人耳目一新。创新的作品,必然有优秀的工艺大师的参与,此镜无论是纹饰设计还是铸造技艺方面都表现了非凡的功力,非一般匠师所为。

藏品名称:举方鼎

时代:商代晚期

藏品特征:通高23厘米。1957年山东长清小屯出土,共两件。形制纹饰相同,均长方腹,双立耳,颈微敛,腹微鼓,四柱足。器壁四隅及颈部四面中间各有扉棱。颈饰双夔兽面纹及联珠纹,腹饰巨睛凝视的兽面纹,均以云雷纹为地,四足饰阴线蝉纹。腹内壁铸铭文一行。起首为习见族徽,宋人释“析子孙”,清人多从其说。王国维认为“像大人抱子置诸几间之形”。郭沫若释为“冀”。于省吾从形体上分析,谓此字像人正立两手向上举子之形,释为“举”,遂以名鼎。铭文中有“祖辛”字样,表明这是为已故祖辈所作之器。现藏山东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相关背景资料:青铜鼎是古人用来烹煮食物之器,相当于后世的锅。最早见于相当于夏代的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前期数量和种类增多,其大型方鼎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西周时期,鼎除了作为烹饪器使用外,还是主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中与簋配合使用。使用者身份高低不同,使用数量也不一样,以此来区别贵贱尊卑。进入东周以后,随着礼崩乐坏,王权衰微,青铜鼎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消退,而为炊器的功能一直沿用到汉代。

藏品名称:亚醌钺

时代:商代晚期

藏品特征:长32.7厘米、宽34.5厘米,重4.6千克。196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或称“酗亚钺”。形如大斧,薄身,短宽扁直内,平肩,下有两长方形穿。器身两侧有扉棱,下为弧形宽刃,刃角尖而略翘。器身饰透雕人面纹,双目圆睁,眉如弯钩,王字形鼻,巨口露齿,形象狰狞而又威严。钺身两面口部两侧均铸有铭文,为“亚”内一“醌”字,释为“亚醌”,是器物主人家族的标志。带这种铭文的青铜器已在青州苏埠屯发现多件,表明这里是亚醌家族的聚居地。该钺现藏山东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同出另一人面纹无铭大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关背景资料:钺是古代用于劈砍的斧形兵器。刃宽阔而弧曲。其造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除用作兵器外,大型铜钺在商周时期多用来象征统帅的权威。《史记·周本纪》:“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尚书·牧誓》:“(武)王左杖黄钺,右柄白旄以麾。”西周虢季子白盘:“赐用钺,以征蛮方”。钺也用作刑具。《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金文中可见用钺劈人的图形。青铜钺在商代前期已经出现,商代后期数量大增,主要流行于北方,且出现了大型钺,形体多近方形,一般肩有二穿,弧形刃,偶有平刃。其装饰可见龙纹、兽面纹、涡纹、三角纹、四瓣目纹、云雷纹、人面纹、虎扑人首纹等,有的还采用透雕技法。西周时,钺的数量减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很少见,使用的重点转移到南方的云南、四川及两广等地,但形制和纹饰与中原地区相差很大。

上一篇:吴燃书画精品赏析 下一篇:青铜帝国覆灭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