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技术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分析

时间:2022-04-18 04:55:00

高职电子技术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分析

[摘要]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日益改革的今天,高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已经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要方式的新型模式。在高职电子、机电、电气、自动化等众多专业中,《电子技术基础》属于一门专业基础课,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将项目教学法逐渐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但在此过程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系统性较差、项目繁多、学生接受度不高。本文主要研究了阶梯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旨在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并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59-01

随着近年来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由过去重视数量正逐渐转变为重视质量,高职教育更是如此,其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指导,以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更侧重于培养学生机电、电子、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基础知识及能力,与传统电子技术课程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通常只教会学生电路及元器件的识别、电路的认知和计算,所以学生几乎没有实践过真正的电路,也不会应用元器件和实际电路。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知道电子技术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更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技术。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研究了阶梯式项目教学法这一实用性教学方案。

一、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侧重于师生互动,是依靠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完整性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模式为教与学共同开展。具体实施方式为将过去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按知识系统性分为很多小的教学项目,根据所有项目,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论证、实践等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课时量过少、教学进度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实践活动过少等弊端,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最大限度的改进了这些不合理之处。这是一种将项目教学法和阶梯式教学法结合起来的尝试,即在鼓励学生个体性充分发展,同时兼顾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习惯,将学生的项目教学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展开。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与自身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新知识结构,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于不同智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讲,更注重个体差异性。

三、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一)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是进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只有选择了难易程度最适合学生的项目,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在设置项目时,不仅要在整体上合理选择,而且各个小项目的联系必须逐层展开,紧紧相连。另外,要根据书本知识设置可行性较强的项目,在电子技术基础的知识点上将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二)实施项目

实施项目是进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项目、教学现场的体现。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提出任务。任务的提出应该目标明确,以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决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另外,任务设置必须可行性强,应该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此之上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知识梳理。教师应该在提出任务后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比如在进行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时,应该梳理学生的元器件识别、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型稳压电源、工具使用等方面的知识。3.查阅资料。知识梳理完毕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布置查阅资料等方面的任务,学生在大量阅读查找的同时,既为当时的任务做出充足准备,又可以丰富自身的经验。4.实施任务。实施任务是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再认识、再学习过程。比如在进行元器件识别时,学生在通过教师讲授和自身查阅后,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的正负极,并识别元器件的好坏。5.评估检查。所有程序完成后,教师应该进行统一评价、指导和补充,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己知识的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三)评价和总结项目

制定评分标准来评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标准包括: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各占30%,综合任务占20%,报告总结占20%,通过分阶段进行评价。

四、结语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其实施不仅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其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学习和工作做了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韦穗林.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2]张力.高职电子技术项目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1).

上一篇:影响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网络时代下报纸版面编辑的创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