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4-17 10:03:16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素质课,对于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其在高校不受重视的尴尬局面和现实,也迫使本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大学语文的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素质课,从1980年起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开设以来,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应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杨志坚(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2006年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所说:“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把汉语教育推向世界等角度来说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的是,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出现了众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开设的必要性正受到人们的质疑,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思考教学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面笔者将从自己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语文应有所改进和创新

一份关于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法), 13%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 45%的学生认为死板, 但已经习惯, 42%的学生强烈要求改革。而从笔者和学生平时的交流中,也听到过类似的反映和要求。这些现实告诉我们,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所普遍运用的讲授法已呈现出一些弊端,学生已不满足于老师单纯的讲授,对此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厌烦。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笔者以为,改革不是冒进,它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传统的讲授法虽然有弊端,但它作为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仍有很多优点,而且完全抛弃这种方法的实践并不可行。

在平时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笔者在讲授《哈姆雷特》(节选)这一课时就运用了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这一课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作品产生的年代、国家离学生较远,而且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给学生以指导。同时,本课还是一出戏剧,人物较多,语言精彩,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安排: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哈姆雷特》经典电影的片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老师简单介绍该剧的故事情节、作品背景;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剧本的情节,分角色进行排练表演,并且选择其中一组进行公开表演,老师给予点评;最后老师结合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对白对其人物形象进行详细讲解。事实证明,由于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所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等方式,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继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定位也意味着,这门课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同时也不具备公共英语等公共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日语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就以此为突破点进行教学。如在第一节课向学生推荐《菊与刀――日本文化面面观》一书,该书被认为是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之一。学生对此书非常感兴趣,认为既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面,又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帮助。另外在讲作品时,尽量多地引导学生阅读日本的经典文学作品。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诗“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写尽了杨贵妃的柔美缠绵之姿,非常生动传神,以此成为千古名句。而在我校使用的教材中恰好有一篇日本的写景名作《四时的情趣》(作者清少纳言),在此文中恰好也提到了该句。于是笔者就趁机引导学生去阅读此文,体会其语言的美感以及日本人所独有的审美情趣。由于和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学生的阅读兴致很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而对物理、化学、医学等理科专业的学生,在具体教学中除了文学作品的鉴赏外,应结合其专业应用性强、学生理性思维强的特点,增加应用文写作、演讲等实用性内容讲授的比例。

三、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也应有所变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我校)的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以考试为主,也就是在期末进行闭卷考试,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等题型。而这种与中学语文的试题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就有人把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但应该清楚的是,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性质不同,中学语文是高考必考的一门科目,所以学生们不管有没有兴趣都会认真去学。而大学语文只是一门公共课,在很多学校它甚至只是限选课,随时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如果还继续采用上述题型的话,那么对学生既没有影响力和约束力,也会丧失其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当前的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需要进行改革。关于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改革,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一些方法。比如黄志刚、李剑、何凌风在《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出,把静态考试改为动态考查:在学分制条件下,可以推行结构化考试,把大学语文的学分分为考试学分与课外考查(小论文等)学分,考试可加大开卷考试力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着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人提出,大学语文考核可以实行三三制,即考试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常的学习成绩(包括考勤)占三十分,与课程相关的作业占三十分,期末的考试成绩占四十分。而考试内容也不应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而应着重考察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笔者以为,如何改革还应视本校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具体的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也应该通过实践来不断地验证和修正,直至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改革的成败与否也关系着本课程的生死存亡。大学语文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内部调整,以自身的改变来应对当前在高校遇冷的尴尬局面。而这不仅需要教授大学语文的同仁们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需要获得社会、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虽然任重道远,但必将迎来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李剑,何凌风.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5).

[2]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由高校千份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J]. 大学时代下半月, 2006(9).

[3]任美衡.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上一篇: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 下一篇:浅议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